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英视觉诗编辑版式技巧对比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英视觉诗编辑版式技巧对比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运用语言符号象似性理论,对比了汉英视觉诗特殊的编辑版式技巧,分析发现,汉英视觉诗在传递文学意象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主要通过特殊留空、特殊换行以及字词的特殊拆分及合并等编辑版式技巧,传递了诗歌的静态及动态之意象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197-02

一、语言符号的象似性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Saussure)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最早提出语言符号的概念,指出语言符号由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两部分组成,能指即人类的语言文字,包括声音和书写两种形式;所指是能指所指称的客观事物,能指与所指之间具有任意性和非理据性。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人们逐渐发现能指与所指之间并非是任意的,而是存在内在逻辑联系,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称之为语言的象似性(iconicity)。根据现代符号学之父皮尔斯(Peirce)的象似符三分法,诗歌主要涉及三类象似性:距离象似性、映象象似性以及隐喻象似性。

二、视觉诗的象似性

象似性是诗歌语言的普遍特征,它致力于创造辞格,使语言富有色彩,将其转化为意境和场景,转化为一种活生生、会说话的图画(王寅, 2001:339)。视觉诗(visual poetry)也叫形体诗(pattern poetry),是语言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艺术,它通过使用各种特殊的编辑版式技巧,利用语言符号巧妙的排列组合,充分发掘情感符号的表意功能,呈现出视觉印象来表达诗的意蕴,体现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实现其美学价值。视觉诗或模仿现实世界和大自然中具体的事物,或模仿人的经验、情感和思想等抽象的事物,通过符号标记、空间顺序等排版布局给人以一种视觉联想,在适当的情景中,这种空间布局可产生形象作用,形成强烈的美学效果。

汉语和英语分属于汉藏和印欧两大不同的语系,虽然在语言表达、思维习惯、民族心理等方面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但是中国古典诗歌简约、恬淡的风格,尤其是蕴含丰富民族文化底蕴的意象对西方诗歌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汉英视觉诗在意象美的呈现方面,尤其是在特殊编辑版式技巧方面,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特殊留空/名词并列――距离象似之静态美

对比:马致远《秋思》和庞德 (Ezra Pound)《在地铁车站》

距离象似性指语言表达式之间的距离往往直接映照人的概念距离,或者现实世界中所描写的对象之间的距离(沈家煊,1993:4)。

马致远有一首传世名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大量地运用了“并置意象”,也称”意象叠加”, 每一个汉语名词如“枯藤”、“老树”、“昏鸦”都是一幅鲜明的意象画,传递着深厚的富有文化内涵的“景外之致”和“言外之旨”,其象下之意乃是浪迹天涯的游子内心悲凉之感。“意象叠加”将两个视觉意象形成一个“视觉和弦”,能形成鲜明而生动的画面感,这种写法在中国古诗中俯拾皆是,诸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星垂两岸阔,月涌大江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

西方意象派诗人吸收了中国古典诗歌并置意象的创作手法并加以创新,将现代都市的意象与大自然的意象巧妙地揉合在一起,赋予诗歌崭新的现代意义,最典型的便是庞德的《在地铁车站》: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汉语是以名词为中心的语言,传递着静态之美;而英语是以动词和介词为中心的语言,传递的是动态之美。受中国古典诗歌并置意象的影响,这些被空间隔开的短语单元类似于汉语中的一个个象形字,庞德采用这种特殊留空形式是有意将诗行按照感知层面出现的先后顺序安排,凸现诗人感知的不同层面的叠加,实现意象并置的效果,该首小诗是庞德意象并置原则的典型体现。

中国古典诗歌中名词并列的编辑技巧,对以庞德为代表的西方意象派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诗歌创新性地运用单词间特殊留空的编辑版式技巧,有效地实现了因距离象似而产生的诗歌静态画面之美。

(二)特殊空行――映象象似之静态美

对比:宝塔诗和 Christmas Tree

映象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的声音或外形与其所指之间有着自然的联系性。视觉诗中的映象象似性主要是视觉象似,体现在篇章层面,通过文字书写、排版形式的调整,以整体或局部外形模仿真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即诗行的整体排列形式映照诗歌表现的内容。

宝塔诗,顾名思义,形如宝塔,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杂体诗的一种,是一种摹状而吟、风格独特的诗体。从一字句或两字句的塔尖开始,向下延伸,逐层增加字数至七字句的塔底终止,如此排列下来,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即如塔形、山形。起始的字,既为诗题,又为诗韵。宝塔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也叫“一七体诗”。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很有规律。宝塔诗按形状分可分为单宝塔诗、双宝塔诗和变形宝塔诗,见得多的是双宝塔诗,两塔对峙,是由单塔中的一七体,演化而来,左塔不用一韵到底,由右塔充之。

白居易曾以“诗”字为题,其诗除一排“塔尖”仍为单个字外,第二排陡然增为四个字,此后每排递增两字,至第七排为十四字。

《诗》――白居易

诗 诗

绮美 瑰奇

明月夜 落花时

能助欢笑 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 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 世间唯有群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 便到司空送白辞

闻一多先生曾提出关于诗歌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其中,“音乐美”强调诗的律动,“绘画美”强调诗的意境,“建筑美”强调诗的形式。宝塔诗不仅在形式上给人以视觉直观感受,而且其“宝塔”的外形也并非单纯为了形式而刻板机械地换行,而是声韵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宝塔诗是“音乐美”、“绘画美”及“建筑美”之完美统一。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阶梯诗也有类似的功能。下面再来看一首英文小诗:

A CHRISTMAS TREE

William Burford (b.1927)

Star

If you are

A love compassionate,

You will walk with us this year.

We face a glacial distance, who are here

Huddld

At your feet

首先此首英文小诗运用了映象象似原则,通过诗歌外体轮廓――“圣诞树”的形态,不仅暗合了诗歌的标题,也传递着丰富的象下之意。圣诞树是西方极为重要的文化意象之一,正如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长亭”、“古道”、“柳枝”是伤离别一样,西方文化中圣诞树是吉利的象征,诗中的“星”Star指“福星”,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人们在圣诞树下祈求幸福,愿星星(福星)伴他们行走,给他们带来好运。

其次诗中倒数第二行的单词huddld也是充分地运用了特殊的编辑技巧,改变了单词原有的正确拼写,将huddled故意地删去了字母e, 这里并不是拼写错误,而是运用了隐喻象似使得几个长柄子的字母挤在一起,象征着许多人“伫立”或“跪”在圣诞树下,祈求星星能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这首诗的独到之处在于诗人运用特殊空行的编辑版式技巧,使诗行排列成了象征物的形体,形义契合,从而别有一番情趣。类似的英文形体诗还有George Herbert(1593-1633)的《复活节之翼》(Easter Wings)以及Apollinaire Cuillaume 以心形排列的诗歌Heart.

无论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塔诗”、“阶梯诗”亦或是如Christmas Tree这样的西方视觉诗,都是通过特殊空行的编辑版式技巧,在映象象似的基础上实现诗歌的建筑之美、形式之美。

(三)字词的拆分及合并/ 特殊换行――隐喻象似之动态美

对比:离合诗和肯明斯(Cummings)的L(a)

隐喻象似利用事物之间人们已经感受到的象似性为前提,以相似性为基础,创造出象似性的隐喻将原来并不被以为存在着象似性的两个事物并置在一起构成隐喻,其目的是促进人们对语言符号与思维对象之间相似性的关注与理解。

离合诗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杂体诗的一种,所谓离合就是拆字,将这种方法用到诗里,最早的当是汉末的孔融,他有一首四言《离合作郡姓名诗》,凡二十二句,隐着“鲁国孔融文举”六字。比如开头四句:“渔父屈节,水潜匿方。与时进止,出寺驰张。” “渔”离去“水”为“鱼”,“时”离去“寺”为“日”,“鱼”、“日”再合成“鲁”字,先离后合,故谓之离合。

中国古典离合诗特有的汉字拆分及合并技巧对西方诗歌也有深远应用,如美国诗人肯明斯(Cummings)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视觉诗L(a),便运用了离合诗中这种独特的字词拆分合并的编辑技巧,传递着意味深刻的动态文学意蕴。

L(a)

By E.E. Cummings (1898 1962)

l (a

le

af ――模拟微风吹拂的声音

fa ――模拟微风吹拂的声音

ll ――隐喻象似:树叶在空中翻转

s)――模拟横向阵风刮起的声音

one ――隐喻象似:树叶在空中呈水平状

l ――隐喻象似:风停了,树叶继续垂直落下(呈I形)

iness ――模拟树叶平躺的样子

这首诗将loneliness一词分散成l-one-l-iness几个组成部分,同时中间用括号包含句子a leaf falls,整首诗模仿一片树叶随风飘落的过程。“一叶落下”是客观外景,是具体形象;“孤寂” 是心理状态,是一种心境。诗人把树叶飘落之“象”和“孤寂”之“象下之意”用特殊的编辑手法――圆括号“()”联系起来,暗示着二者的关联性和共时性。

这首诗是肯明斯视觉诗的代表之作,通过综合运用特殊换行、单词的拆分及合并等编辑版式技巧,将视觉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演绎到了极致,基于隐喻象似原则,将树叶飘落时的动态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看似无声的诗歌文字传递了作者内心深刻情志。

不论是中国古典之离合诗,还是西方隐喻象似之视觉诗,都充分有效地运用单词的特殊拆分合并及特殊换行等编辑版式技巧,实现了诗歌隐喻象似之动态美。

四、结语

视觉诗,也称形体诗或读画诗,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特殊的编辑版式技巧,实现诗歌意象的有效传递。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对西方意象派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二者有许多相通之处,按照语言符号象似性原则可对中西视觉诗的编辑版式技巧作如下总结:

一是特殊留空――符合距离象似性原则,反映了中国古典诗歌并置意象对西方视觉诗发展的影响,实现诗歌意象传递之静态美;

二是特殊空行――符合映象象似原则,反映中国古典诗歌杂体诗中的宝塔诗、阶梯诗对西方视觉诗发展的影响,实现诗歌意象传递之静态美;

三是字词的特殊拆分、合并及特殊空行的综合利用――符合隐喻象似性原则,反映了中国古典诗歌杂体诗中的离合诗对西方视觉诗发展的影响,实现诗歌意象传递之动态美。

罗马著名诗人贺拉斯在他的《诗艺》中指出, 一首诗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必须按作者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诗歌无国界,中西诗学有许多相似之外,通过对语言文字特殊的编辑版式处理,能产生静态或动态之意象美,引领读者进入诗歌的灵魂,领略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

参考文献:

[1]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王铭风.语言符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饶少平.杂体诗歌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2-8.

[5]姜可立.文学言语行为及其符号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9).

[6]祝朝伟.现代主义诗歌技法的萌芽――庞德《华夏集》对美国诗歌的创新[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