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四川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四川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保持原貌,本栏目所选考场作文中,对于漏字、错别字、错词、病句等采取如下形式处理:漏字(含标点)的补正,在“( )”内用楷体字标出;错别字(含标点)、错词、病句的更正,“[ ]”内用楷体字标出。

――编者

熟悉

对人、对事、对物、对景的熟悉,终归会因为尘世的变迁而褪色。可对语言的熟悉,流不走,也冲不淡,只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更加熠熠生辉,只会因空间的遥远而更显珍贵。

可不是吗?从牙牙学语到垂垂老矣,语言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浸透在我们的骨髓里。我们漂泊在外,耳边充塞着带各种各样口音的声音,其中一句带着乡音的低语却逃不脱我们的耳朵;我们怀念回家的感觉,被乡音包裹而倍感熟悉,倍感舒心;我们身在异国,只是听见有说汉语的人从身旁走过,那份熟悉就足以叫人落泪。

我怀念乡村生活的质朴纯真。人一旦要远行了。定是摆够了宴席,听足了乡音。船在丛林间穿行,或在山峦间漂泊,渐渐地,景色变了,音调转了,此时再忆起家乡,必定要扯开嗓门,喊一遍家乡话。这样的唇齿磨合是一种寄托,却也有一番悲凉。为什么贺知章少小离家,暮年重归故里,看到熟悉的田垄不哭,看到熟悉的屋檐不哭,偏偏写下一句“乡音无改鬓毛衰”呢?眼前的儿童啊,你别笑问我的故乡在哪儿,我的乡音可以回答你。

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一位著名作家是天津人,住在南方。每每思念家乡,便去菜市场~v7天津妇女的摊位,与摊主聊上几句,听上几句熟悉的乡音,以解乡愁。当我们四处奔波,于异乡偶遇家乡人,用家乡话打过招呼,彼此便眉开眼笑。

还看过一部纪录片,一位台湾老人与在大陆的亲人失散多年后,终于得以团聚。相见的日寸刻,老人一时竟没了动作。半晌,才落着泪,用有些生硬的乡音,唤了亲人的名字。阔别多年的乡音,胜过一切行动,更能冲破一切阻挠。

物质的东西,不一定长久,当我们凭着记忆,想去找到曾经熟悉的街道或是门牌,翻天覆地的变化总叫人惊愕难堪。然而,语言带给我们的熟悉却不会改变。无论是安宁封闭的昨天,还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熟悉的语言总会像一把钥匙,开启一段集体的记忆,让我们身上共有的文化积淀汇聚在一起,奏出不朽的歌。

这熟悉的语言――乡音,千古永在,万古长青。

点评:

开篇通过对比凸现“对语言的熟悉永不褪色”,主题鲜明。

用排比句概括“语言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浸透在我们的骨髓里”的体现,富有深意。

论证熟悉的乡音饱含的真情,颇具感染力。

由古至今,过渡自然。

进一步深化乡音的作用。

熟悉的语言中能够透视共同的文化,体现了考生的思想深度。

结尾再次点题,意味深长。

题目

请以“熟悉”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整体评价:

考生以“熟悉的语言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浸透在我们的骨髓里”为中心,立意高远,意味深长。文章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化虚为实,层层深入,饱含深情。文章语言深刻凝练,富含哲理,耐人寻味,把理性的思考融于形象的描述之中,给人生动、形象、亲切之感,体现了考生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深厚的写作功底。

(段增勇评价)

熟悉

有一些品质正在离我们远去。

――题记

世界上,我们熟悉的东西很多,比如宽容,比如诚信。可惜,现在的我们并不熟悉这些,这些品质正在离我们远去。

几百年前,人们待人宽容,生活和谐。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清朝中期,有两户(人家是)邻居,当家的都在京城做官,一户姓叶,任侍郎,另一户姓张,任宰相。有一天,叶家重新修院墙,侵占了张家的三尺土地。张家人很生气,于是给当朝宰相张英修了一封家书。张英在回信中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见信后,主动将院墙后移了三尺。叶家人见了,也将自家的院墙后移了三尺。从此两家之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巷”。

几百年前,人们是如此的宽容,几百年后呢?几百年后的今天,人们处处争抢,一点也不宽容。例如有人不小心踩了另一个人一下,诚挚地道了歉,那人仍不依不饶。目前的社会,这样的例子真是数不胜数。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现在的某些人恐怕已经不熟悉宽容了吧。宽容正悄悄离我们远去。

几千年前,人们熟知诚信。正如孔子所说:“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如果不熟悉诚信,那将是怎样的一个人啊!

几千后的今天,一些人早已不熟悉诚信。一些商家“以次充好”,昧着良心赚钱,这不正是不熟悉诚信的人才做得出来的吗?甚至有些人振振有辞地说:“有了诚信就不快乐了,所以我们可以不熟悉诚信。”这种说法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正因为诚信,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现在,有一些品质正在离我们远去。宽容、诚信都是我们曾经熟悉的东西,但现在的(一些)人早已不熟悉了。这些人所熟悉的是怎样往自己脸上贴金,怎样获得更多的利益。

其实,诚信和宽容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我们必须熟悉这些东西。因为,这个世界因为宽容而美丽,这个世界因为诚信而和谐。

我愿送你一碗心灵鸡汤,它可以帮你找回曾经所熟悉的东西。

但愿这些品质不会再离我们远去……

点评:

题记未能点明题意。

开篇引领全文,但观点片面。

所举事例能证明“宽容”,但没能突出“熟悉”的主题。

今昔对比,探讨“宽容”,观点过于偏激。

点题牵强。

议论空泛浅显,缺乏说服力。

照应开篇,但观点过于绝对。

结尾点题,但论述过于空洞。

题目解析:

这是一个命题作文题。题目本身没有审题障碍,每个考生都应有话可说。但这个题目所涉及的范围较大,考生在立意时需联系生活实际,从最熟悉的人、事、物、景出发,寻找小的切入点,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不会因过于泛泛而削弱了对主题的表达。

考生可通过缩小外延的方法,即在原题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限制条件,从而使写作的指向更加明确、集中。如,熟悉的人、事、物、景,熟悉的感觉、情绪,熟悉的动作、方式,熟悉的过程等,可以一段感人的故事赞美熟悉的人,可由一个熟悉的动作引发自己对某种美好情感的体悟,可以写一个熟悉的地方留给自己的种种感受,可以叙写一个由陌生到熟悉进而产生情感的美好经历……也可通过扩大写作对象的方法,即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对象,使写作的内容更加丰富,使矛盾冲突更加突出。如,熟悉与陌生、熟悉与人生、熟悉与成败等,可以写“陌生的面孔,熟悉的感动”来赞美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助,写“熟悉的事物正在渐渐消失”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留恋与追思。考生还可逆向立意,如“熟悉形成的思维定势束缚人”,“熟悉偶像的一切,却忽视身边的人”,“越是熟悉的事物往往越被漠视”等都是较有新意的角度。

无论选择哪种方法构思文章,都要展示出所写事物为大家所熟知的一面,才算切题。因此,考生在选材时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避免科幻式的杜撰与虚构。

在文体上,考生可通过细致的描述展现生动的形象,体现熟悉的特征,写成一篇记叙文;也可针对某种广为人知的现象进行剖析,解析蕴含其中的人生哲理,写成一篇议论文;还可把特殊的情感寄托于熟悉的人、事、物、景中,写成一篇散文。

整体评价:

文章以“熟悉的美好品质正在被逐渐疏远”为中心,首尾照应,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但内容偏离了题意,在论述过程中,所举事例和得出的结论都是围绕“宽容”与“诚信”展开,没有紧密结合“熟悉”行文,几处点题也比较生硬。且文中的一些观点过于绝对,反映出考生认识问题比较片面,不能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文章因此被评为下等文。

(龚如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