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思范:德国工业界对中国的产业转型很感兴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8月16日,高思范(St&an Gallon)空降广州,正式成为新一任的德国驻广州总领事。而这也是高思范第一次踏足中国。
恰巧的是,就在上个月的15日晚,德国总理默克尔率阵容极为庞大的代表团抵达北京,开始了上台之后的第四次访华之行。
在默克尔总理访华期间,除了中德双方共同签署十项价值超过四十亿美元的经贸合作协议外,德方更是首次高调提出“将积极支持欧盟尽快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将与欧盟就此继续对话”。而在此前,除法国之外,欧盟其他国家对敦促欧盟尽快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一事态度模糊。
对于默克尔总理的此次访华,高思范的评价是“非常成功”,并且认为,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德两国的经贸往来会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实际上,自1972年正式建交之后,经贸关系一直是中德关系的突出亮点。两国的贸易额迅速从建交初期的2.7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057.3亿美元,占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的1/3。今年1-5月达533.5亿美元,同比增长43.9%。中国已是德国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也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中德两国的经济均有明显增长。在高思范上任的前不久,德国政府公布了最新的经济数据。今年二季度,德国经济增长为2.2%,折合成年率增长则接近9%。这是东西德自1990年统一以来最大的经济涨幅。据德国联邦经济部预测,德国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长将在3%左右。同一时间,在中国也传出好消息,今年二季度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新形势下,中德寻求双边合作的意愿亦会更加明显。尤其是在中国进行经济转型和升级的现阶段,除了传统的贸易往来外,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也将成为双方积极培育的新的合作增长点。当然,文化和民间交流也是中德接下来会重点推动的领域。
当中德关系进入另一个“蜜月期”之后,人们对于新上任的在华德国官员有了更高的期望。从高思范的个人履历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他上任的部分原因及其上任后将会为粤德、乃至中德关系带来哪些新变化。1951年出生的高思范毕业于德国波恩大学的法学和经济学专业,并在1978年进入德国外交部,先后任职于开罗、休斯敦、曼谷、东京和布拉格等多个德国驻外大使馆和领事馆,并曾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分别出任波恩外交部政治司和柏林外交部对外文化和教育政策司。32年来,他的工作范畴涵盖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高思范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除了工业发达外,德国在制造业和创意文化产业的实力也不容忽视。因此,正处于产业转型阶段的中国对于德国企业极具吸引力。
另一方面,包括西门子在内的德国企业高管在公开场合向总理表达了对中国的投资环境的不满,其焦点集中在制度的透明度和知识产权保护上。如何在推动共同发展的同时捍卫中国南方地区的德国企业的权利,是高思范要面临的另一大课题。
截至采访当天,高思范来到广州仅有一个多星期。然而,对于接下来的三年,这个德国人显然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德国人是出了名的严谨,这一点在第一次来中国的高思范身上有了更为充分的体现。在采访中,他时常会在回答问题后补充一句,“对于中国和广东,我需要时间去了解,去揣摩,毕竟我上个星期才来到这儿。”
批评本身不是一件坏事
大经贸:德国的企业和公司在中国的投资表现出色,他们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高思范:我想这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德国有着深厚的工业基础,其工业发展有170年的历史。另一方面,德国的自然资源并不丰富,可以说是匮乏,所以我们很注重技术改造和创新。但德国产品在世界的受欢迎程度如何还有待考证。德国跟其他欧盟国家有点不同的是,它不仅服务业发达,制造业也很发达。中国消费者的要求很高,我们会尽量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质量的产品。对于世界来说,经济总量排行第二和第四的国家应该成为很好的伙伴。我相信在下一个十年里,中德两国会有更好的合作。
大经贸: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一些德国企业对中国的经济环境提出了批评。他们主要的批评内容是什么?
高思范:德国企业的愿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他们希望在参与政府采购以及市场进入等方面能和中国企业享有同等的机会:希望中国的法律制度能够更加透明;希望中国政府能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能让企业更方便地获取有关重大项目的信息:他们还希望中国政府在执行相关的劳工以及社会保障法规方面对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国企业提出同等的要求。
大经贸:也就是说,从德国企业方面的确传出了批评的声音,但同时,有报道称某些德国奢司正在扩大在华的投资,例如西门子。你怎样看待这种矛盾的做法?
高思范:其实这两者并不存在矛盾的关系。批评本身不是一件坏事。建设性的批评能促使事物的改善。中国能够通过不断地改善经商和投资环境使自己成为更加具有吸引力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基地。很多德国企业不仅仅对一些领域的改善抱着期望的态度,他们同时也对此抱有足够的信心。你想想看:我们在过去已经很好地解决了很多问题。我们愿意继续按照这种方式走下去。这也是我的一项主要工作目标。继续扩大双边经济合作对我们两个国家都是有益的。
大经贸:根据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德国经济正不断地加速复苏。中国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一些德国经济界人士对此有一些忧虑,因为他们认为德国经济过于依赖中国。你的观点如何?
高思范:德国经济目前的确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而中国一直是德国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之一。德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出口经济,因而外贸依存度很高。全球经济的振兴以及重要贸易伙伴国家(其中当然也包括中国)的市场复苏对德国经济增长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不认为有德国经济过于依赖中国这样的危险。2009年只有4.5%的德国出口商品进入中国,而欧盟国家则占有德国外贸总额中63%的份额。中国也一样拥有出口型经济,德国是中国在欧盟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可以说我们两国都获益于全球贸易的繁荣。这充分证明了我们两国国民经济的实力,这也是我们乐于见到的局面。
“中国制造”需要时间磨炼
大经贸:默克尔总理上个月访华。对我们两个国家来说,这次访问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高思范: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访问。访华期间联邦总理默克尔在北京和总理共同签署了“德中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公报”。联合公报的二十八条条款描述了德中双边关系的未来发展的新蓝图:即不断加强的战略伙伴美系。这个联合公报对我们双方都意义重大。它是我们继续合作的基础,是前进道路的指南针。
大经贸:对于中德两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和贸易合作的前景,你的看法如何?
高思范:即使是在金融危机期间,我们两国仍保持了稳定的双边贸易额。我相信在危机之后这种经济和贸易交往会进一步扩大,对此我非常乐观。德国和中国始终是彼
此的战略伙伴。
大经贸:中德两国未来经贸发展的空间在哪里?中德两国应该重点发展哪些领域?
高思范:我认为在能源和环境方面很大的发展空间,例如:煤炭利用、循环经济、节能、提高能效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等都是很好的合作领域。此外,我们也应该继续扩大在高新技术行业、金融服务业以及像机械制造等这样的传统重点领域的合作。正是在这些行业里我们两国的国民经济可以得到很好的互补。
大经贸:“德国制造”在中国消费者当中颇受青睐,因为“德国制造”是高质量、好质量的代名词。“中国制造”现在也在进步当中,但还是落后于德国。从这方面来说,德国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高思范:这个是需要时间磨炼的。比方说在汽车工业上,德国的制造商都担心日本会超过德国,因为日本在这方面的先进管理制造对世界来说并不陌生。所以我们也认真考察了日本的汽车工业,向他们学习,看看是否和德国制造的工业文化相符合,是否能够跟我们的结合到一起。
虽然我还没有看到具体的例子,但我听说中国政府在沿海城市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德国工业界对此非常有兴趣。在德国的发展历史上,我们非常重视研发和创新,并且具有强大的实力,我们非常希望这种强大的实力能和这种转型结合起来。
同时,我也会对在中国南方的德国企业传达这种观点,希望我们可以增强合作,互惠互利。而这是德中双方共同的一个意愿,并不是德国单方面的一个想法。因为这关系到当地企业的转型需求以及德国在这方面强大实力的另一种发挥。
我将走访很多德国企业、高校,开展一些讲座和研讨会,进一步开发合作潜力。另一方面,德国消费品其实也很好,但好像不是有太多人知道,所以我们将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因为德国不仅有汽车这些机械制造和化工产品,还有酒、食品等,我们的产品是很丰富的。
大经贸:包括创意产品?
高思范:对,我们不仅有冷冰冰的机器,还有创意方面的东西。挖掘创意产业的合作潜力,也是我接下来三年的工作重点。
能公开谈论敏感话题,这是一种进步
大经贸:你刚才谈到,中德之间的合作将进一步加深,但不可否认,我们在某些问题的看法上还是存在着差异和分歧,比如人权、问题等。你是怎样看待中德之间这些不和谐的因素?
高思范: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德国,人们都非常重视和谐。在具体的工作中不可避免会有一些难题需要解决,但我们也很愿意去解决这些问题,以便能更好地互相合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能够坦诚地就各自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其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并不代表不和谐,而更多的是体现了大家共同的愿望,即沿着对双方都有利的方向前进。
大经贸:对于这些意见上的差距,我们应该如何来缩短,以更好地合作,真正达到互惠互利?
高思范:那就让我们来谈谈这个问题,从各种层面上。一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对方的立场和想法,要倾听。对于德国和中国这两个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和文化都存在差异的国家来说,在某些问题上有分歧,这是很正常的。但我们要承认它的存在,通过对话来消除,至少缩短意见上的差距。2007年启动的“德中同行”就是这方面一个很好的工具。虽然它在今年上海世博会上已经落幕,但就像一辆高性能的跑车一样,它的这种精神还会持续下去,甚至有更快的发展。
两国能就这些敏感问题进行公开讨论,说明我们能正视这些问题,这已经是一个进步。因此,即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矛盾和冲突仍然存在,但我们还是能进行合作。因为,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是我们同一个目的。
德粤合作: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大经贸:默克尔总理的这次访华对广东省与德国之间的经贸发展有没有起到一些间接的推动作用?
高思范:当然有。广东省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广东创造了全中国1/3的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3的外贸总额,并吸引了1/4的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广东当然会从德中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中获益良多。我很高兴能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地区工作。
大经贸:五年前,当时的德国驻华大使Mr.VolkerStanzel(史丹泽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德国以及德国的企业不是很了解广东。这种状况现在有所改善吗?
高思范:与北京以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相比,广东到目前为止的确还不算是德国企业传统的投资基地。但期间这种状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德国中小型企业以及大公司都意识到了这个华南省份的重要性。我一直把我们高效率的中小企业称为“德国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命脉”。我先透露一下:在广州任职这几年里我肯定会经常强调这一点。几十年以来我们德国的中小型企业经济都发展得非常成功。在这里我还想举另一个实例:德国大众与它的中国合资伙伴一汽公司共同计划在佛山设立整车生产厂,预计2013年能投产,年产30万辆汽车。这个项目具有领军的作用。
大经贸:广东和德国目前的经贸以及投资交流状况如何?
高思范:德国是广东省在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我们的双边贸易额多年来一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即使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德国2009年对广东的出口额仍然增长了13.1%。2009年广东与德国的外贸总额接近190亿美元,甚至远远超过了德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额(131亿美元)。
从1979年到2008年,德国在广东省的直接投资额累计超过10亿美元,占德国在华直接投资额的6.4%。德国是广东的第三大欧盟投资国。在这里我想指出一点,来自德国企业在中国以外的子公司的投资在相关统计中不被算作是德国投资。也就是说德国在广东省的投资实际上比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的还要多。
大经贸:目前广东省内的德资企业经营状况如何?广东有多少德国投资企业?德国公司未来在广东投资的发展趋势如何?
高思范:目前在广东投资的德国企业大约有500家,其中约52%是生产型的企业,另外约48%从事服务性行业或者是代表机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期间,广东的德国企业没有-一家撤资,这是他们对总体经营状况满意的最佳证明。同时这也证明了我们德国企业规划具有长远性,是可靠的伙伴。但俗语说得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我们都关注到,广东目前正积极致力于从廉价工业品生产到高技术附加值企业经营的产业升级换代。通过这一新的经济转型方针,广东对德国企业来说将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贸易以及投资机会。
大经贸:你建议广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吸引更多的德国投资商?
高思范:作为优秀的商人,德国企业家对这一问题一早就有了具体的答案:广东应该更好地宣传自己所拥有的众多投资优势,例如贴近东南亚市场、人民生活富裕,对高品质的消费品需求量大、政府促进支持产业升级等等。德国企业也应该注意到广东省政府对某些行业,如生物技术等的外商投资企业给予特别优惠政策。另外,广东省应该继续目前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所做的努力。但正如我刚刚所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如果能建设性地面对以及处理上述领域的问题,我们就能不断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