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九十年前的鲁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九十年前的鲁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九十年前鲁迅是什么样子?照片稀少,我们只能靠那时候的文字来想象一二。鲁迅早年不太爱照相,许多时期都没有留影,对喜欢他的人来说真是可惜的事情。不过后来的艺术家刻画了不少鲁迅的肖像,尤以版画居多,有的鲁迅自己看过,他的感受如何,我们已经不太知道了。印象里人们喜欢刻他横眉冷对和寂寞的样子,都很有道理,先生的文字就是这样的。可是他外冷内热的一面,就不太好表述。看过许多艺术家的版本,都是一个模式,读者们早就觉得有些简单化了。

前些年遇到张家瑞的画集,看到他的木刻作品。凡是涉及鲁迅的,都显得很温和,从来都不是紧张的、黑暗感的。完全是另外的路子。2005年,他把手拓藏书票十六帧赠送给鲁迅博物馆,其中都是与鲁迅相关的作品。每一幅鲁迅的肖像都慈祥清丽,四周是朗然的光照。即便是肃杀的场景,依然流动着温润的爱意。一幅鲁迅在“五四”前后的头像很特别,借鉴了教育部时期的一张旧照。在认真还原着苦楚中的内心的同时,却又增加了宁静感。黑白的反差并不大,神态是安然的。作者眼里的鲁迅是大爱的普照,寂静里的沉思,不都是怨怼之情,而是含着对人世间无边的悲悯与爱意。画家从这个角度揣摩鲁迅,留下的是他自己的声音。我被作者的笔触打动了。那一刻才认识到,鲁迅的多意性,我们先前在艺术里表现的还是太少。

新文化运动九十余年,我们与它久违了,关于那个时代的议论,却从未停止过,也难有齐一的结论。后人看前人,总是难以回到现场,夹杂着自己的背景经验是自然的。我有时候查阅那时候的资料,常有种难言之感,历史是后人的书写,总要遗漏些东西,比如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还有人文地图,都值得一阅,可以矫正我们思想里的教条。前几日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听友人讲鸦片战争史,眼睛一亮,许多材料都是新的。我们过去只信史家的话,没有亲自浏览旧史料,从西洋图书里的材料资料里,就能望到另一个晚清。战争并非都是锁国傲慢所致,帝国主义的策略在其中的作用,我们知道得很少。读史与读人其实是一个道理,我们理解前人时多换几个角度,结论就不一样了。

“五四”改写了中国命运。士大夫的那一套渐渐退出,革新者突然走到台前,新文化出现了,人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新式表达。可是对其过程,我们向来知之甚少。它是如何出现的,思想的集散地是怎样形成的,都可细细研究。即以鲁迅为例,他的精神潜伏与喷吐,智慧的高妙与奇绝,不都像文学史家描述的那么枯燥。历史是趣味的存在,艺术家颇能体会一二。忧患的思想家,多是有柔情的游子,张家瑞刻画的鲁迅,对史学家不妨说是一个提示。就历史的讲述而言,我们可调试的空间,不独新旧之差,亦有深浅之别也。

【原载2009年第4期《博览 群书》】

题图 / 生命解读 /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