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读写结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教师都很看重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但是往往把写作训练只放在作文课上,而语言的运用能力仅靠次数很少的作文课是不可能获得大幅度提升的,所以笔者认为,写作训练要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每一堂语文课都可以是写作训练课。
一、读写结合,让思路更清晰
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平时,不管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学生往往是想得多写得少,而人们在想事情的时候思维是零碎的,缺少逻辑性,如果要形成文字就会不自觉地进行推敲,在锤字炼句的同时,自己的观点也会随之更加清晰明了,脑海中的几个词语可以整合起来,寻找到线索串联,有时甚至会在原有思路的基础上翻出新意。
例如在讲到小说《边城》的结尾时,笔者就提出了“热爱着这个世界、热爱着边城的人民的沈从文为什么会写下这样温馨又悲凉的结局”这个问题,首先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去分小组讨论,然后让他们课下形成文字。可以结合上课时教师介绍的沈从文生平经历去分析,要有理有据。笔者发现这样学生会自主地去查阅一些相关资料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而且有部分学生的观点很有新意深度。如“沈从文曾经说过他想要表现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虽然是美好的,但不是完美的,边城的人民会和城市的人们一样面临各种挫折、坎坷,但是他们却依然保持着这样美好的人生形式,这是难得的,也是沈从文怀念的”。
这样的方式比简单地给他们几分钟时间思考就在课上匆忙地总结答案效果要好得多,学生的观点得到了贯通,思路就清晰起来了,行诸笔端,语言组织也自然流畅了。
“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这是新课程标准中对写作的另一要求,学生在平时练习或作文中,语言或是唆,或是表达不准,这就表明学生在语言的描述和概括方面需要多练习,而现在对于语文学习常是说多过写,上课提问多是口头回答,学生有时答案意思正确,但语言口语化,掺杂一些网络用语、口头禅;有时则是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动笔少的原因。因为写文章时我们会自觉地提炼语言,用更书面的文字表达。
在阅读教学中,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一直是比较困难的。在试卷上许多同学答案要点模糊或是在作文引例、论述时语言唆,就是语言概括能力欠缺的表现。
练习概括能力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例如在讲新课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长恨歌》这首长篇叙事诗时,笔者先提出“尝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每层诗的主要内容”的要求,给他们两三分钟去写,这时只要求学生概括准确。笔者发现在形成文字后,学生们会刻意地调整句子使它们变得更整齐明了。如第一层概括为“贵妃专宠,君王轻国”,第二层概括为“美人离世,玄宗苦痛”。于是在这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将所概括的段意改写成两句诗”的要求。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前后四人一小组,一小组概括一层诗。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大家边讨论边抒写。有几个学生在短短的五分钟里写出了一首律诗,十分精彩,班上掌声不断,本来就是概括段意,但通过写诗,他们不仅更了解了诗的内容,而且对锤句炼字有了更多体悟。
这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在课堂上应多留给学生写的时间,只在练习、考试中才动笔,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不可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读写结合,让语言更精彩
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应“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可是常见的情况是学生在写作时努力地凑字数,没东西写,原因是平时所见所思所感少,还有就是不会描述事物。虽说有些时候需要用简明的语言表意,但还有需要展开描述、论述的时候,比如在新课改的试卷中现代文阅读部分增加的探究题,一共8分,学生不仅要从文本里面提炼出所表观点,而且要联系现实、自身展开论述。
在试卷中除了作文之外,运用描述最多的就是诗歌鉴赏题,所以在讲诗歌的时候笔者常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诗歌进行再创作。要求学生描述时要先把握原诗的内容,例如诗歌中的意象,表情词语,然后力求以优美的语言将诗中的画面、意境用文字描绘出来。
教师也可以将写作中可能用到的表达方式穿插在平时的课堂训练中。例如讲到《记梁任公一次演讲》时,在分析了梁任公先生的形象特点,总结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后,让学生写一个片断,描写班上的一位同学,要表现他的特征,写好后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猜猜写的是谁。学生们写得惟妙惟肖,多能够抓住其他同学的鲜明特征,最后再让学生自己总结怎样写人会更生动形象,得出细节是关键的结论。这不仅让刚入校不久的同学间增进了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们描写人物形象的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去动笔写,将写作训练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郑州第一中学(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