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代学校教育最需教会学生什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代学校应给予学生什么?教会学生什么?肯定有人回答:“当然是知识。”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仍以讲授学科知识作为最根本的目标;对于很多学校来说,仍以考高分、升学率为奋斗目标。虽然意识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个性远比这样的知识更有价值,但是在行动上仍然摆脱不了以直接授受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家长、学生都会自觉的向知识、分数看齐。以今天获取这样的知识作为明天“成材”的标志。不可否认,知识是学校教育给予学生们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缺少。但是如果把这样的知识视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眼中唯一能看得见的价值,不但使知识贬值,而且也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我们了解到不少学生因学习压力过重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更有甚者为了逃避学习、脱离学校,连生命都可以不要。学校教育,到底该教会学生什么?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每天上午课前3分钟,三字经的诵读声总是响彻了整个校园。这部微型百科全书重在培养人的礼仪孝悌,教导人生的德行,端正人的思想,用着浅显的文字告诉我们应该教会孩子什么。我想除了给予知识外,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注重良好品德的形成,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需要教师、学校切实落实的方针。这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发展的主要阶段,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小学生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幼稚,缺乏识别是非对错的能力,故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经常出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象。大孩子因欺负小孩子而沾沾自喜,以顶撞老师为“荣”,考试作弊屡见不鲜,肆意破坏学校公物,拉班结派扰乱学校秩序等,这些行为容易出现在农村学生和城里学生交织在一起的学校,不仅严重的败坏了班风、校风,而且直接影响学风。笔者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1)父母的教育观念。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偏颇,只重成绩,不重品行;只管吃好、穿好,不管思想教育。或又对成绩有太高要求,导致一些学生厌学,甚至品行不端。
(2)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把成绩看成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否定学困生的一切。在课堂上,言行举止不佳,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副作用。
(3)学校的教育观念。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学校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成绩的提高,升学率的攀升上,往往忽视了学校德育的建设和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导致教育思路和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教育手法过于老套、死板;说教成分过重,互动性差,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和反感等等。
(4)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老人过于溺爱,同时也缺乏教育孩子的能力,什么都是听之任之,结果导致蛮不讲理,心理素质和挫折承受力差。
(5)不健全的家庭。一些家庭的离异给子女的成长带来了障碍,心灵和情感都受到了伤害。有些重组家庭的夫妇对非亲生子女关心、呵护不够,都容易使原来就不健全的心灵变得更加扭曲。
(6)社会的影响。社会上一些人以网吧、游戏机等形式引诱学生,以谋取利益。导致被网瘾毒害的学生思想堕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面对现实存在的一些原因导致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较差,虽然有时候教育者做了大量的教育工作,但教育效果一直不尽人意,教育目标与现实效果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矛盾。因此我们应该:
(1)加强师德建设。教师应教书育人,身正为范,做好学生的榜样。时刻关注学生,及时褒扬成绩,指出不足,帮助学生找出“闪光点”,主动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教师的知心朋友,达到“教”与“学”互长的目的。另外还要完善德育队伍,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2)落实学校德育课程的实行。学校德育课程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从小学1-2年级起,开设《品德与生活》,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重在品德启蒙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引领小学生逐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但在实施过程中,这些课程时间往往被语数老师占用,一学期学生真正没上几节课,如同虚设。部分从事德育的教师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素养,使得德育更加难开展。因此,要提高教师德育方面的素养,并切实落实品德课。
(3)德育内容不断更新,注重实效。不应该仅仅拘泥于书本上、口号上宣传德育,应尽可能带领学生去体验生活、参与活动,体会做好事当好人的快乐,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多数县城小学都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都是找其他学科老师“兼职”。这样肯定不能及时了解问题学生的需要,给德育工作带来影响。
(4)学校与家庭建设沟通的桥梁。家是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正确教育观念引导的同时,加大家庭与学校的联系,提高和强化家长对德育的认识。
正如赫尔巴特所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借助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能明辨善恶,养成去恶从善的品德。”应把育人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然而品德的形成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立竿见影,却影响深远。这需要学校、教师付出长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