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香港城市空间绿化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香港城市空间绿化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香港有效地利用了其高密度的城市空间发展,多元化发展绿色空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香港模式”,为国际大都市和高密度集中型城市同类实践提供了成功的经验。论文文章从网络化、立体化和人性化三个方面来剖析、举例、总结香港对于绿色空间规划的规划特点,并分别进行剖析举例以此探索城市形态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适应的关系。

关键词:香港;高密度;绿色空间;人性化;网络化;立体化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2)05-0000-00

收稿日期:2012-07-18

修回日期:2012-09-28

关键词:香港;高密度;绿色空间;人性化;网络化;立体化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素材,运用科学与艺术手法,所营造出的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1】。

香港是一个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总面积1 068平方公里km2,有近700万居民和近300万流动人口。郊野有12个面积较大的公园,在港岛闹市区有维多利亚公园、香港公园、香港动植物公园、湾仔公园。此外,在港岛和九龙 路边、楼房住宅区等地也常常可以看见一片片绿地。

目前,香港的密度之高在世界上遥遥领先,都市区的人口密度约为6-~8万人/k,地块开发密度如果用容积率来表述的话已要超过6。这些数值都是其他城市的2-~3倍【2】 。香港在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即公共绿色空间上的利用上具有自己的特色:努力将自身地形多变的束缚转为空间设计的优势,由此充分发挥使之成为独特的网络化、立体化系统。同时,它还考虑到人群组成问题,针对不同人群对公共空间的不同需要做出规划,充分体现出香港的绿色空间设计中充满了的人文主义关怀。

香港的城市绿色空间规划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网络化、立体化、人性化。

1. 香港城市绿色空间系统的网络化特征

1.1 城市绿地分级系统完善、布局合理

城市绿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种用地和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绿化地域。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在城市规划中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即使一个城市的绿地指标达到要求,但如果其布局不合理,那么它也很难满足城市生态和的要求以及市民休闲娱乐的要求。反之,如果一个城市的绿地不仅总量适宜,而且布局合理,能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紧密结合,真正形成一个是一个完善的绿地系统,那么这个城市的绿地系统将在城市生态的建设和维护以及、为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以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城市其他系统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香港重视绿地建设,强调绿地可达性和满足住区居民绿地利用的需求潜力,并根据绿地大小、功能、位置和服务范围等指标编制了绿地分级系统并,对具体的绿化方式做出指引。

香港绿化的规划指引【3】摘要:

1)、地盘发展

a 应用园景设计总图,为种植花木工作提供指引,加以协调;

b尽量保存现有草木;

c 沿地盘边缘种植草木,开设种植地带。

―就植树而言,预留一条阔3米m的种植地带,土层最少深1.2米m;―就种植其他植物而言,预留一条最少阔1米m的种植地带。

d 开设园景缓冲区,以舒缓地盘发展造成的环境滋扰;

e 在有待发展的控制地盘内种植草木。

2)、住宅/、工业/、商业发展

a 达至休憩用地的供应标准,致力种植花木;

b 鼓励开设平台和公用空中花园。

3)、容易造成景观影响的用途

a 石矿场

b 公用服务设施

4)、地区及邻舍休憩用地

5)、道路及公路(包括区内通道)

6)、斜坡

7)、渠务和水务设施

1.2 环城“绿带”和“绿链”的引入

香港城市绿色空间重视景观整体性营建,利用绿廊、绿楔、绿道和结点(core site)等,将城市的公园、街头绿地、庭园、苗圃、自然保护地、农地、河流、滨水绿带和郊野等纳入绿色网络(green network), 组建扩散廊道(dispersal corridors)和栖地网络(habitat network)等,构成一个自然、多样、高效、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动态绿色网络体系【4】。香港的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密度集中,将城市中各个绿色空间节点连成整体可以起到密集绿化措施、完善绿地框架的作用。

针对香港市区内拥挤不堪的状况,绿地空间常以垂直绿化、口袋公园和街头绿地为主。近年来,元朗区的天水围飞速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了非常繁荣的社区。与市区内不同的是,天水围原为渔塘,其南为屏山,北面是为辋井村和米埔自然护理区。北部的发展于1998年展开,公共房屋楼宇高度和密度都比南部高,但是嵌入式的环城绿带成为了这一地区的特色。,居住区间以软物质缓冲,并以楔形绿地、绿色廊道等形成组成绿色网络。绿链穿过越居住区等建筑密集区,也是成为居民相互沟通交流的主要场所。通过构建绿色的网络,将不同类型的人群和各色建筑用地连结到一起。通过,同时,网络之间的叠加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往,最终形成一个流动的网络【图片1 天水围居住区小公园(自拍)(图1)。

2. 香港城市绿色空间系统的立体化特征

城市空间不断向立体竖向发展,立体绿化能与各种城市建筑有机地结合,增加加强空间层次变化,为建筑物的艺术造型锦上添花,赋予建筑物季节感,营造不同景观,丰富环境的艺术面貌【2】。中环地区的步行体系呈层叠状,成为是由一张包括步行街、人行道、天桥、地下通道、袖珍花园、花园平台、建筑的共享大厅、屋顶花园等等在内的连接和叠加在一起的三维立体图立体景观图片2 九龙公园(自拍)(图2)。

2.1 居住组团间的绿色空间处理

香港本身山地较多,地形复杂,然而总览香港各个居住组团,不难发现设计师们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多变的地形特征,尽量在尽量不破坏原有植被和水体的前提情况下设计出了变化丰富的市区中心变化丰富的口袋公园和居住组团之间的各式绿地。

2.1.11) 竖向设计

在竖向设计中能够充分利用地形的高差,不仅能减少了土方量,还形成了良好的景观朝向。例如公园中传统的地形设计――梯级花园,它通过它将人工湖组建在一连串的梯台上。九龙公园更是仿造效仿意大利台地园运用三级阶梯的形式来给公园分区,台阶周围的水流平静缓和,每个阶梯两旁的水刚好漫过水池向下流淌,营造出宁静的氛围。站在最高一级的台地上可以俯瞰至公园入口处,并且同时运用了中国园林的框景和借景手法,使其相得益彰。

2)2.1.2 立体花坛和护坡绿化

立体花坛是指:将一年生或多年生小灌木或草本植物种植在二维或三维的立体构架上,形成植物艺术造型。在有一定形体的地段上,集中在质地艾草亩花卉以美化环境并发挥其他多种功能的植床。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无论是小型街头绿地的口袋公园还是大型城市公园,立体花坛和护坡绿化的造型都会和周围的建筑风格相协调,同时立体花坛醒目、突出,很好地配合了满足景观的整体效果。护坡的挡土墙的设计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在维持满足岸坡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和实现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生态功能的生态设计,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减至最小。香港对于护坡和挡土墙的绿化设计原则是主要在尊重原有地形及植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并且针对人居环境需要做出进行了适当的改善。巧妙地利用利用地形起伏和挡土墙的高差变化还能形成自然的隔断并起到和围合空间的作用。类似的方式做法在绿地空间相对不足的居住组团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丰富了层次感图片3 护坡绿化(自拍)(图3)。

2.2 高密度区域空间的处理

步行体系实现提高空间利用效率的前提是必须具备高度连通性,从而解决不同标高建筑层以及地面层的相互联系。据此,香港中环地区采用了空间层叠化和通用性设计得以实现连通性。,它将天桥、建筑内二层走廊、大厅、屋顶花园和退台式屋顶广场层叠到一起,几乎所有类型的公共活动都发生在数个不同标高的层面上【5】。扩大公共空间的同时也扩大了垂直方向上的绿化空间。通过对细部的精心设计,中环广场营造出了类似绿道和街头绿地的环境,同时也将不同的层面叠加起来构组成了一个三维的网络空间。主要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1) 廊

廊是指屋檐下的过道、房屋内的通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此处意为中环地区步行体系中的所有街道空间,包括步行街、人行道、天桥和地下通道。它们将各个主要建筑物和空间节点相联系起来,使得它们之间互通有无,缩短了距离感、,增加了空间丰富度。中环地区街道空间的绿化以设置固定的或可移以动的高架花槽为主,并致力于营造一种休憩和交流的氛围。

2.2.22) 场

场,即广场。中环地区的小型广场散布于各个大厦附近,面积多在几千平方米左右。这些广场大多与建筑相重叠。一类以中环中心为代表,主体建筑采用底层架空方式形成广场,另一类如IFC裙房为典型的多层屋顶广场【6】。作为公共空间的广场“借用”了建筑空间,是一种多元化空间的尝试,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2.2.33) 园

“廊”和“场”组成了中环地区的面状空间,而园就是则将整个使空间变得立体化了。除了香港公园外,其余一些不足3 000 的袖珍公园是点缀散布于在高楼大厦间的精华。一部分为屋顶花园,起到了显著的生态作用,能够调节局部小气候,净化空气。屋顶花园中;其的垂直绿化还避免了不良建筑材料的使用,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7】。还有一些是建筑庭园,小而精致。

3. 香港城市绿色空间系统的人性化特征

香港这座高密度城市的能够迅速崛起并且在环境保护、楼宇建设和绿色空间构建上取得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它兼顾各类人群,、充满个性魅力的人文关怀设计。

3.1 历史文脉的延续

虽然没有像巴黎一样建立贯穿历史遗迹的绿道,但香港依然成功的地将自然环境绿色空间与人文城市棕色空间相结合起来,不仅起到教育作用,还能体现香港有记忆有文化的城市精神。街头绿地中随处可见的是模仿苏州园林造型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流觞曲水。一些公共艺术品巧妙运用花窗和青花瓷墙面装饰,传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还有一些只将取借景框景等传统精髓结合与现代手法结合起来,力图营造一种新中式的氛围。香港海洋公园专门设有一个“园中园”,名为“集古村”,是半个博物馆式的历史生活展览空间,将中国古代各种宫室民居、市尘堂馆等环境以及工艺作坊展示给人们看,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民俗。历史文脉元素的加入使得整个公园的厚重感陡然增强。

3.2 公众的参与意识

3.2.11) 人性化的尺度

香港的绿化空间能够促进公众的参与意识主要在于其设计注重人性尺度,而非跟风营建大规模的景观广场或者有象征性的大型绿地。受到整体城市密度的影响,香港的绿化空间以小型为主,主要是受到整体城市密度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小型公共空间不拘泥于构图上的严格对称,它的形式复杂多变,追求的是注重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例如,多数中心商业区的口袋公园具有香港地域文化特色和民众熟悉的生活氛围,这无形中拉近了大众的情感距离。著名的景观规划专家俞孔坚教授指出:“现代城市空间不是为神设计的,也不是为君主设计的,更不是为市长们设计的,而是为生活在城市中普通的人们设计的,这些普通的人是具体的富有人性的个体,而不是抽象的集体名词‘人民’。”【8】

3.2.22) 注重满足各阶层人不同人群的需要

人是公共绿色空间的创造者和使用者,香港的公共空间注重参与意识还体现在它针对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合理分配了活动空间,共享社会资源。

特区政府自回归祖国以来致力推广国民教育,尤其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基本香港境内的基本每一个公园都有自己的历史,所以相应的地它们会设立各自的知识普及文化馆,免费供游人参观。其中的知识讲解由专人负责,并且通过多媒体充分调动儿童和青少年的各个感官,寓教于乐。市内公园、住宅区的屋顶花园还有高层建筑中的空中花园,都专门设有儿童娱乐区,放置了设计新颖,用于发散思维的游戏用具。为了照顾儿童的需要和出于安全等方面等考虑,这些地方多使用软性铺装。

公共场所中的设施还有一部分是为特殊人群考虑的。与许多大城市不同的是,香港对特殊人群的关怀能够深入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除了我们常见的轮椅使用者的厕所或无障碍通道以外等,公园中的及指示牌和各类展馆都设有盲文,园路的铺装也能起到指示的作用。

以上所述的多元化意识最终形成了香港人独有的公众参与意识,使得城市的绿色空间具有了人文主义色彩。

3.3绿地空间中的细节设置

在地狭人稠的市区中心,绿地本无非是一个放松和呼吸清新空气的奢侈的地方,然而全港的绿化覆盖率能达到了70%。这与他们在细节上所下的功夫密不可分图片4 口袋公园中被保护的古树(自拍)(图4)。

第一,香港政府规划署不放过任何一块可以进行绿化设计的弹丸之地,例如窗台,人车分流的隔断,立交桥两侧和下方,还有通风管出口等等。规划署还公布了新行人环境规划准则,规定人行道要预留1.5m宽作为街道设施或绿化。

第二,尽量做到与原始环境相协调。香港的绿色空间较少按照西方造园中改造自然寻求几何对称和规律之美的方式进行绿化,而是反而传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和谐并融合了英国的自然风景式园林风格。在最大限度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和植被的情况前提下加以修饰,例如基本所有的古树都会被保留在原地并且采取特殊形式突出,而高低起伏的地形就会被做成台阶已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第三,公共空间内管理细节落实彻底,包括街道的清理、设施的维护,垃圾分类回收等等。

结 语

高密度是许多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重要形态特征之一,许多发达地区都有向着香港的高密度人口、高密度交通和紧凑型城市方向发展的趋势。但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能够像香港一样通过高效率的地利用城市空间和多元化发展绿色空间来使得城市绿地的服务半径达到适宜的程度。

然而香港的城市绿化依然存在着缺乏综合、长远规划的问题。市区绿化计划的执行和维护脱节,导致许多树木并没有在土壤贫瘠的市中心存活下来。所以越来越多的专家呼吁香港政府推出更有效的绿化计划,将管理措施详细化,安排专人负责植被的日常维护工作。

对于我国的许多城市而言,它们的交通已经处于超饱和状态、居住组团之间拥挤并且难以找到一种方法来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绿地网络化、空间立体化、设计人性化是香港成功的绿色空间规划模式。总结香港的经验,分析其不足,将有助于我们少走弯路;分析香港城市绿地空间变化的优势及不足,能够找到优化高密度城市人居环境的一些规律。

致谢:感谢张文英老师在专业方面的教导和赵晓铭老师给予本文的宝贵建议。

――――――――――――――

参考文献:

【1】李海波 ,杨岚 ,归红 ,陶英军等.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计研究――实施“园林城市”建设工程新探索.[J].城市规划,1999年第,23卷第(8期):53-54.

【2】吴恩融. 香港的高密度和环境可持续性――一个关于未来的个人设想.[J].世界建筑,2007年10月,10:127.

【3】资料来自香港政府网.[EB].

【4】张庆费 ,杨文悦 ,乔平. 国际大都市城市绿化特征分析[J]. 中国园林,[J].2004年7月,7:76-78.

【5】郭巍 ,侯晓蕾.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步行体系策略――以香港中环地区为例[J]. 城市绿地系统,[J].2011:43.年

【6】贝思出版有限公司.亚太景观[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68.

【7】谭雪 ,郑丽 ,王永兵 ,陈煜坤 陈志欣等. 多元空间绿化在未来城建中的应用――以上海世博会为例[J]. 中国园艺文摘,[J].2012年第,2期:70.

【8】俞孔坚.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呼唤人性场所[J]. 城市环境艺术,[J]. 2002,1:65-68.

作者简介:

孟醒(1989-),女,(1989-),唐山人

本科,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方向

E-mail: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学生。

姓名:孟醒

出生年月:1989年2月

性别:女

籍贯:河北唐山

教育背景:本科在读

工作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职务: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本科学生

通讯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启林南35-703

邮政编码:510642

联系电话:15002004632

电子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