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被迷雾笼罩的口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被迷雾笼罩的口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库尔特・塞利尔诺是美国亚特兰大的一名口吃患者,有一次在他打电话想预订一份比萨饼时,店员却认为有人在搞恶作剧而狠狠地挂断了电话。还有一次,他向别人介绍自己,却喷了对方一脸唾沫星子。这不痛不痒之症每每使库尔特处于尴尬的境地,欲哭无泪。据统计,像库尔特一样的口吃患者在全球范围内已多达6000万,而我国也有近1300万患者被口吃所困扰。

到底是什么在作怪,使得这些人说话结结巴巴?其实,这个问题研究起来就像口吃本身一样痛苦,它让一代代的科学工作者惶惑不已,至今还没有哪种结论得到证实。

口吃知多少?

人们对口吃的认识已经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了。在西方,最早的记载也许可以追溯到《圣经》中的摩西。在我国,据说孔子的某个弟子有口吃,但也是无法查证的猜测。

在古希腊,人们怀疑舌头的干燥会导致口吃;到了19世纪,人们认为发音器官的生理异常引起了口吃。基于这些认识,口吃的治疗也采用了整形手术、给舌头添加重物或者在嘴里塞东西等方式。这些治疗手段往往会让舌头更糟糕,甚至造成了额外的损伤。

口吃也常被认为是一种心理障碍。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口吃是人的4种基本情绪发生混乱的结果。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专家们相信,人的敌意或焦虑是通过受阻碍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因此,他们认为口吃是一种精神性疾病。到了20世纪,人们更倾向于这种认识。可是,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口吃与哪一种人格特质或者心理模式相关。

19世纪30年代,美国爱荷华大学的文代尔・约翰逊进行子一项颇有争议的口吃实验,得出了一个著名结论。他认为,口吃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宝贝们的语言发展有快有慢,在2―7岁之间不免会发生说话不流畅的现象。有个4岁的小孩,说话有些口吃,父母又是强化练习,又是数落,甚至还把孩子抱在阳台上吓唬他“再不好好说话,我就把你扔下去。”结果孩子真的成为了一个口吃患者。所以,相关专家认为,口吃源自于不利的外部环境,尤其是父母以不正确的方式对待儿童时期的语言不流畅现象。

紧张、反应迟钝是主因?

口吃者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排队买东西,快要轮到自己的时候;当面对一位非常有权威的人时;当急切地想要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甚至会分泌更多的汗液,随之就是不知所云。但有的口吃患者却越紧张,说话越流畅。比如美国演员布鲁斯,威利斯,正是通过登台等方式,通过面对听众使自己被高度唤醒,从而克服口吃的。在关于名人的奇闻异事中,此类说法并不鲜见。

美国的卡里斯等研究者认为,口吃很可能与感觉――尤其是听知觉――的异常有关。正常说话时,我们的声音会通过颅骨、耳朵等通道反馈到大脑中,以便随时调整说话方式和内容。当不口吃的人讲话时,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其延迟听到自己说的话,他就会出现口吃样的症状。而口吃的人则相反,其口吃在这种情况下会显著减少。无论是在时间上延迟,还是把反馈回来的(实时)声音频率进行改变,都会改善口吃。尽管不是所有的口吃者都会产生这种效应,但是这种改变的听觉反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某些口吃者的听知觉功能在说话过程中存在异常。

多巴胺是元凶?

口吃的感觉运动异常很可能涉及到一种非常重要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在其他与口吃有较多类似症状的疾病中,都发现了多巴胺的重要作用。多巴胺在体内的平衡是正常言语功能的必要条件,多巴胺过多或者不足都会影响正常的言语活动。在临床报告中,某些多巴胺类的药物对口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口吃者都对同一种多巴胺药物敏感。

那么,多巴胺是怎么影响人类语言的呢?研究发现,口吃很可能与脑的纹状体部分的多巴胺受体密度有关。一般来说,正常人从出生以后,这部分的多巴胺受体密度就开始随着年龄增长,到2-3岁时,到达顶峰,此后,受体的密度开始快速下降,到5岁时,已经下降了38%。这个变化过程与发育性口吃的开始和自然康复周期恰好吻合:发育性口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2-3左右开始出现,但是,其中有80%左右的儿童会在5岁左右消失。如果没有消失,则很有可能会持续到成年,从而成为真正的口吃了。同时,如果计算一下多巴胺受体密度1型和2型的比率就会发现,男孩的比率要显著低于女孩。这个差别很可能与口吃发生的性别比率有密切的关系:即多巴胺1型和2型受体密度比率过低很可能是导致口吃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口吃的男孩要显著多于口吃的女孩。

大脑在作怪?

20世纪末期,口吃的病因探索到了大脑内部。最初人们认为,脑损伤会导致口吃。可是,在报告脑损伤后出现口吃的病例中,其脑损伤的部位分布非常广泛,似乎还没有哪一个重要部位没有被报告过。甚至,还有报告说,有的口吃者由于脑的某个部位突然受伤,其口吃突然就消失了。因此,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

现代科学技术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为我们在完全无损伤的情况下对脑的功能进行研究提供了可能。这一划时代的变革是否会给口吃的研究带来革命性的突破呢?现在回答这个问题虽然还为时尚早,但是已有的一些研究发现已经足以令人兴奋不已了。

一般来说,我们的左半球是言语功能的优势半球。在说话的时候,左半球的活动占主导地位。但是脑成像的研究表明,口吃者在说话时,其左半球的活动显著低于不口吃的人,其右半球的活动则显著高于不口吃的人。而且,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口吃的真正原因很可能与其左半球的功能异常有关,而右半球的过度活动则可能是起到补偿左半球的作用。在一项脑磁图的研究中,对于不口吃的人来说,其言语活动先激活额叶言语计划区,然后是言语运动执行区,可是口吃者出现了相反的趋势:他们先激活言语运动执行区,然后才是额叶言语计划区,好像他们在没有计划好之前就已经启动说话的过程了。

口吃会遗传吗?

一般来说,有50%-70%的口吃患者至少有一个口吃亲属。同卵双生子中一个患有口吃,另外一个患有口吃的概率就高达90%,难道口吃真的是一种遗传疾病?

基于这种想法,科学家通过运用一些更为复杂的、研究遗传的手段来确定造成口吃的基因。由伊利诺斯州大学科学家尼科林,安布罗斯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对遗传模式的统计分析,发现口吃可能是由一个主要的基因引发的。

科学家们预测,如果那些与口吃有关的基因最终能够被确定,口吃患者的治疗就会变得相当简单。

而父母亲也可以通过留取小孩面颊脱落的死皮,送至医院进行DNA分析,以确定其是否有口吃的倾向,并决定是否应该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基因往往不是独立的。各种基因的影响都无法完全排除环境的影响,或者至少无法排除其他基因的影响。因此,口吃的遗传性很可能只是表现为一种先天易感性。具有这种先天易感性的人,如果处于不利的环境下,会较其他人更容易受到口吃的威胁。

口吃可以矫治吗?

口吃的矫治跟人们对口吃的认识是结合在一起的。随着人们对口吃认识的不断深化,口吃矫治的方法也在不断进步。

在早期,由于人们认为口吃与心理的恐惧有关,因此,主张通过主动口吃来克服对口吃的恐惧心理,并树立客观的态度,从而克服口吃。后来,人们希望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口吃者的自我感知和自我评价重新定向,从而去除患者“我有口吃”这一标签,这种方法强调去除说话之前对口吃的预期和准备定式,通过拖长和暂停来控制情绪,改变说话方式。

随着行为治疗技术的日益发展,也被应用到口吃的治疗中。比如,针对口吃者对某些情景的恐惧,采用系统脱敏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恐惧,还可以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方法来强化和消除口吃行为,通过改变主题内容进行认知治疗等等。

此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辅助电子设备。这些辅助设备有的是基于前面所述的延迟听觉反馈原理,有的则是提供韵律或者节拍等等。这些辅助手段在一定的情况下对口吃会起到改善的作用,但是不能持久,而且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

近年来,有一些机构开始了药物治疗口吃方面的研究,比如美国加州大学的马奎尔。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够对所有的人有效。而且,很多药物都有较强烈的副作用,给口吃者带来了口吃以外更难以忍受的后果。所以,药物治疗口吃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口吃的治疗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存在单一的矫治手段了。大多数口吃矫治机构都会把各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并根据口吃者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治。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的口吃矫治方法并不是绝对有效的方法。一方面,有一些矫治方法并不是基于实证研究的,没有经过严格的检验,其效果如何无法评定;另一方面,基础研究中的发现较难与临床矫治相结合,尤其是在认知神经科学飞速发展,对口吃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把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与口吃的临床矫治结合在一起,成为当今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责编 桑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