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论语文教学过程的“预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论语文教学过程的“预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国语文教学过程离不开“预设”和“生成”。“预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我们不应忽视“预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33-01

语文教学过程离不开“预设”,也离不开“生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既没有无“预设”的“生成”,也没有无“生成”的“预设”。“预设”和“生成”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两种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辅相成。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反对对语文教学过程进行过度地“预设”。然而,生成性的语文课堂的构建必须以对于语文教学过程的良好“预设”为前提。中学特级语文教师李镇西强调语文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提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构建“共享式”的语文课堂,反对对教学过程的过度预设。李镇西的语文教学虽然提倡语文教学过程的生成性,但也必须以对教学过程的良好“预设”为基础。以李镇西的语文教学实践为例可以更好的研究“预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从中可以窥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良好地适度地“预设”,避免教学过程中对“预设”的过度排斥。

一、语文教学过程以良好的“预设”为基础,语文教学过程的“生成”离不开“预设”

在教授《孔乙己》一课时,李镇西就很好地运用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并在对教学过程的良好“预设”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生成性的课堂,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充分的发挥了出来。

【案例】在课堂上,我先简单说了几句开场白,便让学生进入课文:“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把你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多。”

同学们独自默读,思考。我来回巡视。不一会儿,学生纷纷提出了问题:“小说开头为什么要写鲁镇酒店的柜台‘和别处不同’,是‘当街的一个曲尺型的大柜台’?” “老师,第一段为什么要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 “‘咸亨酒店’为什么要往酒里羼水呢?” ……

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都不是课文的重点,因此我三言两语便诙谐地轻轻带过。在笑声中,课堂气氛开始活跃了。我继续让学生提问,想让学生再问几个问题,再抛出我的那个关键问题。

就在这时,一个男生举手站了起来,问:“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已己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该怎么理解呢?”

那一刻,我真是高兴极了!学生无意中提出了我精心设计并正准备提出的问题,这比我提出这个问题更能够体现出“尊重学生”,我忍不住大声说:“好,好,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因为这个问题弄懂了,这篇小说课文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也好理解了。好吧,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李镇西将“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这个问题作为这堂语文课的主线,在“预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师生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去生成问题的答案。

【案例】我先请学生们思考为什么孔已己为什么“的确是死了”,他们一下沉默了。

我提示道:“课文第一次正面描写孔已己,是哪一段?” 学生们们说:“第四段。”

“好,我们就研究这一段。”我开始和学生一起进入课文,“我们来看看作者通过写孔已己的哪些语言、行为、或者动作、神态,表现出了孔已己怎样的遭遇,他面临怎样的社会环境,一句话,他有着怎样的性格?”

同学们开始默读思考。我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课文语言,通过作者对孔乙己语言、行为、动作、神态的描写,把握孔乙己的性格,认识孔乙己究竟是怎样的人。一时间,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发言非常积极。

在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之后,我说:“现在,我们可以对孔已己做这样的概括——孔乙己是一个困窘落魄而又自视清高、死要面子而又被人嘲笑欺凌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总之,孔已己是一个弱者的形象。”说着,我在黑板上板书——

困窘落魄而又自视清高、死要面子而又被人嘲笑欺凌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然后我总结道:“看,在这样冷酷的社会里,孔已己当然只有死路一条。如此看来,科举教育造就了孔已己的病态人格,而社会环境又是如此冷漠,孔已己的死是必然的了!除此之外,他别无选择。因此,鲁迅说他‘的确’死了!既然这样,为什么鲁迅又要说‘大约’呢?”

我打算引导学生开始分析“大约”,进而把握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环境。

一个女同学说:“这表明是作者的推测,因为‘我’毕竟没有亲眼看见孔已己的死。”

我问:“那么有没有其他人看见孔已己死呢?”

同学们说:“也没有。”

“为什么没有呢?书上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我提醒同学们看书。

同学们翻开书看了起来,不一会儿他们读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我说:“对,就是这一句话,表明了孔已己的社会地位,也说明了不可能有人关心他的死活。如果说一个‘的确’说写出了孔已己性格所导致的必然悲剧的话,那么,一个‘大约’则含蓄表现了社会的某种特点!是什么特点呢?原文当然没有直接概括出来,但有暗示的。同学们再看一看,孔已己最后是怎样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的?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一个女同学说:“孔已己是‘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我肯定她的发言:“很好,这是对他个人的描写;那么,其他人又是怎样的神态呢?”

她说:“其他人都没看见。”

“没看见吗?请你再仔细看看课文。”

她看了看课文,说:“周围的人在‘说笑’。”

我说:“请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遍,读出感情,好吗?”

她用沉重的语气缓缓读道:“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是啊,最后孔已己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慢慢的走去了,也是永远的消失了!”我也沉重而缓缓地说,“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说,‘大约孔已己的确死了’,这个‘大约’隐含着社会的冷漠,这个‘的确’表现了孔已己死亡的必然。冷漠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也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作者这是这样,通过一个人写出了一个社会。这个‘人’死了,这个社会也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存在下去!如果说我们同情孔已己的死亡,那么我们更有理由诅咒这个社会的灭亡!”

二、将“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语文教学过程应提倡适度地“预设”

李镇西在教授《孔乙己》这堂公开课的数年后进行了以下反思:

【案例】“这堂公开课在当时引起了很好的反响。然而,李镇西却对这堂公开课进行了反思,认为这堂公开课的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围绕教师如何教,而不是围绕学生如何学,表面上非常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仍然是教师中心的。“这突出表现在我整个课堂教学设计都着眼于我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课前我精心设计了一个‘牛鼻子问题’:‘为什么鲁迅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在教学过程中,碰巧(这个‘碰巧’对我来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学生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因此后面的教学就显得很‘自然’了;但是,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呢?那我肯定要提出的,因为我绝对不能允许课堂的流程越出我预设的轨道。所以,尽管由于我富有经验的的课堂调控能力,这堂课表面是很‘轻松自然’的,学生也很‘自由’,但这一切的背后都有我不动声色的操纵,一切都按我预先设计好的思路在进行,而表面上的‘和谐’都不过是故作姿态而已。”

李镇西对于《孔乙己》这堂课的反思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思考。虽然构建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性、主体性的发挥。但是,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能否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完全无“预设”的教学会不会使语文教学漫无目的,难以更好地达成语文教学目标?

应该提倡对语文教学的适度“预设”,将“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