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洪崎:民生银行信贷调控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洪崎:民生银行信贷调控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型银行8月继续处于“信贷休眠期”,已成信贷主力的股份制银行如何顺势而为,民生银行行长洪崎详细阐述了该行的信贷调控术

经济下行之时,银行逆周期信贷扩张,“保增长”虽是题中应有之意,但与之伴生的风险也不容小觑。

作为一家市场进取风格向来犀利的银行,今年上半年,民生银行新增贷款近2456亿元。

“今年上半年接近一半的新增贷款,我们投放给了政府投融资平台和有政府背景的一些企业;剩下的一半,投向了中小企业、微小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行业。”近日,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坦言,上半年该行新增贷款向政策支持行业倾斜明显,这也是今年以来信贷结构调整的结果。

事实上,如何根据财政刺激政策拉动行业及其上下游企业,适时进行信贷结构调整;如何在有政府背景的贷款激增时,将风险管控关口前移;如何在企业复苏信号尚不稳定之时,拿捏重点行业的进退策略,凡此种种,皆关系到银行当下乃至以后更长一段时间的稳健经营。

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一一剖析了他对上述问题的思考。

今年3月,52岁的洪崎正式就任民生银行行长一职。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他对民生银行并不陌生,在此之前,他长期担任民生银行的执行董事和主管公司业务的常务副行长。而早在13年前,民生银行筹备之时他就加入其中,历任该行总行营业部主任、北京管理部总经理等职。

信贷进退

《财经》: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下行压力很大;中央也适时推出了经济刺激方案,银行信贷方面也取消了规模控制。时值年中,你如何看待未来宏观经济的走向?

洪崎:去年下半年以来,外部金融危机对国内的出口型行业和企业、经济外向型地区影响比较大。经济增长的驱动,由出口转为内需还需一个过程。此外,经过前些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本身也到了一个调整阶段。二者叠加在一起,下降的速度和幅度都很大,所以显得调整比较大。

不过,中央采取“4万亿”的投资计划,包括“国十条”“金融30条”,对整个经济的拉升作用明显。

我对中国经济走势的判断还是比较乐观,因为中国经济还是处在一个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现在城市化过程才走到一半,城市化率现在才是45.7%,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到65%的话,那也是西方平均的发展程度。基于这样的基础,经济短期内会有一些波动,长期内还是趋好。商业银行在这个时候稍微谨慎一点,毕竟不确定因素还是比较多,但也不必过分紧张。

《财经》:经济下行期,一些行业和地区的景气状况会掉得比较快;而中央去年底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又会促进很多行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民生银行是如何进行信贷结构调整的?

洪崎:我们有一个调整,国家支持的行业,监管部门支持的行业,投放量稍大一些。一季度我们的信贷投放量不是很大,新增贷款大约832亿元,因为我们也在选项目。之前的储备项目不是太多,信贷投放是比较审慎的。

我们也需要根据“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投向,来进行信贷投放的规划,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4万亿”投到哪些方面,哪些中小企业是它的下游,比如说工程机械、电器等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我们对这些政府投资拉动行业,以及关联度比较高的中小企业,投放的比较多。

我们也要求在制定信贷投放规划时,要具体到行业,行业里哪些企业可以做,然后根据规划对客户进行“按图索骥”。

对政府类的融资平台,我们都是经过评价的,采取什么方式,如何防范风险,在一开始就做了很好的规划。然后,由我们总行的公司银行部总体牵头,不允许分行各行其是。总体规划,总体牵头,跟分行统一销售。所以,我们信贷投放的地方融资平台,一般还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财经》:下半年民生银行的信贷投放的思路如何?今年以来的信贷高速增长,可能会有哪些潜在风险?

洪崎:就我们自身来说,毕竟现在资本充足率也不是太高,正在融资。下半年的思路主要还是控制总量、防范风险、调整结构。调整结构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对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企业,一些零售、有利于拉动内需的企业,照常进行信贷投放,但对公司的一般性贷款会控制得严一些。

我觉得,新增量的风险倒不是太大,反而存量的风险需要注意,因为原来的评价标准和现在的评价标准还不一样。过去经济形势比较好,贷款的企业也处于高端,现在能否扛得下去,还要观察一段时间,需要银行进行动态分析。银行对于存量贷款一定要加强贷后检查和管理。

新增的贷款,本身就是经济在底部的时候形成的,风险反而会小一些。就今后来说,虽然有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整体趋势还是向好。而且这些企业从高端掉到底部都能很正常地走过来,说明抗风险能力很强,再往后应当能扛过去。

《财经》:今年民生银行有没有明确的思路,要从一些行业进行策略性的退出?

洪崎:这没有一个绝对的说法,只能说通过对具体的行业、企业进行贷后的资产重估、风险的重新评价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正在完整地做这项工作,进行风险评估,该退就退,该支持的还要支持,该进还是要进。

对于国家支持的又有很好前景的企业,可能暂时有一些流动性问题,我们肯定支持;有些现在还不错,但是往后看会遇上一些问题,比如说产能过剩的,反而应该撤出来。因为这些企业现在流动性很充足,即使产能过剩,看起来也很不错,但未来调整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现在国内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还没有形成气候。一些企业在高峰期也都挣到了钱,现在形成这种V型经济波动,时间比较短,调整还没到位,就拉升上去了。比如说房地产行业,大家原来预测有40%的企业会倒闭,可能会兼并重组,进行重新洗牌,但是牌没有洗成。我认为,还是要认真对待房地产风险,这一段时间“去库存化”比较快,储备也不够,但整体来说对于房地产贷款要谨慎一些。

每一次经济周期,都应该是产业和企业进行优化调整的过程,然后再通过技术改造和资本重组提升水平,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这一过程非一日之功。

地方授信“盯项目”

《财经》:您刚才提到民生银行上半年新增贷款的一半都投向了政府融资平台和政府背景企业,但就地方融资平台而言,存在负债率高、治理不完善、偿债能力欠缺等诸多风险因素。我们了解到,一些银行只将“百强县”的融资平台纳入授信范围。民生银行在对地方融资平台授信时,是怎样进行项目筛选的?

洪崎:我们的授信范围还不是“百强县”,绝大多数都是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比如上海、南京、重庆。地级市也有一些,但都是发达地区。我们选择的二线城市,都属于经济发展前景非常好的地区,它们的财政收入能实现可持续增长,平台经营比较规范,政府行为比较理性。

考察融资平台,一定要看地方政府行为是否理性。比如上海的融资平台,本身是很有理性的,要多少钱,做多大规模,做哪些项目,财政收入如何支持融资平台,都非常理性。

全国有3800多家政府融资平台,要对平台本身进行分类。比如,有的地方是抓住机遇赶紧扩大融资规模,如果平台本身有好的项目,我们也会选一两个进行授信。比如说昆明,现在还处于一个发展期,要对机场、公路等交通进行大的投资建设,他们的规模确实做得很大。我们在中间就挑核心的项目,这些项目本身有还款来源,而且资金是封闭运行的,这样的项目我们可以介入。

关于统借统还的地方融资平台,有一些是有土地储备中心的,还有一些是政府投融资公司的统借统还。对于这类客户,我们介入时一定要谨慎,要看它的运作水平和以前的运作行为,有点像考察企业一样。

《财经》:地方融资平台在融资方面呈现多头融资格局;而在投资方面,除了不理性投资,还有一些地方财政会直接在融资平台“挂账”拿钱,这些都是风险因素。民生银行在对地方融资平台贷前审查时,会有哪些有针对性的举措?

洪崎:地方融资平台融资的渠道很多,有发债、信托理财、银行贷款,多头授信就会导致银行难以掌握平台真实负债情况。我们在对平台授信时,不会简单要求贷款占平台融资多大比例,但会盯住项目。

我们主要还是看平台做什么项目,哪些项目能参与,哪些项目不能参与,从中挑选合适的项目授信,贷款跟着项目走。除了个别声誉很好的平台、地方政府也很理性,我们会将贷款直接贷给平台,其他的我们都是盯项目。盯项目就能把钱盯住了,不盯项目就不能把钱控制住。没有具体落实的项目,钱进去以后就不知道哪一块是你的;有了项目,每一笔钱就有了专门的用途,这样成本也小。

对于那些“融点钱,财政先花着”的融资平台,我们不介入。只有平台行为很规范、作为一个企业持续运转的才行;如果地方政府把它作为一个融资平台,政府随时都可以拿一些钱做各种政府的项目,我们不能介入。

《财经》:有政府背景类的贷款,分行是否有授信权限?

洪崎:我们评审的模式是专门独立的,分行一般没有权限。我们还有事业部,评审属于事业部,也是独立的,派评审官、风险总监去执行。交通、能源、房地产、冶金,包括中小企业,都是属于独立评审。我们就派评审官进入到业务线,效率高一点,和市场更贴紧一些。

事业部制改革下一步

《财经》:2007年9月,民生银行正式启动事业部制改革;2008年1月四大行业事业部正式运营。这一年半来,恰逢经济下行对银行经营构成压力,民生银行从事业部制改革中收获了怎样的经验和心得?

洪崎:2008年,民生成立了包括地产、能源、交通、冶金四大行业的金融事业部,我们认为,波动性比较强、不确定因素比较多的高风险行业,以事业部的方式进行运营,能有效地防范风险。

第一,现在四个行业事业部都是波动性比较高,和经济关联度比较高的。作为事业部,它是一个专业的部门,对这个行业研究比较透。比如说,在周期之初,去年上半年我们在做规划的时候,大家都在判断经济会下降多少,对这个行业会影响多少,哪些企业可以进入,哪些企业不能进入,如何进入,都有一个团队在研究,而且执行力很强。这不是一个地方的“块块”行为,而是一个全国的“整体”行为,指示的传达直接扁平化。所以从这次周期来看,有利于防范风险。

第二,因为专业了,而且是以全国性的眼光来观察行业和企业,比较优势就出来了。在全国范围内分配贷款资源和金融服务资源,效率和合理性都比较强。

第三,事业部在营销过程中是“总对总”,专业再加上扁平化执行,营销能力也强很多。

经过这一年多,尤其是今年上半年,我们的感觉特别明显。行业部在全国做那么多项目,熟悉行业的情况,可以对很多企业进行横向比较,有时候还能给企业提供咨询和建议。

《财经》:以行业来划分事业部,有利于银行“吃透”行业,但对于一些横向跨行业,或纵向产业链式的综合性集团,事业部将如何通过整合提升运营效率?

洪崎:从行业来讲,事业部已经比较专业了,但毕竟还是分行业,面对一些横跨多行业的集团性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有些问题。下一步,事业部在完成中后台改革后,要建立一个后台的客户关系系统。对于集团性的客户要协调各行业部,实现既专业又一站式的服务。

整合有多种模式。一种方式是将行业部并起来,成立集团性客户服务部,产品经理是专业的。这种方式的前提是要有具备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如果没有,并了也没有用。

还有一种方式是不合并行业部,但前端有一个庞大的交叉销售系统。这个系统要科学,前面还是行业部,但遇到集团性客户,成立专门的客户服务部,对产品进行整合。现阶段来看,事业部按行业划分的做法,至少比没有事业部、一揽子什么都做要强得多;但是往后走,要更好地实现一站式服务,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整合。

另外,还有一些行业的集团性客户,用行业部来做也没有问题。

《财经》:事业部制改革,很大程度上也需要在银行内部重新进行利益切割,如何解决事业部和银行分支机构之间的合作问题?

洪崎:这个问题是存在的,事业部和分行之间也有摩擦,需要进行一个利益的切割,但实际上这还是一个“块块”和“条条”的问题。有时候在行业不是很清晰,涉及上下游供应链的时候,事业部和分行谁能做,谁不能做,就会有矛盾。现在我们也在梳理这个矛盾,着力解决,但更多的还是合作。

事业部可以和分行内部约定,如果是行业内上下游企业关联度很高,就直接由事业部来做;对于有些处于行业末端的企业,事业部认为可以给分行去做的,就不需要在下面花很多的人力、物力;有些分行跟得时间比较久的客户,也可以交给分行去做。事情有时候千变万化,要由事业部和分行加强沟通,没有强制性的要求。

但是,在贷后管理方面,要本着“谁做谁负责”的原则。我们也在对贷后管理这部分进行整合,未来想有一个统一的中后台,但也不能和前台分离开来。和每一个企业分离开,这样的话成本高,也不利于控制。解决怎么协调的问题还需要时间。

《财经》:针对这种事业部和分行之间的协作,激励机制方面会不会做一些微调?

洪崎:有的,我们的协调原则都是指导性和参考性的,更多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其实按照产业链来分析,都会面临事业部和分行、事业部和事业部之间的分工与协调问题,国外也是如此。分行管理模式下是“块块”之间的协调,事业部背景下也面临“条条”之间的合作。“几不管”的区域也要有人来管,存在一个沟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