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高校资产管理问题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高校资产管理问题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校资产是国有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体制和模式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如何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促使其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当前摆在高校资产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本文阐述了目前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高校资产管理体制、考核体系、资产产权方面剖析了成因,并对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高校资产;资产管理;产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039-02

1 高校资产管理概述

高校资产是指高校所占有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高校资产是高校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资产管理是对高校资产运动不同环节或过程的管理,包括对高校资产的清查、核资、评估、投资、运作、收益、处置、分配、监督等方面或环节的管理。管理的环节和具体内容很多,管理的方法也很多,但最终目的是产权的管理,是高校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运作。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无论是高校投资体制、资金来源渠道还是高校办学形式都呈现出多样化格局。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高校历来重视教学科研,往往忽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及其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成为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任务。

2 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制度不健全、不科学

以前大部分高校没有统一的资产管理部门和管理制度,导致了资产管理混乱的局面。目前高校基本上有一套自己的资产管理制度,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制度跟不上现代化的管理要求。尽管有些高校资产管理制度相对完善,但很多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只注重制定政策,出台管理办法,没有将这些政策和办法真正落到实处。例如:在资产的预算配置环节缺乏科学的审核机制,没有进行可行性论证或论证不足,盲目投资;在资产购置环节没有规范的购置程序和购置方式;验收过程不严格,验收人员有时不到现场验收,而是见领导审批、经办人签字发票就照开验收单。

2.2 缺乏科学的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

绝大部分高校资产管理的职能分别由财务、物资管理、房产管理、后勤管理等部门兼任,没有科学的专门组织机构,而多头管理必定带来管理体制上的混乱,谁说了都算,结果必定是谁说了都不算,未形成完整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部分高校的资产管理机构不能很好地履行管理职能,在学校进行机构调整或人员调动时,没有对有关使用及管理的资产办理交接手续,造成学校部分资产的流失。有的高校在配备资产管理人员时不够专业化,学历层次偏低,并且没有接受专业培训,后续教育滞后,影响了高校资产管理的要求。

2.3 管理方法手段落后

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除专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外,还要求财务及各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进行密切配合。尤其在国有资产数量、价值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在管理手段上要求必须实现现代化,如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进行管理。但目前仍有一些学校还采用原始的手工记账,没有实现电算化和信息化管理。而一些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的,由于领导不够重视,没有专业管理系统或专业人员,从而没有发挥出现代化工具应有的作用,导致资产管理信息或不准确、或不畅通、或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了资产管理效益的提高。

2.4 经营活动收益不明确且占用非经营资产的现象很严重

学校作为事业法人单位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属于非经营性资产,许多学校为弥补办学经费不足创办了许多校办产业,有的部门利用学校配置的教学科研、行政办公设备进行创收活动,无偿占有、使用国有资产,更有甚者牺牲正常的教学科研需要,满足经营性需要。例如,有的高校的微机房让人承包进行微机培训,而学生经常不能正常上机。在校办产业中,一些承包经营者受个人利益驱使,短期行为严重,有的尽管给学校象征性地上缴部分利润,但对资产使用得不到应有的价值补偿。一些校办产业管理不善,造成企业亏损、潜亏严重,形成了“物资国有,使用群有,利益私有”的后果,造成大量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

2.5 高校资源利用率低

资产购置之前,通常没有进行足够的使用调查分析,购买后不会使用,使用后产生很多不方便或设备不配套,导致有些资源闲置。各院系之间交流不够,在建设中强调专业的特殊性,追求小而全,实验室建设重复分散,再加上管理不严格,维护不科学,维修不及时,导致有些资源过早报废,使得一些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3 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形成高校资产管理现状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3.1 高校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高校是属于国家直接拨款的全额事业单位,并不独立开展经营,不存在自负盈亏的压力。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国家对高校的投入也逐年增加,国家大包大揽的投入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重投入,轻管理”。资产的分块式管理割裂了高校资产,分门别类的部门资产管理方式尽管表面上具有清晰的框架和方便的操作,但本质上却无法体现资产之间的联系和统一性,是“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罪魁祸首,很容易产生任何部门都好像可以管理却又可以不管理的中间地带,造成互相推诿,管理效率降低,资产流失严重。加上高校的国有性质本身带来的管理弊端,即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产生的委托问题,管理者对于单位资产的管理自利性和自私性特征相对明显,尤其在分管的各个割裂部分,权力的增大使产权关系不明,个人无偿占用学校资产,财产账实不符,资产流失和资产管理效率低下等弊端暴露无遗。当发生问题时监管能力和手段又时常不到位,因所有者缺位而可能无人负责。

3.2 高校资产产权不清

高校体制转型使高校筹资不再单独依靠国家拨款,逐步通过市场化运作取得一些资金。在这过程中,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化却没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没有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致使有些经营性国有资产所有权关系不清,造成管理使用脱节,安全与完整责任无人承担;无形资产廉价或无偿使用,产权隐性消失;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化后,一般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产权所有者对其监督不够,使有些单位出现高工资、高费用、低效益现象,有的甚至连房屋出租也亏损,造成产权收益不明确,财务管理混乱,收入严重向个人倾斜,产权收益错位。

3.3 考核资产管理的体系不健全

至今没有一个考核学院、部门资产综合利用的方法。因此,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没有动力,不重视,不像企业一样想方设法提高其利用率。由此导致机构设置不科学、人员配置素质偏低、管理手段落后,进而在资产的购置、验收、使用、维护、处置等各个环节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科学而且有制度不执行、有了责任问题可能无人负责,年年总结发现了年年存在的问题却往往没有真正解决,形成了干好干孬一个样的“大锅饭”局面。

4 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4.1 建立以产权为中心的高校资产管理体系

高校作为一级国有资产占有使用单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应当赋予其相应的产权主体地位,明确其对其所拥有的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甚至处置的权利。高校的法定代表人应该对高校国有资产享有最高决策权、承担最终责任,实行国有资产校长负责制,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下设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建立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负责全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运营和管理。改革现有的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分级负责的资产管理体系,实行部门(学院、系、处)负责人国有资产负责制,将国有资产的管理作为部门负责人和资产保管人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

4.2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制度

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校情,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价制度,这套制度由资产管理责任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程序以及相应的处罚制度等构成。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侧重于社会效益的考核,即考核其对学校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师生员工生活的影响和贡献等方面的效率;对经营性资产,则侧重于其经济效益的考核,要充分考核和评价其投资报酬率。全面实行资产的有偿使用,一方面,在购置环节要求使用或者受益部门配套负担一部分资金,与其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以强化其购置责任,防止盲目购置;另一方面,建议高校推行资产货币化管理,如房屋建筑物按使用面积计价,设备按折旧费计价,将各部门(单位)所占用的各类资源货币化计量,形成预算指标分配到各使用部门(单位),纳入学校当年度预算管理,并且按照“多占多缴费”和资源使用费“节约归己,超支自理”的原则进行管理。

4.3 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符合各单位特点的内部控制规范,从体制上比较薄弱的环节出发,在岗位分工、授权批准、取得与验收、日常保管控制、处置与转移控制、监督检查六个方面制定较为适合的内控制度,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与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及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把从立项到最终的验收入库,改变原来的个人或少数人决策为集体决策,实行全员监督。建立对大额资产购置实行政府集中采购、招投标制度及专人负责制。建立统计报告制度、档案管理制度,通过建立统计报告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资产进行动态管理。同时加强资产的内部审计制度和落实好定期的资产清查工作,对固定资产的增减、管理、效益等方面加以监督,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严肃处理。

4.4 利用网络技术,使资产管理更先进

高校应充分利用高速、便捷、覆盖面大的网络技术建立资产数据库,配备专业的资产管理人员并经常对他们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进行统一高效的信息化管理。这样能够避免资源重复购置,达到优化组合、配置合理的良好状态,提高效率,而且能够规范管理。

[作者简介]张惠军,东营职业学院经济系讲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