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朝花夕拾:一对老知青的437封老情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朝花夕拾:一对老知青的437封老情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爱情变得浮躁、情感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有两位老知青在40多年前写的437封情书,如今正在网络上蹿红,众多博客圈加以推荐,甚至将老情书推荐到博客首页。

在爱情变得浮躁、情感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有两位老知青在40多年前写的437封老情书,如今正在网络上蹿红,众多博客圈加以推荐,甚至将老情书推荐到博客首页。在每一篇老情书上传后,都有不少网友跟帖,纷纷抒发感动之情。

10年如梦写尽痴情

这对知青情侣名叫崔积宝、李桂茹。今年66岁的崔积宝曾是哈尔滨学院文学院的教授,62岁李桂茹曾从事文秘工作,目前都退休在家。而这437封信是他们在1968年到1977年这十年间写的两地书。

在1966年“”开始时,崔积宝和李桂茹都是哈尔滨市第八中学的学生,崔积宝读高三,李桂茹读初二。有一天,因出校报,李桂茹拿着蜡纸到学生会向崔积宝借油印机,通过几句交谈,两人发现彼此的“立场”和“观点”非常一致,当时年已20岁的崔积宝立即对眼前这位小自己4岁的女生有了好感。此后,崔积宝以送材料、发通知、开会等各种理由与李桂茹接触,还找机会到李桂茹的家里帮着干活。虽然交往多了,但当时两个人还保持着同学关系。

1968年,学生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后,崔积宝到了和平农场,李桂茹到了云山农场。后来这两个农场都归属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虽然他们呆的地方同属密山虎林地区,但由于交通不便,两人很难相见。于是两个人靠通信保持联系,交流思想,发展感情。

这些信最初是崔积宝在1968年11月9日先写的,当时他怕影响不好,没有直接将信邮到李桂茹所在的兵团,而是先邮回哈尔滨李桂茹的父母家,李桂茹的父母则将信装在家信里再邮给李桂茹。

1969年,崔积宝回哈尔滨探亲,便以李桂茹父母的名义给李桂茹所在的兵团发了封假电报,于是李桂茹也有了探亲的机会。可回哈尔滨后,她发现这是崔积宝的主意,便很生气,立即返回兵团,并给崔积宝写了封“绝交信”。这下子崔积宝慌了,为了求得原谅,他不断地写信解释,足足坚持了一年,李桂茹终于被打动。1971年的春节,二人一同回哈尔滨过年,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

此后,两个人通信更加频繁,借着鸿雁传书,他们互相倾诉,互相安慰,互相鼓励,互相鞭策。除了绕弯子从家里转交信之外,为了保证每封信都能安全到达,崔积宝颇费心思。他每次都要从新建的边远连队走上十几里山路,把信直接投到当地邮局的绿邮筒才放心,因大雨瓢泼被浇成落汤鸡的事多次发生。最惊险的一次他在风雪交加中迷了路,差一点儿被冻死在荒原里。

1974年,崔积宝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鸡西市上学。1977年,李桂茹也幸运地被招工回到哈尔滨。于是崔积宝也请假回到哈尔滨,这对热恋多年的情侣终于结了婚。此时他们已相互通信419封,而且两人都不约而同地保存着对方的来信。婚后,他们写信更是相互倾诉彼此因两地分居而日益深厚的感情。直到1978年崔积宝调回哈尔滨时,他们已累计通信437封。

随着时代的变迁,崔积宝夫妇的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过得很安逸。这期间,他们搬了四次家,扔了许多旧东西,可唯独对这一摞子已经变黄的旧情书不离不弃,夫妻两人还按时间顺序将旧情书一封封地编上序号。每次翻看这些老情书,夫妇两人都非常感动,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热恋中。这些老情书也为这对挚爱伴侣一生的婚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都非常珍惜当年的这段感情,恪守着那些老情书上的誓言和承诺,幸福地走过了每一天。

朝花夕拾温暖一生

1995年,老两口买了台电脑,他们想找一些有情节的文章来练打字,便想起了那一摞旧情书。当敲到第403封信时,李桂茹看到崔积宝在信中这样说:从相识到结合整整10年,如果写一本小说取名《十年》,我相信会感动读者的。于是夫妻俩立即有了出书的念头。不过此事因种种原因一直搁浅着。后来,崔积宝遇到一位年轻朋友,他告诉崔积宝,完全可以将这些老情书传到网上,肯定能引起网友们的关注。受此启发,崔积宝于2006年12月中旬在新浪网开通了个人博客。没想到,这些情书真的在网络上火了。

为了便于网友阅读,崔积宝夫妇还将博客里的这些情书分为八章,每章的标题大体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历程和每个阶段的状况。第一章《初经风雨》是1968年11月至1969年11月间的通信。反映的是初到兵团的生活和感受。第二章《人有彷徨》是1969年11月至1971年6月这一年半内的通信。这里既有现实社会生活的触动、影响引起思想上的改变,也有这两个人的一年断隔和一年后的复合。第三章《爱在生长》是1971年6月至1972年1月这半年间的通信。记录了两个人感情的加深和恋人关系的确定。第四章《谋事在人》是1972年1月至1973年6月这一年半间的通信。这期间我国高校一度恢复招生,两个原省重点中学的学生到大学读书的夙愿被强烈地激发了出来。第五章《经历苦痛》是1973年7月至1974年8月这一年多的通信。劳动和环境的恶化,生活的艰苦和劳累,6年多来仅见过几次面又匆匆分离等等遭际所积累的苦痛尽在其中。第六章《命途多舛》是1974年8月至1975年11月这一年零三个月间的通信。当时崔积宝被推荐上学,到鸡西做了教师。李桂茹也本被推荐升学,却因两人的一次电话被人偷听而遭变故。第七章《金石为开》是1975年11月至1976年12月间的通信。这一年李桂茹深陷苦痛之中。在通信中,她满纸泪痕地写下了这样的决定:“积宝,我不能再耽误你了,我们的关系到此结束。”崔积宝急拍电报:“你信大错,我极痛心,请等信。”第八章《红了樱桃》是1976年12月至1977年12月这一年中的通信。这是他们准备结婚和婚后生活的记录。

此外,在这八章中,每章又分为若干小节。每节的标题是从那些信中摘出的语句。

感人至深网络蹿红

看着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书信,人们深深地被那么多的故事,那么多的场面,那么多的细节,那么多心灵深处的话语所震撼。10年,真实地印证了那个时代两个小人物鲜活的梦想与追求、奋斗与挣扎,真切地记录了他们心灵深处的爱与乐、苦与愁。在那个漫长的10年里,在那个被爱情遗忘的10年,生活的困苦,前途的迷茫,他们坚守住了这份爱。正是这份爱,让他们相互扶持,共同熬过了生命中那段漫长而严酷的冬天。因为有爱,所以才有希望,才有与命运抗争的勇气。这个10年,让他们经受了太多的磨难;这个10年,也验证了他们爱情的忠贞。相互守望了10年,他们的手终于牵到了一起。这一牵,就是30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人生如此,夫复何求?40年后的今天,这两个人相亲相爱、相濡以沫,度过了大半个人生。当他们的脚步已迈入知天命之年时,回首往事,重读信件,仍然是泪流满面,难以释怀。

一位名为“70年代生人”的网友说:“我生于1970年,‘’结束时我6岁。作为一个‘经历’过‘’的人,我对‘’的体会是在‘’结束之后。父亲挨整,二姐夭折……童年时期的变故只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模糊的印记。而今我已是不惑之年,这些印记却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沉重。每一个家庭都以不同的方式经历过‘’。‘’是全民族的一出闹剧和悲剧。从崔积宝夫妇的信中,我读到一对普通男女在那样一个非常年代,靠着爱情,保持着生活的勇气、激情和希望。在那样一个年代,保持这样一种感情,弥足珍贵。在他们这些通信中,所传递的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坚贞,同样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同样会促使我们去反思那个年代。”

看过部分信件的崔积宝的学生李加莲说:“真没想到您们的过去是那样的传奇,我感觉都能拍一部电视剧了,太感人,我想一般人看了都会掉泪的。信的内容新颖、丰富、不落俗套,很吸引人。我读部分信后,感触最深的就是能从中汲取力量,它有励志书的作用。特别是您们不断学习的精神、思想境界的高远。”李松夏说:“说实话,看了你们的通信,我很感动,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庄子・大宗师》中的相濡以沫这个词。在物质生活相对艰难的年代,你们的精神是富足的。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很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崔积宝和李桂茹的孩子崔常丰看了部分书信,也觉得特别感动,他说这些信也激励他要像父母那样,好好捍卫爱的纯洁和尊严。

对于在博客上发表老情书的做法,崔积宝夫妇解释说,他们这样做只是想让读者朋友们知道:在那样一个年代,有那样一对普通的青年男女,曾经以那样的方式,那样深深地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