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日渐突出,随之在高校中出现了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这个群体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个性差异等导致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以南京理工大学2010届未就业本科毕业生为调查样本,对高校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现状以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对各类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指导与帮扶的主要举措。

关键词:就业;困难生;帮扶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102-02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高校毕业生能不能充分就业,是学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关系到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大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键在于促进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毕业生充分就业。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0年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要摸清底数,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1]就业困难毕业生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个性差异等都有不同的就业困难成因,部分就业困难学生还可能身具多种就业困难状况。当前,受经济形势和连年高升的毕业生人数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一、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定义及就业现状分析

依据高校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定义:毕业生困难群体主要是指那些由于自身或环境因素而导致就业更加困难的大学生。一般是指在心理、学业、综合素质、身体、经济等方面处于弱势的毕业生[2]。

为了了解和掌握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状况,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从我校2010届本科毕业生中的156名就业困难毕业生(无法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中随机选取了80名大四毕业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其中,男生50名,女生30名,先进行问卷调查,随后进行访谈。共收到有效样卷80份,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录入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1.就业状况

将未就业的80名学生按大类进行分析,有57.5%的毕业生是由于学业问题造成无法拿到毕业证不能就业,17.5%的毕业生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造成无法就业,由于就业期望偏高的为10%,就业力弱的为7.5%,身体原因和性别原因都为3.75%。

2.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

到底哪些因素影响着全体毕业生就业?在学业成绩不理想、性别、社会实践能力不足、经济条件不好、性格内向,不会展示自己五个因素中,影响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社会实践能力,占47.5%,排在最后的影响因素是性别和家庭经济条件。就业存在困难的大学生在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团队合作精神等八项因素中,40%的学生认为自己最欠缺的素质是沟通协调能力,排在首位。

3.就业期望值

从就业地域看,最具吸引力的就业地域是苏南城市、南京、京津沪和长三角的其他城市等地区,80%以上的毕业生希望到这四类地区就业,其中苏南城市和南京有40%的毕业生对之充满期待。苏北、东北以及珠三角地区相对缺乏吸引力。从就业岗位意向看,80%毕业生希望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机关、制造技术或科学研究。准备到社区基层或偏远地区服务工作或自己创业的比例都较低。

4.就业困难生希望得到的指导与帮助

毕业生最希望从学校获得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是多方面的,按比例大小依次为:就业实习实践机会、就业岗位信息、就业技能培训与指导、就业政策信息、理想单位进校招聘、辅导员帮助推荐就业、学长的就业经验分享和就业手续办理等。

二、高校各类就业困难毕业生形成原因分析

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因素较为复杂,分析不同类型毕业生困难群体形成原因,有助于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指导。

1.因就业期望过高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毕业生择业观存在一定偏差,所谓就业难,更多的是选择待在大城市的机关、国营的企业、事业单位、外企等,而在大城市之外,以及许多发展迅速的民营经济领域和广大的内部地区,人才匮乏的现象仍很明显。部分毕业生的薪资待遇期望过高,并不能与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相匹配,盲目的比较心理导致就业期望过高,看见别的同学都找到了薪资待遇很好的工作,不甘人后,认为自己各方面条件与其相比都应该找到同类或更好的工作。过高的薪资期望,为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在观念上造成了极大的阻碍[3]。

2.因学习能力差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人的学习能力是有高低之分的。同样,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学习成绩也有好与坏的区别,而专业学习成绩的好与差是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的主要依据之一。据《东方时空》制作的《2006大学生就业“力”调查》特别节目引用的数据表明,用人单位在考察、选拔毕业生的因素中,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占50%,即学习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相反学习成绩差,甚至拿不到学位的毕业生择业机会非常有限,自然就沦为就业困难群体,从调查和访谈看出,大部分学习问题生是由于迷恋网络导致荒废学业拿不到毕业证造成的就业困难[4]。

3.家庭经济困难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英语、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薄弱,也没有条件进行各类兴趣特长的培养。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他们在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创新思维等方面都要逊色于其他同学,在求职过程中容易给用人单位高分低能、综合素质较差的印象,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此外,由于社会就业成本逐渐增高,家庭社会资源相对匮乏等也给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业造成困难[5]。

4.因身心有缺陷而造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在毕业生当中有一小部分身体残疾、体弱多病或长相不佳的学生,他们在就业时往往缺乏自信,担心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和排挤,担心自身竞争不强。还有部分毕业生由于缺乏经验和准备不足,在严峻的就业压力、残酷的现实社会环境、种种就业不正之风面前,他们往往承受不起;在经受挫折后,他们很容易对前途和命运产生悲观情绪。事实上,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意录用这些毕业生的主要原因,是认为他们在工作中不方便,担心影响单位形象和会对单位未来增加不可预期麻烦,这部分毕业生求职困难重重。

5.因性别差异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招男生”也成为不少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的条件之一。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女性在结婚生子后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家庭上,不利于专心工作和事业的开拓,因而拒绝接收女大学生。另外,许多用人单位不能正视男女性在生理、心理方面的差异,过分看重女大学生的缺点而忽视其优点,认为女大学生在智力和能力方面不如男生,从而尽量避免录用女生。“性别歧视”使得男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出现了严重的不公平竞争现象,导致女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6]。

三、高校加强对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扶的主要举措

1.全面掌握困难群体的就业思想动态,做到信息掌控到位

高校要积极搭建网络平台建设,及时了解、掌握未就业毕业生的各类信息,不断加强困难毕业生的信息管理和危机预警工作。一是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寝室、党支部五级联动网。学校通过五级联动网多角度、全方位开展毕业生就业摸排工作,做到了就业困难学生信息全覆盖,学生的就业进程在第一时间即可掌握。二是构建求职档案动态信息网。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针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存在问题和最需要求助等事项展开调研,并对其就业能力和就业意向等要素进行分级评估,建立个性化求职档案,实施分类帮扶。三是构建交流互动预警网。学校要重视网络的引导效应,密切关注就业信息网以及与毕业生的相关各类主题板块,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对于危机信息做到及时干预,将负面因素化解在第一时间。

2.分门别类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帮助

对于困难群体,在做好调查摸底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就业困难学生档案,确立帮扶对象,避免帮扶工作的盲目性或流于形式。面对性格内向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己,消除自卑心理,大胆适应职场竞争环境,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才学和技能;对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学生,则要耐心地帮助他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客观地评价自己,帮助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降低择业门槛,适时就业;面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需求信息,搭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平台,同时鼓励学生开展“职业装”漂流活动,提供就业援助等;对于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和实习经验的学生,鼓励学生敢于走出去,走出课堂、走出图书馆、走出校园,去单位进行实习实践。对于心理问题就业困难生,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情热线,咨询绿色通道等方式帮助毕业生调整心态,理顺情绪,认清形势,恰当定位[7]。

3.开展结对帮扶,做到情感沟通到位

针对部分就业困难毕业生容易诱发心理等情感问题,学校要层层落实,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加强与毕业生的情感交流互动,促进毕业生调整心态,积极就业。要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与党员教师“一对一”和学生党员“一帮一”的双线结对制度。要充分发挥党员表率作用,建立“一帮一”联系制度,为困难学生提供咨询服务援助、就业指导援助和就业信息援助等。此外,学校还积极为每一位就业困难毕业生开展个性化辅导,全面分析、诊断求职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就业建议,增强指导。

4.信息到人,优先推荐,做到全程跟踪服务到位

学校坚持为就业困难学生做好求职服务工作。一是网上动态管理就业状态。学校在就业信息网上设计程序,对需要关注的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分类标记,实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进展状态。二是提供针对性就业信息。学校把每日收集、整理的招聘活动和招聘信息,第一时间发送到未就业毕业生邮箱,保证相关招聘活动和招聘信息第一时间全面覆盖未就业学生。同时,开通周末招聘直通车活动,拓宽毕业生求职渠道。三是开辟就业绿色通道。学校针对就业特困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重点关心以及岗位的优先推荐。

5.加强就业指导与帮助,提高毕业生求职竞争力

学校通过专题培训讲座、求职团体辅导和就业个体咨询三大板块,为目前正在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和将要准备实习的准毕业生提供多方面的辅导,培养和提升就业能力。学校邀请企业高管、著名校友、职业发展顾问等返校开展专题培训讲座,帮助学生拓宽就业眼界,确立就业目标。学校以工作坊形式开展团体辅导,开展求职经验交流和分享,分别以“自我认识与求职定位”、“简历与信息搜索”、“面试辅导”等主题开展团体辅导,解决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相似问题和困惑[8]。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9-11-23.

[2]柯锦泉.试论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价值工程,2010,(7):248.

[3]岳姝妤.论当前就业困难学生的原因分析及促进措施[J].价值工程,2011,(5):302.

[4]米学芹,夏林童,刘家友.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成因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45.

[5]席瑾.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EB/OL].

.2009-12 -07.

[6]魏和平,张婧群.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才智,2011,(2):224.

[7]马莲,迟涛.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生涯规划意识调查与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0,(10):121.

[8]上海交通大学强化“四个到位”完善就业困难学生援助工作长效机制[EB/OL]..201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