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面向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地方高校专业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面向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地方高校专业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化产业在诸多地方已经成为支柱性产业,地方高校有责任为区域内文化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要完善相关专业建设对区域文化产业需求的应对和随动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个性化,科学设计文化产业专业群框架,强化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整合和相关课程的技能化,增强骨干教师对区域文化产业的体验,创新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

[关键词]地方高校 文化产业 人才需求 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张青(1966- ),女,河南博爱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河南 焦作 4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决策招标课题“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战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44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034-02

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已经成为很多地区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在于人才缺乏,不少地方面临着文化产业人才规模小、地区分布不均衡、类型结构不合理、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表现为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短缺且年龄老化,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单一,缺乏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娱乐产业特点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传统文化产业人才比较集中,网络、动漫、游戏、广告设计、会展、数字艺术、多媒体技术、创意、体育休闲和健身等新兴文化产业人才严重不足等。依靠高校为区域内的文化产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新生代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长效性工作和迟效性的工作。通过高校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培养人才,进一步提升地方文化产业人才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对促进区域文化产业以及地方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专业建设对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的应对和随动机制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存在偏差,教育者重视宏观普遍的人才需求而忽视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人才需求,期盼学生能“面向世界、走向全国”,却没有注意到特色人才的广泛适应力,不甘心学生在本地从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进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上不着天: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只能培养出一些“残次”的理论型人才;下不着地:由于不用心,只能培养出一些“不中用”的应用型人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要突破其局限,需要作出很大努力。要改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所面临的尴尬境地,需要地方高校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根据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调整现有的专业设置,强调专业的适用性,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设计科学的文化产业专业群。

在坚持观念先导的基础上,将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需求调研工作提到极高的地位,使每个教职员工都肯下工夫,在宏观上把握区域文化产业在人才总量、层次比例、学科专业结构、职业岗位结构等方面的需求;在微观上把握区域文化产业各代表性岗位或技术领域对人才基础素质、技能、专长和特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地方高校应对这些需求的基本原则是要根据区域内文化产业的优势领域、支柱领域和重点发展领域,建设长线专业和优势专业;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急迫需求,灵活建设短线专业和热门专业;根据文化产业主体岗位的普遍要求,重点培养具有文化产业从业定向的学生的素养和特质;根据文化产业具体岗位的特殊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部分学生的专长。以制度为保障,将满足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纳入教学单位、专业建设责任人以及专业建设团队的职责,强化专业建设与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需求之间联动的刚性,降低专业建设中存在的思辨性和随意性。

二、科学设计文化产业专业群框架

地方高校的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文化产业专业群,专业群中专业的主干、类型、数量、比例及关联方式等构成了专业群的框架,专业群的框架是专业建设的蓝图和“指导手册”,对具体专业建设的方向策略和措施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科学合理地设计文化产业专业群框架,有利于文化产业相关专业间的互补和互动,有利于形成学校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整体品牌和优势。

实施文化产业专业群框架设计有两个依据:一是依据已有的专业及专业优势、师资、课程、教学资源、实训基地、管理体系等。在文化产业专业群框架设计中,要发挥学校已有优势,弥补原有不足,高度重视资源共享,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办学的效益,降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成本和投入。二是依据区域内文化产业的结构,文化产业是一个庞大的领域,各地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决定了区域性文化产业具有不同的基础、优势和发展方向,相应的对人才有不同需求,对高校的专业建设有不同要求。文化产业专业群框架设计要立足学校、面向地方,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布局

文化产业专业集群框架应与区域内文化产业结构特别是与可预见未来的文化产业结构相吻合,相关专业要涵盖文化产业所有的重要领域。在实践中,地方高校应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以追求全面满足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需求为目标有所侧重,分步实施。其基本原则是务必满足区域文化产业龙头领域的人才需求,满足区域文化产业主体领域的人才需求,满足区域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

(二)突出主干

文化产业专业集群中的主干专业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培养区域文化产业龙头领域或国家文化产业主导领域所需人才,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二是办学基础雄厚,发展势头强劲;三是一般情况下独立设置,在数量上不占多数。主干专业在专业集群中占据核心地位,对其他专业发展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将这些专业列为学校的长线专业,加大人、财、物的投入,优先满足其发展需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努力将其培育成学校的优势专业。

(三)扩大

相对于主干专业,文化产业专业集群中有大量专业为区域文化产业主体领域和相关领域培养人才,它们数量庞大,称之为专业。大多数专业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通过专业的交叉、融合和拓展,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二是承担培养其他社会领域所需人才的任务,而不是专门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大多数情况下是将部分甚至少数学生培养成文化产业人才;三是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因此能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迅速取得成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领域和相关领域涉及面较广,所需人才在类型、专业和才干等方面也极为多样。地方高校必须通过专业整合,扩大专业数量和规模。

三、突出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内涵建设

(一)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必须明确界定所培养的文化产业人才的素养、特质和专长。素养体现各类人才的共性;特质体现文化产业人才的共性,也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对文化产业的针对性;专长体现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建设的个性,也体现所培养的文化产业人才的个性,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三者兼顾,同时要特别突出针对性和个性化,避免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结果上的同质化倾向。

(二)推进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整合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如文化艺术人才、文化科技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管理人才等,这些专业人才需要依托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加以培养。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建设需要多个专业间进行协作,整合不同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激发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内生性成长动力,改变固守成规的惯性,高质量完成交叉、融合和拓展等过程。交叉和融合即将多个原有专业的部分人才培养功能进行重组,在相互交叉的领域内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在必要的情况下建立新专业。拓展原有专业在人才培养的方向、目标、内容、手段、过程等方面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延伸,从而具备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功能。

(三)强化文化产业相关课程的适用性

文化产业相关课程是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交叉、融合、拓展的主要载体,也是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特定素质的主要手段。文化产业的相关课程数量众多,涉及不同的学科,加强文化产业相关课程的建设是各学科教师的任务,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首先,地方高校要建立适用且相对完备的文化产业相关课程体系。根据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整体需要,对原有的课程做好查漏补缺,及时进行课程的调整和开发。其次,在文化产业相关课程建设中,将科学和实践统一起来,课程的理念、内容和实施要坚持“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突出实用性,在为学生奠定良好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努力满足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再次,强化人文社会学科类课程的技能化。技能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纽带,要借鉴理工科教学中的技能训练模式,提高学生对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应用水平。最后,促进文化产业类选修课程的组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目标,精心选择文化产业的相关课程,构建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课程组合,使学生可以选修不同的课程组合,而不再是选修单一的课程。

(四)提高骨干教师专业化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各高校应高度重视的常规工作,对文化产业相关专业而言,师资队伍建设还需作出一些特殊的努力:一是解决好教学团队建设中的特殊矛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教师往往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需要有意识地强化工作的交流和协作配合。要重视团队内每个教师专业方向的稳定性,保证团队内教师学科结构的完整和合理,避免其他教学工作造成教师频繁改变学术方向。二是全面增加教师对文化产业的感性认识。教师必须深入文化产业实际,形成对区域内文化产业发展的体验,增进文化产业类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地方高校要鼓励和支持有关教师参与区域内文化产业实践锻炼,必要时甚至可以让他们以产学研相结合等形式、以提高素质为目的参与区域文化产业经营性活动。三是引导教师成长为既能承担理论教学任务又能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原则是“要求学生会干什么,有关教师必须得会干什么”,要将这一目标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

(五)创新毕业生从业促进机制

要充分利用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发展过程中的天时地利,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确立就业创业一体化的观念。务实地在观念上将就业和创业统一在“从业”这一概念中,把就业看做是辅或学习性创业,把创业看做是独立性就业,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甚至对立,避免师生追求就业而忽视创业,也避免师生一味追求创业而产生浮躁心态。二是探索人才培养和招录的一体化。地方高校要积极吸纳区域内文化产业单位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在充分利用文化产业单位资源的基础上,赋予他们在人才培养方向、目标、标准、内容、过程等方面的发言权。同时使用人单位在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将招录员工的工作做在平时。三是探索学生实习实训与从业的一体化。地方高校应尽力与区域内文化产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实训以及非课程化的实践活动和勤工助学等提供便利,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预录、提前入职、延长见习等方式,使实习实训和从业得到统一。

通过加强文化产业的内涵建设,提高文化产业相关课程的适用性,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专业群,转变文化产业人才规模小、地区分布不均衡、类型结构不合理、作用发挥不充分的现状,可提升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艳.突破人才“瓶颈”掣肘推进文化体制改革[J].人才资源开发,2010(6).

[2]魏鹏举.基于特色的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之意义[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