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语成语变体的构式压制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语成语变体的构式压制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媒体、网络和广告语中经常出现的成语变体,不仅反映语言会随社会变化而变化,而且体现出语言是人们对社会认识概念化的结果。本文从语义、语用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成语变体在意义上呈现的去语法化这一特征,正是该表达能够产生特定语用效果的前提,且语用效果具有多样性。这类表达运用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充分体现了构式语法 “词汇与构式互动”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成语变体 构式语法 构式压制 词汇压制

汉语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也是客观世界和民族文化的概念化表现。成语是民族文化和语言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用有限的词语浓缩了民族的文化和中国人的智慧。成语结构紧凑,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具有结构的凝固性,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新概念、新事物、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语言表达也在推陈出新。新的成语形式在媒体、网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随处可见,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网络文化的流行,成语被赋予了新的形式和意义,出现了很多形式上的变体。比如“淘宝体、微博体、甄体”等等。这些成语的变体和成语一样形式多样、结构精炼、意义丰富,具有研究价值。国内很多学者已经开始关注成语的变异这一语言现象,大多是从修辞学、文学以及语用方面进行研究[1][2][3]。这些研究着重对成语变体进行静态描写,缺乏对其生成方式的阐释。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形式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反之,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会映射在语言中。国外学者Fillmore[4]等通过对习语这一非常规表达现象的研究,提出了“构式语法”,奠定了构式语法理论的基础,从而开创了语言研究的一个新视角。Goldberg[5]认为“构式”包括“语素、词、惯用语”,成语是一种惯用语,因此,成语是一种构式。

本文以构式语法为理论指导,以新兴语言环境中的汉语成语变体这一真实语料为研究对象,对汉语成语变体的语言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意义生成的认知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一、成语变异与成语变体

成语是一种意思精辟的固定短语。仿照某个成语,用谐音或者其他方式改变成语中某个或某些构成成分,创造出一个具有新意的语言形式的过程叫作“成语变异”。成语变异后产生的新的语言形式被称为“成语变体”。例如“十面霾伏、自强不吸、晋善晋美、百礼挑一、望楼兴叹、默默无蚊、食来孕转”。“十面霾伏、自强不吸”用同音词“霾、吸”替换了原成语“十面埋伏、自强不息”中的“埋、息”。近期北京多发雾霾天气,空气质量备受社会关注,催生了这两个成语变体。“晋善晋美”是中央一台播放的山西省旅游广告语,这一成语变体巧妙地利用了原成语“尽善尽美”中的“尽”与山西省的简称“晋”同音,宣传该省丰富而美丽的旅游资源。“百礼挑一、默默无蚊、食来孕转”也都是运用了原成语中“里、闻、时和运”的同音字产生新的成语变体。“望楼兴叹”不同于以上几种,它改自于“望洋兴叹”,而它的变体不止这一种,在新闻报导和网络语言中还出现了“望车兴叹、望水兴叹”等。还有一种成语变体在形式上未有任何改变,但通过改变某个成分的意义,从而改变整个成语的意义。比如,鲜花店名“花言巧语”和音响的广告词“不同凡响”。

二、成语变体的语义与语用分析

成语变体的语义特征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不管成语变体的形式有无变化,其意义随着成分的改变发生部分或者完全的变化,呈现去成语化。“百里挑一”形容人才出众,其变体“佳节将至,百礼挑一”出现在广告词中,它要表达的意义与人才无关,而是某种物品很适合作为礼物送人。“望洋兴叹”形容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比喻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望车兴叹、望楼兴叹”保留了原成语的无可奈何之意,但是又有别于“望洋兴叹”,它们使无可奈何之对象具体化。

第二,成语变体的意义生成需要借助于其所在的具体语境,特别是没有形式变化的成语变体。如果“花言巧语”不是出现在鲜花店的招牌上,“不同凡响”在广告中没有配上音响的图片,人们难以将“花言巧语”和“不同凡响”中的“花”和“响”与鲜花和音响联系起来,大脑中的百科知识没有激活,消费者就不能成功地理解广告的内容,起不到广告宣传的作用。

成语变体一般出现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语用要求,因而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例如,正是人们对环境质量和社会生活的担忧,才催生了“十面霾伏”“望楼兴叹”,它们的使用与这些特定语境密切相关。汉语成语的变体之所以在网络语言、新闻报导以及广告用语中层出不穷,与成语变体的语用特征有关。

第一个特征是成语变异现象体现了语用相似性。语言变异不单单是一种语言的变化,它折射出社会的变异和随之而来的人们认识的变化。人们对社会变化进行认知加工就形成了新的语言形式,这正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理:现实―认知―语言[6]。像“十面霾伏”“望楼兴叹”之类的成语变体反映了种种社会现象,它也是认知主体对客观现实进行概念化加工的结果。

第二个是这种语言变异能满足不同种类的语用需求。有研究表明利用谐音的成语变体在广告语和电视节目名称中十分流行,占87.97%[7]。商家们改变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创造出有新意的广告用语,搭配上与产品相关的图片,针对性强,能达到让消费者过目不忘的效果。电视节目制作者利用成语变体让观众对节目的类型和内容心领神会。网络文学作品追求自由,它敢于随意的模仿、嫁接任何语言形式,敢于颠覆经典、典故和成语等等。媒体评论或者新闻标题针对某一社会现象发表看法,所使用的成语变体能恰当地表达某种情感。

三、汉语成语变体的生成机制――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

构式语法是在批判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一种基于体验的语言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构式的语法、语义和语用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构式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匹配关系进行解释。

构式语法批判了“动词中心论”,认为构式和动词一样具有意义。“语义连贯原则”和“对应原则”强调动词参与者角色与构式题元角色在语义上兼容,二者凸显的角色对应而且融合。但二者不完全对应时,构式会赋予动词额外的角色,改变其论元结构和语义特征。王寅认为构式与词汇就像容器和液体,把液体装在一个瓶子里时,液体就具有了瓶子的形状。同样,进入到某个构式的词汇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构式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构式处于强势地位,强制词义发生变化,这就是“构式压制”。但他还认为构式不总是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压制现象有多种体现形式[8]。如果词汇起主导作用,改变了构式义,就是词汇压制。本文结合前人研究结论,并根据实际的汉语成语变体语料,提出两种压制机制: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

(一)汉语成语变体中的构式压制

汉语习语“望洋兴叹”在媒体和网络语言中有很多变体,比如:“望车兴叹、望楼兴叹、望水兴叹”等。在具体的语境中,大多数读者都可以理解成语变体“望X兴叹”的新意义,甚至可以推断出它们的原型是“望洋兴叹”。 这些变体“望X兴叹”继承了原习语的特征和意义,大都表示“因没有X而无奈”,整体意义只是因为“X”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在理解诸如“望校兴叹”“望煤兴叹”等成语变体时,要借助于构式原型的意义,才能准确地判断变体的新义。

网页上曾经出现了这样一条新闻:

(1)日理万“机”!市民想找空调师傅不容易。(顺德城市网)

读完整条标题,读者能立刻理解这则新闻中的“日理万机”不是指政务繁忙,而是指空调维修师傅忙于修空调。成语原型和变体中“机”的所指完全不同,变体中的“机”凸显并还原了它的字面意义,但是成语变体继承了原型“工作繁重、忙碌”这一构式的整体意义,只是工作的内容发生改变。在这一变化中,构式意义仍然占主导地位。类似这样,成语变体意义受构式压制的语言变异还有。比如:“好摄之徒”,不管是原型意义中的贪爱女色还是变体所指的爱好摄影,其中“喜欢、迷恋”之义仍是两者的共同点。

(二)汉语成语变体中的词汇压制

有一类成语变体,虽然它们的外在形式没有改变,但在特定的语境下,某个构成成分的意义发生改变,导致整个习语意义的改变。比如某鲜花店名“花言巧语”。这一成语指为了骗人而说的甜言蜜语。“花”在汉语中既可作形容词“花哨的”,还可作名词。在作为花店名这个特定语境下,“花”的意义由原习语中的形容词变成了名词, “花”的名词意义凸显并凌驾于构式义之上,“花言巧语”这个成语的意义完全发生变化,甚至感彩也发生了转变。这就是词汇压制。

在运用词汇压制创造的另外一种成语变体中,某个或某些成分发生改变,而这个替代成分在语音方面与原成分相同或者相似。变异成分对成语变体的结构和意义起关键性作用,在变体中得到凸显从而占据主导地位,并使构式义发生改变。比如某蛋糕店广告词“步步糕升”,它利用“糕”和“高”同音,对“步步高升”进行了改变。“高升”是一种副词加动词的搭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虽然汉语中有类似“糕升”的名词和动词搭配,但是“糕”与动词“升”语义不一致,“糕”不能进入到“步步X升”这一构式中。“步步糕升”作为一个蛋糕店名,更加突出的是这个构式中的“糕”,既说明这个店的所卖之物,又暗含了吃了这种蛋糕会步步高升、事业兴旺的寓意。箭牌口香糖的广告词“一箭钟情”来自于“一见钟情”,后者本是一个连动式短语,指对事物一见面就产生感情。广告词把成语中的“见”巧妙地换成了与其同音的该品牌的名称“箭”,这一改变突出了成语变体中的“箭”字,其广告词具有很高的识别度,消费者很容易把原成语与这个产品联系在一起,满足了商家的语用需求。这种利用谐音的成语变体多出现在广告语中。比如:“骑乐无穷”“有杯无患”“浴浴冲冲”“一见钟琴”等。这些广告语中的成语变体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强调、凸显商家的产品。

四、结语

习语变异现象表明语言的非常规使用和不规范表达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反映,证明了语言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知加工的结果以及认知语言学提出的“现实―认知―语言”三者之间的映射关系。变异后的汉语成语变体,无论是通过构式压制还是词汇压制生成,都是为了满足某个特定语境的需求,具有很强的语境和语用依赖性,并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消失,因此也具有临时性和不稳定性。

对待语言变异现象,我们应该坚守语言使用的规范性,但也不能忽视语言的动态性和变异性。我们要研究语言变异这一语言事实所折射的认知原理,掌握其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本文属2014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构式语法视角下汉语习语变体的构式压制分析“[项目编号:SKL-2014-112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庆汉.广告辞中成语活用现象研究[J].新闻界,2007,(2):

78~80.

[2]胡兴华.浅谈成语的仿用[J].修辞学习,1993,(4):21~23.

[3]么孝颖.仿拟话语的认知语用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4]Fillmore,C.,P.Kay& M.O’Connor.Regularity and

Idiomaticity in Grammatical Conditions:The Case of LET ALONE [J].Language,(3):501~538.

[5]Goldberg,Adele E.Constructions: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 [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2003,(5):219~224.

[6]王寅.“新被字构式”的词汇压制解析――对“被自愿”一类新

表达的认知构式语法研究[J].外国语,2011,(3):13~20.

[7]沈志和.汉语仿拟成语的“突显-压制”阐释――一项基于封闭

语料的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1,(3):35~41.

[8]王寅.构式压制,词汇压制和惯性压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12):6~9.

(常婧 河南周口 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46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