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整体思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整体思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哲学的整体思维出发,分析论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中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性,提出要推动社区公共卫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管理人员要树立科学的整体思维观,充分认识人和社区是相互关联的各组成部分结成的有机集成体,与社区和公共卫生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形成整体团队意识,重视人才的整体发展,才能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整体思维;社区;公共卫生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4—0125—04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整体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体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渗透于教育、医学、艺术、道德、法律等各个领域,对于人类把握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关系、预测事物未来发展走势及作出正确决策具有以简驭繁的成效,已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思维模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家庭小型化及医疗费用上涨,“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目前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福利政策公益性事业,也是我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仍然是社区工作的薄弱环节,发展滞后,不能有效地为公众的健康发挥作用,不能适应当前医疗卫生改革的形势和任务的需求。本文主要从哲学的整体思维角度出发,探讨分析社区公共卫生管理的整体思维观,为推动社区公共卫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整体思维的内涵和意义

整体思维是运用整体概念识物想事、整理思想的思维方式,即整体被视为一种直接的现实,在考虑问题时不着眼于问题的局部,而是将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着眼于考虑问题的整体结构,从对整体结构的分析、改造中找出解决问题的途经。整体思维倡导用这种整体观点考察系统或事物,要求我们建立相应的整体方法论,从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去考察和探究对象,从事物的普遍联系来认识和理解对象,以获得对事物的整体把握,避免在现实中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整体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体,推动了中国哲学、天文学、医学、军事学、数学、物理学和其他一些人文科学等的诞生和高度发展。根据文献不完整的统计,发现我国一些从事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科学家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思维结合现代先进科技,已在重大科技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方面获得大约40多项的重要成果,包括国家急需的工业自动化核心技术、多项自主创新的无污染的新能源、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技术以及多项基础科学和宇宙论的新理论等。

随着医学和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医学模式也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更加强调了机体、自然、社会、心理的统一。这种以整体思维为中心的健康医学模式推动了现代医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对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研究分析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不仅是医学和管理科学层次问题,还要从科学的思维方式上寻找突破点。从哲学整体思维角度思考社区公共卫生管理要素,可以帮助管理者从大局整体出发发现和解决管理问题,合理选择管理行为,推动社区公共卫生事业的和谐发展。

二、从整体思维视角充分认识人的整体性

社区公共卫生管理的对象是人即社区居民,其中残疾者、老年人、传染病患者等特殊的弱势人群是管理的重点。从整体思维视角分析,人的生命有机体是一个复杂和高度统一的整体,具有多种属性,如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心理属性等,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复杂的、开放的、稳态系统,即天地人三才一体,和谐统一。世界卫生组织也修订了新的健康定义,包括躯体健康、精神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医学者也从人的整体、宏观角度出发,把天、地、人、时的统一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系的有机整体观念”和“以人体为中心、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天人合一观和阴阳五行学说”,对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首先要充分认识精神心理因素对社区居民健康的影响。个体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个体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体验;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理背景下对于同一个事物的态度也会不同,这些态度和体验可能影响个体的心身状态,进而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对于残疾者、老年人、传染病患者等社区弱势群体来说,疾病、残疾、老化等带来的长期躯体痛苦和社会功能的减退,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负性情绪体验又是健康的不利因素。仇雨临等提出我国老年残疾人口规模庞大,常由于活动能力和人际交往的限制,致使心理上产生衰老感、自卑感、孤独感,生活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甚至造成自杀的严重后果。因此心理因素与健康和疾病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者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社区弱势人群精神心理健康的管理。

其次是要充分认识文化、道德、社会支持等社会因素对社区居民的影响。文化是人类在某一地域改造自然、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独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些文化对个体的健康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促进健康。例如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减少心血管病和癌症的风险,生吃肉食的风俗可导致寄生虫病;生熟不分的烹饪习惯可导致胃肠感染性疾病等,在社区公共卫生管理中都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道德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包括个人的善恶观、荣辱观、审美观、价值观等。个体的舒惠行为要接受群体的评价,并受到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约束,这些评价和约束影响着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例如通过公共卫生道德行为宣传约束人们吸烟、吸毒、随地吐痰、性乱等不良行为,以减少结核、艾滋病、肺癌的发病。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社会支持通过主效应机制、缓冲机制和动态效应机制对心理健康产生作用,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心理健康。许林等研究显示我国残疾人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与健全人的差距巨大,严重影响残疾人的生存和健康发展,建议对残疾患者康复应坚持家庭、社区和机构的相互衔接和互动,形成以居家照护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康复为补充的社会支持康复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