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贝多芬几首晚期钢琴作品演奏与结构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贝多芬几首晚期钢琴作品演奏与结构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通过对古今中外贝多芬文献的收集,在对钢琴奏鸣曲的纵向发展概况以及对贝多芬早期及中期钢琴奏鸣曲横向研究的基础上,以贝多芬晚期五首作品中29、31、32三首为对象。结构分析从创作背景特征和演奏结构方面进行一定的理论分析,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进行诠释,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演奏其作品,并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贝多芬;晚期钢琴作品;演奏与结构

1 贝多芬奏鸣曲的地位、时期及晚期三首作品的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作品创作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作品处于贝多芬的青春时期,这一时期他的奏鸣曲大多遵照海顿和莫扎特遗留下的古典形式,但逐渐通过对奏鸣曲形成的不断探索,他的风格也慢慢显露出来。中期作品表现出贝多芬思想成熟的一个阶段,他不再受古典形式的约束,表现手法更加自由,英雄性也越发体现,完全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晚期作品确认了贝多芬晚年的创造性天才,奏鸣曲的形式服从了他完全成熟的音乐内容,明显倾向于曲式结构的完全自由,乐曲的中心移到了末乐章。除了其众多技法的创新外,晚期奏鸣曲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赋格与变奏的大量运用。

第29首钢琴奏鸣曲(献给鲁道尔夫大公爵),即降B大调op.106,为击弦古钢琴写的大奏鸣曲。这首贝多芬最大型的钢琴奏鸣曲,也称“锥子钢琴”,是贝多芬把钢琴奏鸣曲式加以交响化处理的最完美、最创新的榜样,完全可以称之为贝多芬《钢琴第九交响曲》。

第31首钢琴奏鸣曲,降A大调op.110.这首作品是一首赋予感情的安静作品,是贝多芬自由地处理奏鸣曲式的典范,深刻地表露了贝多芬在用自己的内在力量来滋养自己和净化自己,体现了贝多芬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对人生目标的意识——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实现。

第32首钢琴奏鸣曲,c小调op.111,献给鲁道尔夫大公爵。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重新采用了两乐章的奏鸣曲式,在主题思想的内涵上具有一种淡泊、宁静和超脱的性质,具有深刻思辨和时代抽象思维的性质。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个高峰,使他的天性表现得深刻而明哲,沉思的处世态度达到了辩证的统一。

2 贝多芬晚期奏鸣曲的风格特征、结构分析

2.1 奏鸣曲式

贝多芬晚期奏鸣曲的形式已完全地服从他自身的非凡幻想中,他的奏鸣曲曲式摆脱了一切传统的规则,在结构上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预示着某些浪漫主义风格。

(1)奏鸣曲乐章数量不等。贝多芬初期的钢琴奏鸣曲与其交响乐一样,由四个乐章构成。但在此之后,贝多芬将乐章缩小了,一般只用三个或两个乐章构成奏鸣曲。晚期奏鸣曲中两乐章、三乐章、四乐章的数目都有,而各乐章的顺序也不按照快——慢——快的法则成曲。本文所提到的三首奏鸣曲就是不同乐章的代表,包含两个乐章结构的op.111,三个乐章的op.110,以及四个乐章的op.106.但乐章内部又有独特的处理,表明贝多芬不拘于传统的奏鸣曲结构框架,实行音乐形式服从音乐内容。

(2)奏鸣曲式的自由化。在这些晚期奏鸣曲中,乐章和段落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各乐章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音乐素材相互融合或衔接呼应,乐章内部乐思和速度的变换也相当频繁,古典奏鸣曲式趋向更自由的浪漫主义风格。Op.106中柔板则出现第一乐章主题,成为一种魂牵梦绕的回响并由此直接过渡到末乐章。

(3)改变主、属部之间的调性关系。传统奏鸣曲式的主副部的调性关系为“主——属”关系,而贝多芬却多次改变为“三度关系”,尤其表现在他的晚期奏鸣曲中,如op.106第一乐章(降B到G),第三乐章(#f到D),op.111中第一乐章(c到A)等。这种三度关系是古典主义区别于浪漫主义的典型特征。

(4)篇幅的扩大。贝多芬在创作时对奏鸣曲结构中各乐章和各结构部位(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等)的长度平衡作了认真的研究。具体来说就是将展开部和终止部进行了充实和扩大,呈示部和再现部也是如此。例如op106第一乐章为405小节(2\\2拍),慢乐章也极其庞大,第三乐章长达187小节(8\\6拍)。

2.2 变奏曲式

变奏曲式的运用是贝多芬晚期奏鸣曲的一个显著特点。如op111第二乐章完全是以变奏曲的形式写成的。在op111第二乐章的变奏曲中,五首变奏曲围绕着被称之为“小咏叹调”的主题,表现了贝多芬晚期作品中固有的沉思和富有哲理性的情绪。而op106第一乐章以呈示部主题的变奏与扩充构成的奏鸣曲式的再现部。

2.3 调性与和声

在贝多芬晚期的钢琴奏鸣曲中,调性的运用总的来说是继承了传统和发展创新两者结合并用,这种继承与创新的创作思路在当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由此奠定了贝多芬在音乐史中的特殊地位。

从调性布局中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后期的作品大胆地运用二、三度色彩性强的且偏离中心调的远关系转调。他不但在调性中惯用色彩性强的调性关系,而且自由地还运用色彩性与功能性相结合的调性关系,为后来的浪漫派及后期浪漫派(民族乐派)和印象派作曲家在创作中,对调性的开放性使用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例如op106第一乐章的调性安排上,下属和三度关系(降B——G——降B——降G——降B)起着特别的作用,这已纳入了正在形成的浪漫派和声轨道。

频繁的和声变化是贝多芬晚期奏鸣曲的另一特征。由于和声的扩大运用而出现大量的减七和弦、半音、拿波里和弦、等音变换等,和声的功能性开始削弱,趋向更浪漫主义的色彩性。

2.4 赋格

贝多芬的晚期创作中,赋格运用之广,规模之大,在他一生中是前所未有的。贝多芬复活了巴洛克时期发展到极致的赋格,但与之又有明显不同。巴洛克时期的赋格是作为一种形式构成手段来创作的,而贝多芬奏鸣曲中的赋格则作为一种感情表现的手段。

Op106中第一乐章展开是由卡农式赋格曲构成,而第四乐章则是一首带有即兴性前奏的伟大赋格。Op110中,第三乐章三声部的赋格主题通过扩大、浓缩,最后呼应全曲,在力度和气势上不断直冲顶点。Op111中,虽然没有典型的赋格,但在第一乐章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复调的影子。这些赋格由于具有大跳、颤音声部轮换等特点对演奏者构成较大的技术困难。

贝多芬晚期作品中的赋格都是作品中的一个乐章或是结构扩张部分的一个插部。例如在op106、op110中,赋格都位于末乐章来总结全曲。因此,这几首风格的程式都逐渐从严谨走向自由,以庞大的尾声来概括结束全曲,并且赋格结构被不同程度的扩增。

从对位技法的娴熟和作品中自由切换等等来看,复调写作对于贝多芬是一种在个性化的创作积累中自发形成的写作思维。

2.5 旋律

古典主义的旋律特征在贝多芬的作品中,也常常见到有海顿和莫扎特所运用的结构模式。贝多芬在此基础上还有所创新。他不但喜欢把毗连音之间的往返作旋律的基础音型,而且还创造了他有名的“宣叙事动机”做作品的主题。

晚期奏鸣曲大量颤音的出现,更是使旋律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地,颤音上出现的高音旋律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例如op106第四乐章中就有大段的冗长而难以演奏的长颤音,增添了一种浪漫主义气息。

由此可见,贝多芬在旋律创新方面已超过了同时代的作曲家。他继承了维也纳古典大师海顿、莫扎特以普通三和弦和三和弦分解为特征的旋律创作手法,同时发展和创造了他具有个性化风格特征的旋律创作模式。

3 结语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理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

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经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阐述音乐家精神发展的独特文献,它们实际上囊括了贝多芬在键盘上的全部的创作生涯。他先是像年轻的雄狮一样创造英勇业绩;中年时他表现出富有挑战的英雄主义;在生命的后期则感受到伟大的神秘境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对于钢琴乐曲的风格有着革命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