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开放题设计走向开放性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开放题设计走向开放性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教学中引入“开放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部分教师仅仅将开放题作为一种题型(或数学知识)来教,就题论题,开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在学生头脑里真正建立起来。本文强调教师要确立开放性教学观念,从不同层面学会开放性的引导、激励、评价等,从开放题设计走向开放性教学

一、问题困惑

在近几年全市性的招生命题中,我有意设计了一些开放题,但学生解答的结果并不理想,能够完整做出答案的学生仅占总数的5%左右,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开放意识,不知道要分类去分析、思考问题。从中可见,广大数学教师对于开放题的教学还是浅层次的,缺乏真正有效的开放性教学。

二、分析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开放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思路是十分有益的。但是,是否有了开放题,就一定能激起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呢?未必。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仅仅将开放题作为一种题型(或数学知识)来教,就题论题,开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在学生头脑里真正建立起来。

那么,怎样才能唤起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开放意识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下更大的空间,而不是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局限于一个事先划定的狭小范围。教师除了有机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好开放题外,关键是教师要确立“开放性教学”观念。就是要善于依托“开放性教学”,确定开放的教学观念,学会开放性地引导、激励、评价等,促进教师“开放性”教学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增强教学的开放性,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

三、实践研究

1.给力新知导入阶段

依据学生所具有的“数学现实”,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尊重并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全体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尝试、探索和解决问题,在开放的情境中展现学生开放的思维过程,体现教学的“开放性”。

案例1 暴露思维过程,培养探索精神

数学教学应力求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学会科学地思维。“通分”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在比较完两组同分母分数及同分子分数的大小之后,教师出示:( ),谁大谁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组分数分子、分母都不同,以前的方法不管用,怎么办呢?此时,学生议论纷纷,“快嘴”的学生已经开始叫喊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了。这样,在矛盾冲突处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启发学生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尝试解决问题。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展现不同的思维方法。

生1:我利用画圆的方法,先画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再画同样大小的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7份。然后把两个阴影部分进行比较,得出:

学生2:我还有一种办法,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0.75,=0.875,因为0.75

生3:刚才我们发现,把“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表示。比1少,而比1少,因为>,所以

生4:我想把它们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这样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因为

生5:还可以变成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因为

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解法加以比较。学生认为这些算法都是正确的。那么,哪些算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呢?

通过讨论和争辩,大家认为,生4和生5的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

此时,开始让学生看书:什么叫“通分”呢?

……

反思:上述教学,以分数大小比较为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一方面,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各自的思维方法,并从中选出最一般的方法,为顺利引入“通分”创造了条件。数学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维的余地。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2.给力新知展开阶段

创设开放的情境,要讲究开放的艺术,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索新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思维形式解决问题,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建构过程,增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案例2 大胆猜想,仔细验证

片段一 导入新课,大胆猜想

师:在数的王国里有许多神奇的现象,如不起眼的“0”,它表示什么意思?(一个也没有)可千万别小看这个“0”,它的作用可大了。看,在整数2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添上2个0呢?如果反过来看呢?在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那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猜猜看,小数的大小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生1:我猜想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会变小;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会变大。

生2: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我觉得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究竟谁的猜想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中的这个问题。

反思: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顺应学生的思路去引导学生建立猜想: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猜猜看,小数的大小会不会发生变化呢?让学生大胆猜想规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猜想,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为下面多角度验证猜想提供了重要条件。

片段二 仔细验证,探究规律

(1)初步引导验证

师:老师这儿有一根彩带,它的长度是1分米。(课件出示彩带和直尺)除了用数据1分米表示这根彩带的长度外,你还能用其他的数据表示这根彩带的长度吗?

生1:10厘米,100毫米。

生2:米。

生3:0.1米。

生4:米、米。

生5:0.10米、0.100米。

师:这些数据都表示同一根彩带的长度,所以它们都是相等的。

生边说师边板书: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米=米=米

0.1米=0.10米=0.100米

师:仔细观察下面的这组小数,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从右往左看呢?

生: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多角度开放验证

师:看来刚才我们的第二种猜想是有一定道理的,那是不是个巧合呢?仅用这一个例子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够不够?是不是每一个小数都存在这种规律呢?还需要我们再举些例子来证明。我们就以0.3和0.30为例,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作业纸上画一画、分一分,想办法证明0.3=0.30。四人一小组讨论。

生1:我把它们想成0.3元和0.30元,它们都表示3角钱,所以它们是相等的。

生2:我把它们想成0.3米和0.30米,它们都表示3分米,所以它们是相等的。

生3:我用的是画图的方法。用一个正方形表示整数1,平均分成10份,0.6有这样的6份。再用一个同样大的正方形表示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0.60有这样的60份,比较以后,它们的大小是一样的。(师用课件配合演示)

生4:0.6表示6个0.1,0.60有60个0.01,也就是6个0.1,所以它们是相等的。

生5:我还能把它们想成0.3吨和0.30吨,它们都表示300千克,所以它们是相等的。

师:我们从很多角度都证明了0.3=0.30,看来我们的第二种猜想是正确的。再请同学们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从右往左看呢?

生1:从左往右看,在小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

生2:从右往左看,在小数的末尾去掉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上面两个例子中小数的大小都不变。那小数在怎样的情况下大小就不变了呢?你能把你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吗?

生: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一起读一读这个小数的性质。

师: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那它是否说明这个小数就没有任何变化呢?什么变了?

生1:小数的位数变了。原来是一位小数,现在变成两位小数了。

生2:计数单位也变了,原来的计数单位是0.1,现在变成0.01了。

师:观察得真仔细,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没变,但小数的位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发生了改变。

反思:一方面,在教师的引导下去验证猜想,初步得出第二种猜想是正确的;另一方面,进一步开放学生思路,放手让学生自主验证猜想,多角度地仔细验证猜想,使学生在建立猜想、验证猜想、归纳猜想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发现并理解了小数的性质,拓展了学生对该性质的认识程度,即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小数的位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发生了改变。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训练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给力巩固练习阶段

灵活运用“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策略,使学生经历由“多思”到“多解”层面发展,由“多解”到“巧解”层面拓展,体现训练过程的“开放性”。

(1)一题多问

同一道习题,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提出问题,就能“练一题,带一片”,从而有效沟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比如,教学苏教版数学第11册“分数问题总复习”时,可出示:六(3)班男生有28人,女生有21人,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我们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不难提出:(1)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2)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3)男生与女生的比是几比几?(4)女生与男生的比是几比几?(5)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6)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7)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8)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9)男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几比几?(10)女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几比几?等等。这样,设计一题,问出一片,既复习了分数、比等知识,让学生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样一题多问,沟通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达到了“练一题,带一片”的效果,充分体现了训练过程的开放性。

(2)一题多变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还要善于加强题组设计,一题多变,形同质异,在比较、辨别异同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比如,学生对于“分率”与“数量”往往容易混淆不清,可设计如下题组练习:①某食堂运来吨煤,已经用去吨,还剩多少吨?②某食堂运来吨煤,用去一部分后还剩,还剩多少吨?

这样一题多变,可以有效提高练习的针对性,既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3)一题多解

案例3 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优

在一次数学思维训练课上,我出示了以下这道综合练习题:

甲车速度是乙车的,现在甲、乙两车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离中点6千米处相遇。A、B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读完题后,同学们都议论纷纷,但大家一时还不知道如何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