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清代云南籍回族学者马注生平新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清代云南籍回族学者马注生平新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清代云南回族学者马注是中国回族史上的重要人物,《清真指南》卷一《郁速馥传》是研究其生平最基础的史料。近现代学者对马注的生平研究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在基础史料的理解上也存在分歧,某些理解尚存在偏颇。笔者认为,没有材料证明马注中过秀才,《隆中吟》之“隆中”指马注家乡九隆山一带,《樗樵录》之“樗樵”或取名自《诗经》,他与何星文是交游关系而非师生关系,马注在宗人府并未从事讲授宋明理学的工作,岳乐没有答应要给马注“副参谋”之职。

关键词:回族;马注;《清真指南》;生平

中图分类号:K8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86(2013)01-0056-06

清代云南籍回族学者马注是中国回族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清真指南》是重要的汉文回族文献,对马注及其《清真指南》进行研究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笔者不揣浅陋,对马注生平梳理研究如下,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研究现状

马注及其著述在清代即受到学者特别是回族学者的高度评价,收入《清真指南》卷一的《郁速馥传》是目前所知最重要的研究马注生平的基本史料。马德新、马安礼据《清真指南》,择其要而编辑成《指南要言》4卷,于同治三年(1864年)刊刻传世。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焕乙编修《清真先正言行略》2卷,卷下辑录了22位清朝回族人物事迹,马注排名第一位,其事迹主要据《清真指南》卷一《郁速馥传》改编。民国时期,水子立编修《中国历代回教明贤事略汇编》,又据《清真先正言行略》所载内容节录马注事迹,白寿彝在20世纪30年代撰文论及马注及其《清真指南》,1947年撰写《中国经师传》,为马注立传。白先生主编的《回族人物志》卷三十五亦有马注传。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1935年)、傅统先《中国回教史》(1940年)等回族史书中均有对马注的简要介绍。因马注在回族史上的重要地位,且影响深远,故现当代学者对其生平及思想多有研究。以其生平为重点研究内容的论文主要有:马士年《马注年谱》,刘玉钊《马注生平及思想研究》《马注的家世及生平》,王建平《哈佛大学中国伊斯兰教资料拾遗(四)——中国穆斯林大学者马注之墓及印章》等。另据刘玉钊提及,纳国昌《云南穆斯林人物志》(未刊稿)中有《声誉满皇都的马注》专节。马注最重要的传世文献《清真指南》主要有三种整理本,即余振贵标点《清真指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马恩信等译注《清真指南译注》(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郭琮等校注《清真指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三书均附有整理者对马注其人其书的研究文章。此外,与回族或中国伊斯兰教有关的诸多学术著作亦多述及马注生平,恕不一一注明。

学界研究马注生平,最重要的参考文献是《清真指南》卷一《郁速馥传》,此传较为详细地梳理了马注45岁时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离京返乡之旅前的生平。白寿彝先生认为,此传“就是马注在北京的弟子所作。……这篇作品马注可能亲自看过,并且可能是他自己放在《指南》卷一中的”。马注留存于《清真指南》中有明确时间落款的几篇序跋文章也是研究他生平的基本资料,包括:卷一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孟春(一月)元旦撰《八箴》,同年天中(五月)撰《指南叙》;卷九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季夏望(六月十五日)撰《原道跋》。马注其他一些记载有明确时间的文字如卷一《进经疏》《援诏》《请褒表》,卷五《格论》篇末附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二月十六日夜编辑《清真指南》随感,卷八康熙四十一年初夏(四月)撰《授书说》,卷十录《左道通晓》等,也是梳理马注生平重要活动的基本材料。他人撰写的《清真指南》序跋文字,如康熙二十年(1681年)仲冬望(十一月十五)马承荫《指南叙》,二十七年(1688年)春仲(二月)保天佐《指南叙》,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马大恩《重刻(清真指南)叙》,同治八年(1869年)仲秋(八月)保安吉《再次重刻(清真指南)序》,光绪十一年(1885年)孟秋(七月)马锡蕃撰《重刊(清真指南)序》等,不仅是了解马注生平的重要材料,更是了解《清真指南》成书经过及版本历史的重要资料。另外,《赛典赤家谱》《马氏家乘》等家谱资料中辑录的马注康熙二十六年(1687)仲秋(八月)所辑《赡思丁公茔碑总序》一文,也为我们了解马注家世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笔者主要以《郁速馥传》为基本材料,辅以其他历史资料,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对马注的生平加以梳理。

二、马注生平

马注,字文炳,号仲修,又号烟波钓叟、天壤逸民,晚号指南老人,自称“圣裔”“赛义特·马注”“马赛义”“小子注”等。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出生于云南迤西金齿(今云南保山市西郊九隆),乳名曰凤,经名郁速馥。自称为阿丹九十五辈裔、四十五代孙、元朝咸阳王赛典赤十五世孙。马注本支系家族的始祖为三十六世后裔马文明,马文明次子马德龄生马荣,马荣生马注高祖马继龙,继龙生马注曾祖马烨如,烨如生马注祖父马之云,之云生马注父亲马师孔,师孔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举人,马注时年3岁。马注母亲吴氏生二子,长子马渥,次子马注。马注生二子,长子马世麒,次子马世雄。

马注笃志好学,幼年与兄马渥一起受业于张世明虚白先生之门。张世明与马注父亲同年中举人,曾在南明永历朝任职礼部中书。清顺治三年(1646年),马注7岁,其父亲归真。不久,其祖父也归真。其母吴氏寡居在家,靠织布务农支持马注读书。顺治十二年(1655年),马注参加人才选拔的考试,时年16岁。顺治十四年(1657年),马注18岁,母亲吴氏归真。此时马注虽逢时局混乱,又遭家中重大变故,但他未尝因此而辍学。同年,即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一年(时当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马注被南明大学士扶纲推荐,在桂王朝廷的中书部门任职,不久又改锦衣侍御。

顺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吴三桂攻下云南府城,南明桂王流奔缅甸,是年马注20岁,他没有选择跟随桂王,也没有像其他桂王政府官员(如扶纲等)一样投降清廷,而是选择了归隐穷乡僻壤,靠教书笔耕自给自足。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率兵入缅,桂王被俘,南明王朝覆亡,马注时年22岁。正值青春年少的马注,过早地亲身经历了复杂的世态变迁,对人生、对社会有着比同龄人更深的体悟,他心生感叹,作《隆中吟》以言志,著《樗樵录》以写志。康熙四年(1665年),马注26岁,至云南武定一带游学,暂时定居于此,收纳弟子,开学授徒。与滇中白族名士何星文等相识,文益修,学益进,弟子益盛。康熙七年(1668年)秋,著成《经》《权》二集,以授门人,马注时年29岁。

康熙八年(1669)春,马注30岁。他远离家乡云南,越黔,游楚,过中山而之燕(即今北京),开始了人生中又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清真指南》。到北京后,与掌管宗人府的安和亲王岳乐纵论兵法,谈天官时日。亲王很赏识他,聘他在宗人府从事教育宗族子弟研读儒家经书的工作。马注在北京生活了十余年,与教门中各弟子讲心性之学,从之者日众。康熙十二三年之交(1673-1674年),原已降清的明朝将领吴三桂起兵云南,耿精忠起兵福建,尚之信起兵广东,开始反清,这就是所谓的“三藩之乱”。马注原在南明桂王政府中任过军职,知兵法,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云南又是他的家乡,所以当时奉旨率兵讨伐吴三桂的定远平寇大将军岳乐想让马注随军出征,为讨伐出谋划策。马注知道家乡人民特别是自己的亲戚故旧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自己原本就无力去拯救他们,假如这次随清军出征,势必又要亲眼目睹亲人惨遭战火蹂躏,让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这是他最于心不忍的。于是马注引孔子救父母之邦的故事坚辞不就,他说:“吾闻智者不失身以趋利,仁者不杀人以求荣。时乎!时乎!非世之不能用予,乃予自不能用世尔。”远离家乡亲人的马注最终放弃随清军出征讨伐叛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抉择。可以想象,当时的马注是如何的痛心疾首。

康熙十三年(1674年),马注“及三十五而访闻经教,知天命之从来。……于是因闻得悟,领诲明师,或见或闻,著为《指南》一集”。《郁速馥传》亦曰:“爱是辑《清真指南》十万余言,上穷造化,中尽修身,末言后世。天地之秘、神鬼之奥、性命之理、死生之说,巨细隐显。集群经而摘其粹,忘食废寝,以膏继日。……书成以示知音,进教者日继。”35岁的马注将自己对宗教、对人生、对社会全部的深刻感悟都倾注在他的传世著作《清真指南》中,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他的影响下,其周围人群中信奉伊斯兰教者越来越多。康熙二十年(1681年),教胞马承荫在北京拜见马注,拜读了《清真指南》,因慕其人,尤慕其文,遂撰写《清真指南叙》,高度褒扬马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马注43岁,作《请褒表》献于康熙皇帝,希望康熙能效历代帝王,褒美伊斯兰教,褒封及其后裔,但未蒙接见@。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元旦,马注对20多万字的《清真指南》进行删定后,交付刻版,《清真指南》大概在是年开始刊行于世,其时距《清真指南》成书已整整十年。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马注携妻子法土墨和儿子马世麒、马世雄,一行四人离开北京开始返乡之旅,时年45岁。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正月,路过安徽,向教友赠送并宣传《清真指南》,推荐给大家阅读,他谆谆教诲各位教友日:“老者不可不看,幼者不可不读,知者不可不讲,愚者不可不听,不知者不可不问。家录一部置之坐右,慎思审问,明辩笃行,自悟自度。或有力之家刊刻布行,以广教化,庶无负真主降经、天仙传命、圣人垂教、集者之婆心云。”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八月,马注全家抵达西安,拜谒了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之墓,并撰写《赡思丁公茔碑总序》一文。是年冬,马注抵达四川阆中,后学保天佐拜见马注,聆听马注讲解经义,还拜读并抄录《清真指南》,使其书在阆中流传。同年,马注回到了云南老家,是年48岁。大约在同年,马注积极响应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四月颁布的求书圣谕,欲向朝廷献上所著《清真指南》,以备御览。马注撰写《进经疏》《援诏》二文,详细说明自己曾亲赴密云、德州、江北等地,试图向康熙面呈《清真指南》的经过,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并未能送呈给康熙皇帝御览。马注非常失望,赋诗言情:“当今圣主慕真传,丹诏频颁迹未轧。万里孤忠杳,九重何啻隔天渊。秦书屡上嗟裘敝,燕墨频磨悼砚穿。自是熊飞知遇晚,垂竿犹恋钓鱼滩。”

马注50至62岁十几年间的事迹已不可考。从传世文献看,年过花甲之年的马注,对现世认识得更加清楚,如他63岁时所赋诗云:“一叶轻舟一片蓑,茫茫烟水六旬过。……昨夜寻驼君记否,若非巫梦即南柯?”面对世人的碌碌无为、浑浑噩噩,他更加一心向主,竭尽所能,努力劝人行善,催人醒悟,而他青年时期所著《清真指南》就是充分表述自己对伊斯兰教的深刻认识、劝醒世人尽早回头是岸的最好媒介,他说:“我今故掷桃花片,为通消息捕鱼人。”故马注虽年逾六旬仍笔耕不辍,不断完善《清真指南》。《清真指南》卷一录马注《自惜》诗曰:“久辞蓟北入滇南,带得残经马上删。……愧我六旬天未老,梦魂犹自忆燕山。”是书卷五《格论》篇末附马注随想一篇,具体讲述他在63岁这年(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二月十六日夜编修《清真指南》时的奇异梦境和由此引起的无限感想,他赋诗言志,其一日:“世界剧场,人生傀儡。叹世人,将眼前富贵错认为真。忽地里七旬、八旬,却原来一场扯淡。只缘这耽空逐妄,片时虚哄。全不悟,生何来?死何去?把无价光阴贪名逐利。转眼间,赤身归去,问谁是贴身伴侣?形躯械杻,家计桁杨。悲凡夫,把末后凄凉反将作假。若不是千了万了,说不尽百万牵缠。皆因那祝像信邪,一世空忙。何曾想,令当行,禁当止,将有用才智悟释参玄。只等待,烈焰相侵,悔从前,错认交游。”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马注68岁。同年六月撰《原道跋》,收入《清真指南》卷九。跋中马注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总结,他说:“愚也不辰,叨生其时。幼而孤,长而贫,壮而乱。少不能肆其业,长不能养其亲。进不能辅其国,退不能理其家。外不能利乎人,内不能济乎己。淘淘墨砚,行与心违;泛迹烟云,操瓢京邸。插管毫之短戟,驾芒履之轻舟,渔樵于黔、蜀、滇、楚、吴、越、晋、秦、齐、鲁、粤、闽之会。才非班马,效杞人之忧天;容劣西子,仿东施之献颦。穷经问难,构思揣摸。赋《樗樵》,著《经》《权》,译《指南》,上《褒表》,葺陵寝。”然后他表达了三层见解:第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不我待,自己已垂垂老矣;第二,人生一世,很多事都曾想做而未做,临近终了,想要重新实现以前的愿望,这只能是痴心妄想了;第三,世人对马注评价甚高,认为其功大于前人,“子虽贫,文章经世之业,先尔而生者,非子不能明,后尔而生者,非子不能成”。但马注没有居功,他说:“噫!子孝臣忠,各修其职,若谓予功,则吾岂敢!”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马注70岁作《天宫赋》,辑入《清真指南》卷九,排序在《原道跋》之后。其中“屈指岁月,驹易逝,倏忽间七旬古稀。展镜自照,容枯须白,对影惨然”等句所表达的情感认识,几同其68岁所作之《原道跋》。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马注71岁。同年,云南发生了“格兰岱事件”,马注对此事非常关注,为弘扬正道,亲自于是年八月二十八日前往武定府,向官署提交详细说明事件经过的副掌教保屠状和村民苏全忠书信各一份,马注亲自拟写本案件“审批词”,一并呈交,最终使妖言惑众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还特别促成云南府昆明县于是年十月十一日批示“严禁邪术以维风化”,十月十五日将马注拟定的十条诫律颁行全省遵行。

马注归真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有学者认为当归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此说无史料依据。归真地点当在其家乡所在地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