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山中少年何处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山中少年何处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看了一本小说叫《山中少年今何在》。

看看这本书,想想刘震云写的《塔铺》,再想想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再想想自己当年的高中生活,你会发现:自从恢复高考到现在,一切都没有变过,一切都在重复,含血带泪的乡村求学故事甚至没有什么可资咀嚼的“新意”。

虽然感觉有些人物和情节的处理太过戏剧化,但仍然不失为一部呈现“真实”的作品。而关于这个“真实”,每一个从农村高考出来的孩子都应深有体会,如有机会读到这本书,不可能不产生共鸣。

据我所知,这本书的作者是80后,小说毫无疑问是他自己的生活印记。他所写的那个为孩子上学而出门打工,工钱却被工头卷走的家长,和《塔铺》里步行几十公里,只为到邻县给孩子借《世界地理》教材,连脚都磨破的家长有什么区别吗?他写的那

个为少交5毛车钱追着汽车奔跑的少

年,那个在便池里捡到饭票却又不舍

得花的少年,跟《平凡的世界》里

求学的孙少平又有什么区别?

这也不能不让我回想起自己高

中时代天天为钱发愁恐慌的日子。每次返校都要用自行车带上几十斤麦子换馒头票,以及母亲烙好的一摞面饼,那饼又厚又硬又干,不容易发霉,可以连续吃一星期;鸡蛋咸菜炒在一起,装在一个大玻璃瓶子里,就是佐餐佳品。衣服穿的是做矿工的亲戚替换下来的工装,那面料那颜色那样式,再加上醒目的工号,酷肖一身囚服。但我的情况在同学中间还不是最差的,常常看到一些同学吃饭时,从饭盒里拿出一枚表皮发霉长毛的馒头,用尖尖的指甲小心翼翼撕掉那层发霉的皮,然后毫不在意地一口一口吃下去。

这样的日子很遥远了不是吗?但是当我读这本书时,觉得这一切并不遥远。3O多年过去了,三代农家子弟参加高考,结果依旧是:农民还在为孩子的高考受苦,孩子还在为父母的期望而挣扎。还是那么苦情,那么无助!

人们常常侈谈“苦难”,而耻谈“苦情”,因为“苦难”听起来何其宏大,说起来又那么得体,而“苦情”,却是多么难以启齿。“苦难”对乡村少年来说太大而化之了,那些经历,不论在当时还是以后的回忆中,都是一件件、一桩桩、具体而微小的“苦情”。

我们切不要因为鄙视电视剧的“苦情戏”而漠视“苦情”,要知道中国的某些乡村,真正是充满了“苦情”而无处诉说的所在。这些“山中少年”,除了高考这道窄门,生活没有给他们更好的出路,其他方向的任何努力多归于失败。他们是家庭的巨大经济负担,同时家庭又是他们的沉重感情拖累,他们在家庭与学校之间做着幅度狭小的钟摆运动,在本来就逼仄的生活空间里处处捉襟见肘,无力转圜,提早感受人世苦痛的熬煎。

但小说又无时无刻不充溢着青春昂扬乐观的情绪。这种情绪,我认为是“山中少年”们所独有的,一种带有古典意味的激情。之所以称之为古典,是因为在他们身上,依稀又见到孙少平,又见到高加林,又见到《塔铺》里面的刘震云。这是农村少年渴求改变命运的一种“共同激情”。因为命运的轨迹一开始就被人为设定,他们想要得到“平等”的、“正常”的生活,就必须做出这份努力,所以你能从他们略带稚嫩的思考和对话中感受到一种征服的力量,那是他们对未来带有玫瑰色的期许。这也许是本书最想表达的东西,毕竟青春和励志,是永不衰败的“主旋律”。

但我们却不能简单地为这纯真的激情叫好。

事实上,这一代“山中少年”的境遇已经远不如上一代人“幸福”。他们所身处的时代,社会生态已经严重失衡。在“山中少年”们还不能更充分地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多么希望听到一些解释:为什么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而国家的一些孩子还在受苦?为什么几代农民子弟都必须要通过一道窄门才能获得和城里人貌似平等的生存境遇?

山中少年今何在?书名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今他们都在哪儿呢?是在京郊的蚁族村落,还是在cBD的脚手架上?是在空调房的格子间里,还是在洗头房的沙发床边?除此之外,我们多想为他们设想更多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