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科学管理保障校本课程有效实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坚信:“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何种课程,课程是否能够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是判断一所初中校课程建设是否成功,进而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为此,我校从课程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提供选择、促进发展、突出专长的功能出发,建立起以基础型、丰富型、发展型和专长型四类课程为核心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在多元化课程体系中,校本选修课是我校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切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学生发展基础的重要阵地。
我校的校本选修课程包括丰富型课程中的兴趣类校本选修课程和发展型课程中的专题课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的校本课程在种类和数量上,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随着课程的发展,对科学合理的实施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最大程度上实现课程构建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如何让这些课程获得学生充分的认可和接纳?如何让相对松散的课程有序、有效地开展下去?如何保证数量众多的课程的质量?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排课选课环节,满足学生自主需求
我校的兴趣类选修课,最初是按照年级分别安排,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各集中在一天,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报名参加。虽然保证了课程的覆盖面,也便于管理,但是热门课程人数过多,无法充分开展活动,而强制全员参与,又导致了不少课程有相当数量没有兴趣的学生参加,也影响课程开展的实际效果,这样看来,虽然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十分丰富,但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兑现。
这些问题使我们认识到,要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除了在课程的种类和数量上下功夫,还必须在课程实施和管理的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对校本选修课这类非强制性的课程,不能停留在自上而下的思考问题的既有观念上,还应该有一种为学生的发展需求服务的意识。
基于这种想法,我们在本学期扩大了选修课程的规模,调整了课程结构,进一步开放了学生选课的权利。选修课程从每周一天下午扩展到周三、周四和周五三天下午开设。周三,初一和初二两个年级共开设37门选修课;周四,开设33门;周五22门,合计92门,涉及科技、人文、体育、艺术、生活等方面。这些课程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和体验方式,密切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学会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既然是选修课,我们就要尊重学生的选择,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可以选课,也可以不选课,可以只选其中某一天的课,也可以三天都选课。没有选课的学生,可以参加社团活动,可以找老师答疑,可以去图书馆读书,可以去自习室学习,也可以回家。这些改变并不是一种盲目的尝试,而是建立在我校这些年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的,是基于我们对课程内容和课程质量的信心。本学期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证明,学生选择的空间大了,兴趣与爱好的发展得到了满足,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本学期,有29%的学生选了一门课,41%的学生选了两门课,28%的学生选了三门课,放学后图书馆座无虚席。期末,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优秀率达到89%。95.2%的学生对自己所选的课非常满意,93.8%的学生认为选修课的学习收获很大。
规范课程管理,保障课程质量
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和发展空间,是建立在高质量的课程基础上的,而规范的课程管理,是课程质量和课程顺利实施的保障。因此,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完善校本选修课程的管理,在明确部门和教师职责,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提高。首先,教学处要对开设的课程严格把关。教师需要在开学初提出开课申请,并递交《课程纲要》(简称《纲要》,见附表),《纲要》需涵盖课程特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和考核办法、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以及课程所需物质保障。教学处初审后,展示课程纲要,组织学生选课。学生选课人数达到开课人数下限,教学处审批,并开课通知。
在开课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监控和反馈机制:教师需要填写教师手册,学生填写学生手册。手册除了记录课程内容,更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使得教师在开放性的课程中也有管理的着力点,能够加深对每个学生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的了解,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更容易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引导和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掌控,使得教师对课程的管理有据可查,有理可依。每次课,教师需要点名,记录考勤,并于课后反馈给教学处。期末,教师撰写总结,并依据课程纲要中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给出评价,学校可以从中掌握课程开设的总体情况,了解学生学习效果,为课程下一步的建设提供依据。
校本课程这样的管理,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学校要求教师做到:胜任基础型课程,精通丰富型课程,指导发展型课程,承担专长型课程。故此,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必需。我校依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补短取向、成长取向、变革取向、问题解决取向,通过课题研究,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指标体系,利用科学的测评工具进行测评。同时,我校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校本培训,既有外请专家的专题讲座,也有校内课程建设工作会;既有课程建设主题研讨活动,也有展示交流评比活动。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培训、反思、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提高教师水平的同时,为了提高课程质量,打造精品课程,我校鼓励老师们撰写课程讲义、编写校本教材,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目前,已有多门课程积累了一定量的课程资源,一部分课程编写出了相应的校本教材。
开发网络管理平台,拓展课程交互渠道
开放的课程,庞大的学生群体,对课程交互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了,要提高课程执行的效率,使课程顺畅地开展,借助于网络平台管理课程是课程管理的必然趋势。我校在推进课程建设的同时,提出了“立足四类课程的特色与需求,开发并逐步完善学校课程管理网络平台”的目标要求。开设校本选修课的教师将《课程纲要》上传选修课选课平台后,学生就可以登录选课平台,检索课程科目,阅读课程纲要,选择课程。选课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选课结果和上课的时间地点。管理者可以了解学生选课情况。期末,教师通过平台评定学生成绩,学生和管理者可以检索成绩。
鼓励多元评价,凸显课程特色
既然课程的多元化是为了满足学生多元的学习和发展的需求,课程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也应该相应的具有开放性,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我校校本选修课的评价方式和标准由开课教师依据课程的特点自行设计,并在《课程纲要》中明确。这样一来,评价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例如,话剧俱乐部的评价方式是学期末组织话剧展演;再如,历史兴趣课要求学生手工制作,展现历史风貌。相应地,评价的标准也不是绝对的、单一的水平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和进步情况,都可以被加入到评价的标准中,教师在设计评价标准时,也有意识地照顾学生的个体情况,比如桥梁工程师,每次布置的模型制作任务考查的侧重点都不相同,从外形的美观到承重能力等,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长项,然后教师综合学生历次完成的情况给出最终评价。类似这样的评价方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目标也变得更加明确,在对课程的引导性和控制力上,反而比刚性的评价体系更胜一筹。
建设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校本课程,不能简单停留在开设几门选修课的层面上,课程的实施和管理,也应当从课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出发,围绕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展开,使课程从选课到评价的各个环节,既能保障课程质量,又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有效平台;为深化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了新的有效途径,我们将继续不断完善课程建设,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多元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