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突发事件报道,“大报”应有大作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突发事件报道,“大报”应有大作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秦安“1・04”枪击案,是山东近年少有的重大突发事件,关注度空前。事件一发生,立刻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大众日报作为山东省委机关报,不“失语”、不“失态”,派出记者进行了充分报道,赢得了山东省有关领导、部门和读者的高度评价。

突发事件面前,党报决不能“失语”、“失态”

有观点认为,党报是“大报”,对此类事件,做与不做无所谓,即使要做,也没有必要大张旗鼓、浓墨重彩,有关部门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点到即可。但实践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都能在短时间内被广大人群共享,这种情况下,某些突发事件就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和很强的时效性,其所包含的内容是读者急于了解的问题。此类事件以其爆发猛、传播快、影响广的特点,冲击着社会稳定的结构和人们的常态心理,也会使人受到很大的刺激,从而引发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铺天盖地涌现。如不及时加以疏导,势必会出现“溃堤”的局面,容易造成社会恐慌。这种情况下,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必须做出。陕、准、稳”的回应,以权威的信息和视角,化解危机、疏导情绪、凝聚人心、校正视听,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另一方面,党报也是新闻纸,及时、准确地报道突发事件,让群众更多更快地了解突发事件的本来面目,既是报纸天然的职责,也是对群众知情权的尊重,是充分实现“三贴近”的迫切需要。同时,这种重大事件性新闻,本身就是媒体重要的新闻素材,其报道是对媒体素质和水平的有效检验。因此,在突发事件面前,党报决不能“失语”、“失态”,必须在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自己的态度。不仅不能“失语”、“失态”,而且应该做得比网络、都市类报纸等其他媒体更好。党报作为党委的机关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党报姓党,作为,与党政机关、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对党报有着一种天然的信任感。相比其他媒体,党报更容易从他们那里得到权威、独家的信息,报道中更容易得到他们的协助。采访中,也更容易得到采访对象的信任。这是一种巨大的政治优势。所以,在重大事件新闻面前,党报不仅要有作为,而且应有作为。作为的大小,检验和体现着党报的把关能力、新闻放大能力和舆论影响力突破力。

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应该怎样做?对泰安“1・04”枪击案的报道,给出了一些启示。

启示一:提升舆论导向把关能力

1月4日中午事件发生后两个小时,记者就通过发达的新闻“雷达”获知线索,经汇报请示后立即赶赴泰安,并在第一时间对案件的发生以及领导的慰问活动进行报道。

这一案件,引起了群众的极大关注,人们急于获取案件本身的详细信息。报道初期,相关部门态度非常谨慎,对案件本身的情况极度保密,并要求媒体记者不予报道。受此影响,记者们出于报道“安全”的考虑,有些放不开手脚,在“案情回放”等读者最为关心的内容的报道上有些滞后。此时,大众报业集团总编辑傅绍万根据事态进展做出判断;如果该事件是以“歹徒袭警”作为基调,只是单纯的刑事案件,考虑到媒体影响舆论的导向功能,新闻就不宜、不易放大;而如果从警察为保护人民群众和战友的生命财产安全勇斗歹徒、不怕牺牲的视角进行判断,就完全可以大做文章。事件的进展表明,这是十分准确的判断。在这一语境下,各种后续报道开始向纵深有序展开。

面对巨大的信息需求,由于难以从警方那里得到哪怕只言片语的回应,各类媒体对于案件本身的报道定位不一,对事件发生的经过,追逃、抓捕的过程,都是语焉不详,从目击者回忆中获得的信息也各不相同。基于对事件性质的判断,报社领导指示,党报应当正本清源,及时发出权威的声音,引导舆论,以正视听。记者争取到省市公安部门的协助,对案件的几个关键节点进行了了解,对伤亡干警的亲属、领导、同事进行深入采访,赶写出长篇通讯《巍巍泰山铸警魂――记泰安“1・04枪击案”中的英雄干警们》。稿件不仅再现了案件进程中的几个关键节点,而且穿插了伤亡干警们之前的先进事迹。同时,用“英雄”一词对事件性质和干警行动进行了准确定位,比山东省政府批复牺牲干警为革命烈士还要早两天。这篇报道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认为定位准确、信息权威、有效引导了舆论。

启示二:深入挖掘,做好“放大”的文章

一旦开始介入,决定报道成败的就是能否对新闻进行持续深入的挖掘,放大新闻,形成持续影响力。党报记者,不缺放大新闻的本领,却往往让自己囿于各种限制,而缺乏放大新闻的意识。此次报道中,集团领导、部门负责人提出有效放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保持持续影响力的要求,鼓励记者放开手脚,使得报道在中后期做得有声有色。

放大新闻必须以掌握大量素材为基础,如何在近乎封锁的状态下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挖掘更多的素材,考验着媒体和记者的能力。对第四名牺牲警察肖斌的报道,充分体现了寻找、挖掘新闻素材和新闻放大能力的重要性。肖斌牺牲后,大众日报第一时间刊发的稿件《那个帅气的警察走了》,成为当天所有媒体最具特色的报道。回顾采访过程,得到不少启发。

案件发生后第三天上午,记者分析线索时认为,肖斌第一个遭到枪击,且伤势严重,随时可能牺牲,应该重点对其关注。如何关注?一,要想法进入严密封锁的医院,实地了解救治情况;二,肖斌是片警,要走访了解他分管辖区群众的反映;三,进一步拓展,他从警时间不长,应了解他大学时的师友的评价。按这个思路走,果然收获很大。等了2个多小时进入医院后,听说肖斌病情恶化;群众十分疼惜这个帅警察;同学们有的已经从外地来泰安探视。到下午2:30,记者率先获知肖斌牺牲的消息,预判变成了现实,接下来的采访从容不迫:兵分两路,一路赶往医院,突破“封锁”,千方百计挤进送别遗体的现场,在这里,除了一家中央电视台和一家网络媒体,只有大众日报一家纸媒。另一路,对其大学老师、同学进行深入采访,其老师、同学不但回忆了许多往事,还准备送其最后一程,并告知了很多肖斌的家庭情况。采访顺利扎实,写出来的稿件自然生动感人,且这些内容几乎全是独家的。

稿件中所写“得知噩耗,家人们来了,生前的战友们来了,素不相识的群众们来了,重症救护室外大厅及廊道里挤了近百人,纷纷翘首以盼,都想再多看英雄一眼……”通过对参加人员的观察,反映了人们对于英雄的留恋和敬仰。“随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气氛也愈发凝重。记者听到的,只有叹息和哭泣声。下午2时43分,护士们开始将救治英雄用过的药品及相关物品陆续推出房间,每一次小车推动揪心的响声,都会让人群不自觉地向前移动。3时30分,送行的人们获准瞻仰英雄的遗容,人们的哭泣再也压抑不住,悲痛弥漫了整座医院。

走近肖斌,只见他身着深爱的警服,头戴警帽,庄严的警徽同往日一样放射着光芒。英雄的遗体上铺满黄,映衬着仍能看出被枪弹重创痕迹的脸庞,坚毅而安详……”送别英雄时场面的悲壮、气氛的压抑、人们的悲痛跃然纸上,使读者心灵受到巨大震撼。稿件后半部分市民对肖斌的怀念、老师和同学对肖斌生前事迹的回忆,使人们形成了对英雄完整、深入的印象。

除此之外,大众日报从案件事发一直到追悼会结束,每天在要闻版安排大块版面进行连续报道,刊发稿件、图片20余篇(幅),并且每天都有一个独家的亮点。如1月6日报道了殉职警察家属的情况;1月7日深度报道了干警们的工作,以及车友联盟有特色的自发悼念活动;1月8日围绕肖斌牺牲进行重点报道,还独家披露了群众最想知道的其他受伤民警和犯罪嫌疑人的伤情;1月9日独家采访在案件中遭袭的两名受伤群众,1月lO日在烈士遗体告别现场独家采访到自发去送行的回族干部群众等等。持续的报道,使读者对事件进程的了解、事件性质的认知和伤亡干警形象的塑造逐步深入、清晰,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和冲击力。

启示三:增强“突破能力”

事件是对舆论影响力突破能力的检验。“1・04”枪击案十分敏感,警方对报道持极其审慎的态度,对记者提出的与案件相关的问题一律不予回答。如何从积极角度破解,既尊重主管部门的意见,又尽量满足群众的知情权,考验记者的能力。大众日报充分利用党报的品牌优势,利用一切进入现场的可能,积极稳妥地进行了报道。

事件发生后,警方即把殉职民警家属和受伤民警保护了起来,给其他民警规定只能向记者谈平时工作,不能讲案情和具体家庭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记者一方面参加有关方面组织的新闻会,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跟随领导参加慰问等活动的独特优势,抓住时机现场捕捉有效信息。在确保稳妥的前提下,对信息进行最大程度的释放。群众通过大众日报的报道,及时了解了英雄的家庭,并自然得出英雄的壮举不是偶然的,是家庭培养教育的必然结果。

同时,巧妙变通,寻求突破。在泰安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式,从上午9时半到下午2时,四位烈士分别进行。警方对现场严格控制,不允许记者进入。记者利用与当地警方熟悉的优势,提前获得了相关信息,提前踩点,了解信息。后来又找到熟悉的负责人多次沟通,成功地进入了现场,展开采访。准备工作充分,又有现场观察了解,写出来的稿子内容非常丰富。

换位思考,从警方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就能赢得理解和支持。针对社会上“歹徒只杀警察不伤群众”的传言,记者向公安部门提出,歹徒在逃跑过程中还曾试图抢劫群众的车辆,并造成群众受伤,说明歹徒是穷凶极恶的,这时应该让受伤群众出来说话以正视听。这得到了警方的认可。在其支持和协调下,记者得以对两名受伤群众进行了采访,再现了案发时群众遭枪击的全过程和受伤情况。这是大众日报抓到的又一条独家新闻,对案件的报道也因此显得更加全面、权威。

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党报承担着重大的报道使命,这不仅是党委政府的要求,更是党报展现新闻报道水平、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好时机。党报在此类报道中有大作为,才能牢牢占据舆论主导地位,增强舆论影响力,赢得读者,树立起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