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洗尽铅华看淮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洗尽铅华看淮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雄伟壮观的淮安大桥上扶栏远眺,只见大河如练,岸柳如烟,在广袤的江淮平原上衍生出无穷的豪迈。京杭大运河、古黄河、淮沭新河、二河、盐河五条河流交汇于此,又向着各自的方向奔涌而去……

如果想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共享的文化符码,以解读淮安的前世今生,这五河交汇之处或将是不二之选。

从秦时置县至今,这座城市的兴衰运势几乎全部围绕水来展开。水曾赋予了这座城市盛极一时的繁华,也曾将繁华驱赶四散,只留下种种的传说,一代代讲述至今。

朝廷的宠儿

对历史的回溯,可以极目久远。作为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人工河段――邗沟入淮处和中运河的前身――古泗水入淮处,淮安完完全全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如果再往上追溯,《尚书・禹贡》记述九州贡道时就多次提及“淮泗”。可以想象,那时的淮安或已有了早期的城镇,先民们已在此往来、繁衍。

但在淮安绵延悠远的城市记忆中,清江浦的历史烟云将会驻留得最为久远。清江浦这个语词没有淮阴古老,却指涉了这座城市的鼎盛时期。

明永乐中迁都北京后,朝廷确立了以内河为主的漕运制度,而统管全国漕运的理漕长官就驻节淮安府山阳县。为什么淮安能够成为朝廷的宠儿,光绪年间编纂的《淮安府志》道出了个中缘由:“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艘,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依次出运河。虽河南、山东粮艘不经此地,亦皆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咽喉要地也。”

扼运河、黄河、淮河之要冲,淮安的兴起可谓尽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从现代的视角看,没有飞机、铁路,没有成规模的海船,内河运输堪为最“多、快、好、省”的运输方式了。多者,运输量大也。快者,大多事体均在船上解决,可昼夜兼程。好者,免去陆路诸多纷扰,水路要清净得多。省者,省却陆路频繁转运带来的耗损。

成为漕运指挥中心仅仅是淮安繁盛的起点。说起这个朝廷的宠儿发迹史,还得记住一个人――陈。其实不仅是淮安,研究有明一代水利史、漕运史、经济史的专家学者,几乎都会记住这个名字。永乐年间,平江伯陈总理漕运,为避开淮河山阳湾风涛之险,以便舟航,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循宋乔维岳所开沙河运河故道,导水由淮安城西管家湖至鸭陈口入淮,命名为清江浦河。

清江浦河开凿后,朝廷又接连修了四道节制闸,在河南岸建了漕粮转搬仓,创办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内河造船厂――清江督造船厂。明代河、漕合治,总河多由漕督兼任,于是清江浦又成了事实上的河道治理中心。还有,淮北盐运分司署和淮安榷关均坐落在清江浦与河下之间。明清时期有“天下盐利淮为大”一说,淮北盐运自是朝廷不可多得之税源;而淮安榷关因地处要冲,更是当时朝廷紧抓不放的大关。

淮北盐运分司署设在河下,引得盐商云集,也使河下“富甲一郡”。邱浚诗句里的河下堪比扬州:“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

明清之际,各路人物在淮安留下的诗文甚多,最为著名的当属明人姚广孝“壮丽东南第一州”一句,让淮安醉心至今,念念不忘。

看来,淮安不仅是朝廷的宠儿,也是商人和文人的竞相造访的目的地。

迷离的面孔

从15世纪初成为漕运中心到19世纪中叶漕粮主要改由海运,淮安度过了无比荣耀的4个多世纪,随后逐渐走向衰颓。漕船穿梭、盐船往来,商贾云集、百货山列……这些景象不再,昔日的繁华化作了历史的尘埃――也许,只有洗尽铅华淮安的本真才能明晰地呈现出来。但愈是仔细辨认,淮安的面孔却愈发迷离。

在清江浦河即现在的里运河的南岸,300多年历史的官家园林清晏园仍然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奢华,以及奢华之下的人的表情。清晏园得名于河清海晏一语,明清两代都视河务为民生大计,每年花在治河上的雪花银如同流水一般。有了银子,就可以极尽豪奢之能事,大排筵宴,歌舞升平,迎来送往,威仪俱足。

淮安留下的种种传说中,明武宗清江浦落水流布尤广。据诸史籍载:清江浦有史以来最早的园林是“奇奇亭”公园。1512年,正德皇帝下诏命工部分司官员建造。8年后,正德皇帝带着嫔妃数十人来到清江浦游山玩水。有一天上午,他乘兴来到“奇奇亭”公园东南角一大水池内,亲自划船,撒网捕鱼,不料搞翻了船。这位“真龙”天子不识水性,失足掉在水中,少不了一顿饱饮,在太监等人的大力救助下,才免除灾难。经过这场惊吓,正德皇帝回京后即一病不起,翌年三月驾鹤西游。

正德皇帝“玩心”太重,但淮安也毕竟有“地儿”让一朝天子驻足流连。若非繁华地,天子岂久留?用现在的话说,明清之际的淮安是一座“休闲”的城市、“消费”的城市。

休闲、消费的主儿大多都是官员、商人和文人。也正因此,淮安这座城市的文化性格中,内涵复杂的官商文化占据着相当的分量。淮菜的辉煌、戏曲的繁荣以及其他多种文娱形式的云集,与这些驻扎淮安的高级官员、与全国各地的盐商、与南来北往的文人骚客息息相关。

后人关于清江浦时期的淮安的叙述中,由官商主导的文化远远盖住了民间文化的风头,以至于现今流传的民间掌故中,绝大多数都打上了官商的烙印。这让人生疑:我们最引以为荣的清江浦时期,淮安的生活全景到底是什么模样?

和官员、商人一样,平民总得要过日子的。我们甚至可以想见,除了大厨们技艺的创新之外,400多品经典淮菜起码有不少出自普通家庭主妇之手。而她们的故事呢?甚至大厨们的故事呢?绝大多数早已烟消云散,尽管他们参与并且为这座城市的鼎盛付出了自己的智慧和劳动。

对历史的读解往往变成对历史有选择的记述。关于淮安的记述重构了淮安的历史文化地图。然而,这个地图并不完整,达官显贵背后隐隐晃动着鲜有记载的百姓的影子,让整张地图扑朔迷离起来……

暧昧的告别

18世纪上半叶的大清王朝,仍然沉醉于天朝上国的想象中,可西方的坚船利炮却早已瞄准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1840年,英国人首先扣响了扳机,以蛮横的姿态侵入了中国。随后,列强纷纷跟进,沿海城市很快成为西方入侵中国的门户。

这一时期,并不沿海的淮安也来了几位金发碧眼的洋人――传教士。那时人们并不懂得,传教士的到来意味着什么――也许,已经有人从新奇中感受到了某种战栗和不安,感受到淮安乃至中国运势必然的衰退……

很快,洋人控制了中国的近海;很快,天朝的漕粮运销由河运改为海运;很快,京杭运河里漕船渐稀,漕粮运量也迅即滑落到十几万石;很快,淮安开始感到,昔日的地位和荣耀岌岌可危――此时,离鸦片战争结束尚不到30年!

海运的兴起彻底剿灭了淮安在内河运输上的交通优势。1925年,陇海铁路开通;10年后,新浦至连云港港口的火车也正式通车。舟楫往来、风帆旋影的景象难再,淮安那段辉煌的历史也令人心痛地尘封起来……

淮安衰落的背后是现代性的无坚不摧之力和天朝的沉疴难治、行将倾覆。用天朝的视野来看,淮安是开放的、独特的。但是随着西方的入侵,天朝的想像顿时倾覆,全球化的视野渐次清晰。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交通现代化,意味着构筑以飞机、轮船、汽车、火车为中心的现代生活图景。其中,或许没有一个城市像淮安这样感受过命运的剧烈跌宕,经历过如此长久的沉潜。

岁月圈出了一道又一道沧桑的年轮,淮安也走进了新的历史时期。和全国所有的城市一样,淮安也确立了以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为特征的一揽子发展策略。在这些策略中,水利建设、水运发展、水景观打造等内容仍然占据了不小的篇幅,但与清江浦时期的淮安相比,水的地位还是不可避免地滑落了。地位的变迁,源于传统与现代的鲜明对比,源于国家政制的剧烈变动。

吊诡的是,这座城市一边在告别历史,一边却仍然以清江浦时期的繁华为摹本,编织着振兴之梦――这样的告别多少显得暧昧。就在切近,淮安与济宁之间关于“运河之都”地位的争论,还引发了两地网友和媒体的一番口舌之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淮安对运河时代的眷念、对曾经的荣耀的珍守跃然纸上。这是城市历史记忆中最为辉煌的一页,按现在的逻辑可以转换为推动发展的“城市名片”,岂能与他人分享!

虽然铅华洗尽,素颜毕露,但那段历史毕竟为后来的淮安提供了一个明晰的城市梦想,可以激励人们更好地生活,激励城市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