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标下课堂师生关系的再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标下课堂师生关系的再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样式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不得当,不仅不会给新课程教学带来活力,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语文能力的培养。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学活动学生、教材、老师三者的关系,是合理掌控“学生主体”教学样式的前提和保证。

关键词:学生主体;师生关系;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264-02

如今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众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推行由学生自主探索,张扬个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举措,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似乎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样式。

然而,仅从表面来看课堂气氛是活跃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提高了,一向沉闷的语文课堂教学也热闹了,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语文课堂上老师少教多学是否能达到教学目的;课堂氛围的热闹是否能成为评价教学成功与否的尺度;让学生标新立异,率性而为的言论是否能说明有创新精神等问题。所以一些长期在教学一线的资深教师就把这种“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容为“课堂上尖子发言,下课时全班小结”的“放羊式”、“集约式、招待会式”的课型。

所以,怎么把握新课标下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问题,就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研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教育者的功能来讲,他承担的是传道授业、启智明理、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就要求教师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还要具有相当的课堂驾驭能力、组织能力和掌控能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最佳的教学方案,最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切入教学、找准角度,由易渐难、循序渐进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刻意减少必要的分析、讲解、引导、参与等活动,课堂活泼了,学生轻松了,可学生的理解能力探究能力却原地踏步甚至退步。因此,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教师的帮助和评判。要重视师生协调的双边活动。如果片面凸显“学生主体”作用,忽视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作用,甚至把教师作为以学生为主的“客体”,可能会使得课堂教学陷入“学生主体论、学生中心论”的困窘之中。

诚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个人充分的自学活动,也有在教师指导下的有目的的认知活动。前者多数表现为学生凭自己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内容,但缺少的时学习的目的性、系统性;后者是经过合理的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对前者的有效补充。特别时在对课文的文化内涵、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等的把握上,在正确的感知力、鉴赏力、判断力和表述力的培养上。假如没有教师的讲解、分析,让学生去突出、表现其“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自己去发现并解决疑惑问题,尤其是对那些年代久远、内容复杂、主题情感不甚明朗的课文,学生自己是很难体会和领悟的。而且,由于学生理解能力的个性差异,学习方式方法的不同,所获得的知识必然存在差异。这就更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双向活动中进行调控、引导,使学习的目的更明确,教学活动更生动有成效。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让他们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人生理想和崇高精神,这些都时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以及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时教师的引导、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

1.提倡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就可大撒把,任其自为

这是教学方式上的另一个极端表现。有的教师认为,探究性学习是针对传统接受性学习而提出的,是对接受性学习的彻底否定。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水火不容,只对立不统一,由此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片面强调“探究”,忽视了知识传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有的教师认为,既然是自主探究,那么学习就纯粹是学生的事,教师就可放手让学生去做,就可大撒把,撒手不管。

问题辨证:其一,走探究性学习之路,并不是要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方式。必须明确的是,不是教材中的任何知识点都需要通过探究途径而获得,如文章作者的生卒年月,字音词义,写作背景等等,就无须进行探究。探究性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注重知识信息的吸纳、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但也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洁的方式使学生尽快获得新知。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接受性学习注重知识的传承,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而探究性学习则强调主动探求、自主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以获得直接知识经验为主。在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掌握相关的语法、修辞、逻辑、文史知识和文章的表达方式等,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而这些如果没有接受性学习所提供的知识储备,探究性学习就会沦为无本之木而难以为继。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互补关系。所以,课堂教学不能片面地强调或运用某一种教学方式,应是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其二,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但并不排斥教师的学习指导,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语文初学阶段,教师不仅要提供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去研究,更要教授探究的方式、方法和策略,“扶”着学生走一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探究学习方法。教师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领航人,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指导学生在有意义的探究中掌握探究的方法,在有价值的探究中提高探究的能力。

2.传统语文学科教学根深蒂固的影响

我们知道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和强调学生多背多读,觉得“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观念这种学习语文的态度和方法,在过去相当漫长的封建时代可能有其生存的土壤和特定的条件背景,然而在科学文化迅猛发展的现代教育中,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多,开设的科目多,每一学科都有具体要求和达标标准,学生是没有充份的时间去埋头书海。所以我们有些教师没有结合当时当世的时代特点对糟粕对精华没能批判继承,一味的把课堂让给学生自己去下水、去试深浅,去讨论研究。

3.过于效法,模仿和追求名人效应

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国际国内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层出不穷,甚至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优质课”、“比赛课”、“观摩课”等频繁闪现,尤其是那些以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所谓“学生主体”精神的教学样式,更是风靡一时,于是模仿和效法的现象在语文教学中就比较盛行。像“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像“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的,像“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像“服务于学生,尊重学生意见、人格”的,都一一闪亮登场。课上是热闹了,师生似乎也皆大欢喜了,但教师该教的、学生该学的却不见得有所体现。盲目的模仿名人名家的经验和方法,忽视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去研究教法学法,在教学活动中就难以取得预期效果,难免还会出现“东施效颦”、“弄巧成拙”的难堪局面。

综上,个人认为如同小说,教材、教师、学生也是构成课堂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权衡,可能会导致教学方向的失误和偏向。因此,在语文教学变革中我们要有自己的反思。只有正认识和拿捏好教材、教师、学生的三者关系,我们的语文教学、语文教革才能沿着健康的轨道继续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