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简?奥斯汀的“灰姑娘”情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简?奥斯汀的“灰姑娘”情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英国最受欢迎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感情细腻,笔触动人,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女性内心真实的情感。她的小说经过几个世纪的洗礼,在悬幻小说当道的今天,仍旧拥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散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本文通过她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性格特点的分析,得出这位深入简出,终身未嫁的女作家内心深处所拥有的“灰姑娘情结及女性独立意识。

关键词: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 “灰姑娘”情结

灰姑娘的故事人人皆知,善良的Cinderella(仙蒂瑞拉)在神仙教母的帮助下几经曲折最终跟王子有情人终成眷属,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个童话故事中灰姑娘和王子的爱情模式被深深的植入到几乎所有女性的心中,这样的故事也承载着诸多女性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向往。简・奥斯汀当然也不例外。她的这种“灰姑娘”情结在她的创作中得到了体现,尤其在她1813年出版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表现的更为突出。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乡镇中产阶级,家中有四个姐妹,母亲一心希望女儿们都能够嫁个有钱人,从而改善家庭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而书中的男主人公达西出身高贵,资产雄厚。男女主人公迥异的家庭出身,悬殊的社会身份,正如“灰姑娘故事”中的灰姑娘和王子那样。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 “灰姑娘”式的女性形象,旨在阐释奥斯汀内心深处的“灰姑娘情结”及其传达出的女性独立意识。

一.奥斯汀生活的家庭背景

简・奥斯汀出生在英国汉普郡斯蒂文顿镇的一个牧师家庭,家道小康由于她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都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所以简・奥斯汀的视野也往往集中于她所熟悉的乡镇中产阶级的家庭和社交生活,因而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也都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中,过着简单的生活,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但是都在经过磨难,误解之后最终找到了真爱,过着幸福的生活。奥斯汀一生创作了七部小说,其中《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四部小说于生前出版,《诺桑觉寺》和《劝导》在她逝世之后出版,《苏珊太太》未出版。从整体上讲,小说的情节都类似于 “灰姑娘式”的故事模式。《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初次在舞会上见到达西便对他有了“傲慢自大”的印象,接着遇到了自卫团军官韦翰,听信了韦翰的谗言,后来她获悉达西是姐姐和宾利先生分手的幕后主使就更加确信达西就是一个“傲慢,自以为是的家伙”,偏见从此而生,因此对于达西的第一次求婚她严词拒绝了,后来因为妹妹莉迪亚与韦翰私奔一事,伊丽莎白再次与达西相遇,达西的一封书信化解了所有的偏见,傲慢的形象也渐渐的随之消失,伊丽莎白读信之后才意识到 “自己以往未免太盲目,太偏心,对人存在偏见而且不近情理”,在第二年夏天随舅父舅母拜访过达西的庄园之后,她开始对达西有了新的认识,达西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不近人情,慢慢的她对达西的态度开始转变,误解和偏见也慢慢的消除了,几经周折,最终与达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伊丽莎白不仅得到了理想中的爱情,同时也在经济地位上得到极大的提高,一切都像童话故事那样圆满的画上了句号。正是因为奥斯汀生活的环境才成就了这个独一无二的,伊丽莎白式的“灰姑娘”的诞生。

二.奥斯汀本人真实的情感经历

奥斯汀终生未嫁,去世时年仅42岁,她十一二岁便开始了创作,开始写《傲慢与偏见》时年仅21岁,与书中女主角伊丽莎白同岁。这一年奥斯汀遇到了年轻的爱尔兰律师勒弗罗伊。情窦初开的她对这个聪明狡黠的年轻律师一见钟情。然而由于双方家庭的原因,有情人终未成眷属。初恋以被迫分手告终,奥斯汀将所有未了的情感注入文学创作,创作了《傲慢与偏见》。1801年,26岁时奥斯汀在巴斯与一位标致的青年坠入情网,两人感情很好不料这位青年却抱病身亡。这位善于描写女性细腻感情,作品都与爱情婚姻相关的女作家最终却是终生未嫁,她把自己对爱情的诉求全部倾注到她的文学创作之中,她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圆满的爱情,通过她作品中的女主角得到了实现,在奥斯汀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幸福婚姻生活的向往。

三.通过伊丽莎白这个人物形象所表现出女性独立意识

18世纪的英国女作家和女权批评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女权辩护》中主张“作为人类的女性应当享有与男性相同的基本权利,而不应被视作社会的装饰品或成为婚姻交易中的财产。”在十八世纪的英国由于在经济上所处的被动地位,女性被当做是男性的附属品,在伴侣选择和婚姻大事上没有自,奥斯汀本人也没有逃脱这样的命运,但是奥斯汀笔下的伊丽莎白却颠覆了这种传统,她性格活泼,美丽大方,为了探望生病的姐姐不顾满地的泥泞,徒步来到尼日斐花园照顾姐姐,她的举动与当时上流社会所推崇的“淑女”形象相差甚远。当被宾利妹妹嘲笑“裙摆上足足有6英尺泥浆”的时候她能够冷静沉着应对。对于达西的傲慢她能够直率的指出,面对德伯格夫人的百般刁难她能够机智的应对,面对德伯格夫人的兴师问罪她不卑不亢,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一个妇女被统治、被支配的社会中, 这样一个敢爱敢恨,机智聪敏,有主见有思想的形象寄托着作者潜在的女性独立意识,同时折射出奥斯汀的人生观和对当时社会敏锐的洞察力。这种对知识理性的要求实际是把女性置于与男性同等的地位,是对女性价值标准的重新评定,这与当时社会的流行观念恰恰相反。伊丽莎白就仿佛奥斯汀本人的代言人一样出现在所有读者的面前,她有知识很知性,对待自己不满意的状况敢于反驳,敢爱敢恨,她相信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物质需要并不是婚姻的必然条件,伊丽莎白这个人物所具有的一切不同于世俗的性格特点无一例外的透露着作者内心深处的女性独立意识。在那个充斥着庸俗无聊 “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时代,奥斯汀的小说犹如一股清风,带给英国文坛一番别样的风景。而伊丽莎白这个人物形象则成为了众多读者心中独立女性的代名词,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参考文献:

[1] (英)奥斯汀著,《傲慢与偏见》刘玉成译,北京: 中国致公出版社,2012-06-01

[2](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著,《女权辩护(英汉双语)》陶鑫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03-01

[3] (英)玛吉・莱恩著,《简・奥斯汀的世界》郭静译,海南: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