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班主任的两种境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班主任的两种境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于永正给初为人师的女儿的20条建议》中有这样一条:“最好当班主任。当班主任,才能真正感受到当老师的甘苦,才能锻炼自己。”这也是我做班主任18年的切身体会。我觉得,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技巧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看境界,班主任的境界有多高,学生的天地就有多大。

大瓠浮于江湖,小瓠箪瓢陋室,班主任要尊重个体差异,敢于向“学而优”的教育说“不”

《庄子?逍遥游》里有一个小故事:一天,庄子的好朋友惠子找到他,说,魏王给了我一粒大葫芦籽儿,我在家种了一架葫芦,结果长出一个“五石之瓠”,这么个大葫芦,劈成两半当瓢盛水的话,皮儿太薄了,“其坚不能自举”,想来想去,什么东西都不能盛,这大而无用的东西,干脆砸碎得了。庄子告诉惠子,你为什么非要认定这个葫芦要劈开当瓢使呢?你不会把它系在腰里去大江大湖上游泳吗?难道一个东西,非要被加工成某种规定的产品,才有用吗?

姑且不论大葫芦能不能做游泳圈,就庄子的观点看,他认为人不能用墨守成规的眼光,去判定事物的价值,更不能以一管之见,去衡量别人的价值。人的境界决定思维方式,只有境界高的人,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价值。我曾经让老师和学生分别想几个大葫芦的妙用,老师远远不如孩子们的点子多。有的孩子说,可以选一棵紫竹为管,制成葫芦丝,申请世界吉尼斯记录;有的孩子主张举办个“天下第一葫芦节”,邀请名人演出,实则招商引资;有的孩子说把大葫芦剖光打磨后请名画家在上面作画,拍卖给哪个大亨收藏;有的孩子说将大葫芦劈开,把种子分给农民,待来年开春播种,建座“庄子葫芦生态示范园”,申请个商标,让新鲜的小葫芦走进大城市的超市。如此看来,大葫芦大用,小葫芦小用,即使结不成葫芦,只长一片藤蔓,也能荫蔽炎炎烈日呢!

我们做老师的,都会不自觉地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最上面一层是学习和意志品质各方面都突出的优秀生,老师和学生眼中的“宠儿”;第二层是既不出色也不裹乱,很容易被忽略的大多数;最下面一层是毛毛躁躁,调皮贪玩,需要你三天两头耳提面命的孩子。经过十年二十年,你发现那些被忽略的、被耳提面命的孩子,竟然也会像那些优秀的孩子一样,在人生的舞台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你亲手打理过的那些“葫芦”,浮于江湖的也好,在陋室充当饭碗水瓢的也好,反正都是在发挥作用,学识各不同,术业有专攻,有什么不一样吗?

可是,在现行“学而优”的教育模式下,老师和孩子都被“分数”绑架了,反映在班级管理中,芝麻大点儿的事都被量化,计入班主任绩效考核,与切身利益挂钩。晨读晚几分钟到教室就要被罚站,殊不知那个女孩子因为第一次月经来潮,自己笨手笨脚地没有处理好;课间操两个孩子说话,就要扣班级一分,殊不知一个正在叫另一个看那只在他们教室窗口驻足的绿色小鸟;上课走神没有听见老师的问题就要叫家长来,殊不知那个孩子正在猜想下课时擦肩而过的美女为什么盯了他一眼。作为班主任,应该目光放远些,胸襟开阔些,不要锱铢必较,这样你的班级才有可能成为生命成长的乐园,你的学生才能够永远面朝大海,感受到春暖花开。

从日攘一鸡到月攘一鸡,也是进步,教育是慢的艺术,班主任要静待孩子慢慢成长

“日攘一鸡”这个成语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说的是:有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是非君子之道。”偷鸡人说,那我就减少一些吧,“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劝他的人说,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明知道犯了错却借故拖延,不能及时改正的人。反过来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一知道错了,就立即改掉由来已久的陋习呢?但是,再反过来想一想,一个人改掉自己的毛病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十几岁的孩子,正处在心理和生理都不太成熟的阶段,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健全,既渴望自由独立,遇到问题又容易冲动莽撞,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这些错误往往触碰不到道德红线,不过是习惯不好,或者青春期的小叛逆、小恶作剧罢了。

孩子有毛病很正常,班主任找他们耐心地长谈一次,或者约她上QQ聊聊天,或者给他发个电子邮件、短信、飞信,分析一下原因,帮他定个目标,是两个月改正,还是一学期改正,让他自己决定。你表面假装淡忘了这件事,实际上却密切关注孩子的变化,看到他的一点进步,马上表扬鼓励,让孩子觉得改错是他自己的事情,而不是被老师压着才去做的。这种内在的自省能力一旦形成,会让他终身受益。

等待孩子改错的过程,班主任其实也在经受着考验,你必须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怒目圆睁,不要逼孩子道歉,不要强迫孩子写检讨,不要把他的错误散播到班级甚至学校的孩子们都知道,最重要的一条是不要随便叫家长,粗暴教育的后果往往适得其反。

潍坊广文中学校长赵桂霞讲过一个“图钉男孩”的故事,她学校初一新生董凯,因为对班主任高老师有误会,就把一枚图钉放在老师的凳子上,使高老师的屁股上留下了一个图钉眼。高老师没有追究。三年来那枚图钉一直扎在董凯心里,初三毕业那天他终于鼓足勇气向老师承认了错误,这件事让他懂得了还有更好的方式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高中阶段,当他与班主任老师产生误会后,他没有再用恶作剧。而是约谈了老师,消除了误会。同样的故事,不同的结果,后者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给了孩子足够的期待和耐心,无为而治乃是大治。

(摘自《山东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