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自然博物馆展示理念的更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自然博物馆展示理念的更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全国真正的综合性及专业性的自然史博物馆174座,其中天文及地质馆151座。美国的自然博物馆两千多座,日本137座,英国250座。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藏标本达5000万件。美国自然博物馆展出面积为15万平方米,是上海的24倍、北京的35倍。馆中650位工作者大多数取得博士学位,可称为科学家的200人。这两个自然馆年接待观众均为300万人次。我们除了投资和科技的差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设计观念问题。

一、自然馆的展示由“物”向“人”的转向、由“死”向“活”的转向成为当今世界朝流

博物馆的收藏、研究、陈列三项功能曾被认为是主要功能。从当前看,博物馆的水平不仅以藏品多少为标志,而是重在其为观众能提供多少有用的信息。自然馆的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及娱乐性被重视起来,其功能也由按一成不变的科学内容“陈列”标本改为选定一个应为公众理解的具有时代精神的科技主题,由公众参与的“主题单元陈列”形式,尽量让内容活起来。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昆虫动物园”内,一个硕大的玻璃箱中各种昆虫都是活生生的,人们可以看到蝴蝶由卵到幼虫、由蛹到羽化成蝶的全过程;英国的一家自然博物馆内备有装上“兔子耳朵”、“驴耳朵”的帽子,观众戴上感受到听力增大;还有模拟恐龙脚爪的靴子,穿土可以体会恐龙脚爪的着力特点;美国、日本许多自然馆能在标本面前聆听各种动物不同情绪的叫声;在可触摸的标本周围观察各种动植物的细部特征,感觉它们的质感;把骨骼标本与外形标本装架成同一典型动作,让人们去对比。观众进馆前发一些问卷,通过参观写出答案,实行有奖问答;让观众动手制做简易标本,按照骨骼想象绘出外形图、听声音判断是何种动物、看植物标本判断它的基本生活环境和条件。组织孩子们进行考古、采集标本的冬、夏令营活动,等等。

二、树立新型的四维空间形式设计观念

没有录音时,讲解员的作用非常重要。没有图像、影视屏时,展牌不可替代,但这种传统的展示形式,必然带来的是一种说教、教科书式的感觉。展赞馆总不能像把专业书一页一页撕开,放大后贴在版面上。这是一种被动的教育,强调性的展示。自然馆最有条件打破传统的、平面的视觉角度限制。它应是一种全空间的设计,使观众置于各种环境之中。比如,散点式的展示空间,把展件置于中心点,从各个方面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抑扬式的空间设计,改变观众习惯的视角和高度,扩大或缩小展品原物的比例,昆虫亦可硕大,原始森林亦可微缩。观众亦可居高临下,又可仰视上空:叠加展层、延伸版面和展示空间。这种调整视角和视线高度,对观众精神的调节和感官的丰富大有益处;围隔特定环境,有些围而不隔形成若干小区。隔而不围,用镂空、透明或半透明的屏障形成特有的吸引力。又隔又围,营造一个独立的空间等;空间的过渡,利用走廊、台阶、错层、花卉小品、休息区,打破单调的步行节奏,处理好各展区之间的衔接;借景、引景、透景的空间连贯,给人以延伸想象,有直观、有窥测、有联想、有意境的观展环境。还有其他的一些空间设计的基本艺术准则,比如,大小空间的反差对比,高低错落的变化布局,远近透视感觉的空间效果。还有一些新颖的利用空间手法。观众参观的路线不用指示牌,而是在空中搞一些迁徙性动物的道具,利用鱼群、鸟群、蝴蝶群的移动方向性,生动活泼地起到了引导观众的作用。所谓四维空间,还有活跃版面的问题。有的老文博工作人员曾谈到,不太愿意去看展览,一想就知道是什么样子。这说明,我们的版面已形成一些程式化的东西。能否有这样的可能,把版面作为主要内容载体性作用转向一种提示性、序列性、背景式、环境式的功能。如此,目前电视机非常便宜,能否更多地用电视把照片、图表替换下来,变静态展示为动态。能否用小型灯箱、微缩景观在版面上起到调节、活跃的作用。能否打破一面墙式的版面设计,形成一种左顾右盼的展示环境。有时一览无余莫不如顾此失彼更会重复地吸引观众。

三、展品的展示应当是精而不缺,华而不乱

以量取胜不足为取,一味求全则更加不全。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每一件慎选的展件,透过展件自身内涵的挖掘达到系统性、知识性。这就应当考虑展件之间的组合、背景的衬托及展品深层次价值的延伸。比如,一架恐龙,架设在一个平台上,就不如让它挺立在山石上,即提高了绝对高度,又有了点缀性环境,更有利于标本的保护。活动恐龙毫无内容的几个动作,就不如让食肉恐龙从岩洞、山缝中捕捉住一个猎物更富生动性。一个大型地球仪,不同典型地带都有一窥测镜,每一镜中有一个小电视,介绍寒带、温带、热带的特色环境和动植物,这就比直观电视更有趣味。日本的一家博物馆无条件搞水族馆,便在展室中引导观众爬上船台,然后沿下旋梯进入潜艇。从艇中的舷窗中观看海底世界,实际无外是将展室装饰成潜艇,将舷窗外安置一台电视机而已。有的博物馆更巧妙地利用自然标本对观众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他们把蚁群、蜂群的敬业、卫家、分工、合作,拟人化地表现出来,印象十分深刻。

四、要选择能够激发观众热情的色彩基调

自然馆的布展应贴近自然,要吸收当今世界上在公共场所光亮派建筑的色彩风格。自然馆没有凝重的政治主题,也没有沉重的历史情节,因此色彩上应当是明快的、丰富的,变化对比是强烈的。充分利用反差效果,衬托历史的久远、生态的变化及生物的变迁。据日本人研究,就一般色名而言,中国有625种,日本有530种,美国有267种。应当说,我们是一个多色彩的文化传统民族。在自然馆的色彩上,除了注意不同的色彩个性与协调,在视觉的扩张与收缩等原则外,能否把象征生命、生机、生气作为基调。维也纳的每一条街道都和谐在一种基调中展示细微的变化。不同的街道分别表现了它们的典雅、豪华、温馨与宁静。而且在一种基调环境之中,很小的,对比色强烈的招牌、广告都十分夺目。这与我们的布展同是一个道理。我们在确定色彩基调时,还应注意色调明快但不能太漂亮而偏于浮躁,色彩干净但不能单纯使用原色而失之丰富。注意亚光的质感和复合色的运用,这对于布展的品位十分重要。色彩明快并不一定都趋于“淡雅”,其实“重雅”也是很有分量的。在颜色领域里,基本不存在“忌讳色”,色彩本身无优劣之分,关键是把握好色彩关系。所以还要解放思想,大胆用色。另外,在某种特定环境中,自然色的运用也有特殊的效果,即所谓天然去雕饰。避免那种纯绘画性表达,充分发挥材料表面色泽和肌理的天然优势。

五、布展用光应从照明功能转向语汇功能

用光应当是形式设计中最后一种艺术语汇,也是对所有布展手段效果的定位、强调和综合。我们在布展用光上还不太讲究,首先是技术问题。展厅出现眩光、折光、阴影现象屡见不鲜,光源的选择比较单调,当今舞台灯光发展迅速,我们还没有借鉴过来。其次是观念上还没有转变。原苏联展览用光照度大约是i00勒克斯,而如今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都在200勒克斯以上。在色彩上也趋于保守。比我们在美术色彩的使用上有很大差距。再有就是艺术处理问题了。比如如何自然地、正确地用光表现展品的固有色彩和特有质感;如何表现某种特有情调效果;如何强化展品的立体感;如何调节观众的视觉感官和情绪;如何用光连贯各展区,引导、刺激观众,等等。自然馆更可利用灯光表现一年四季、日月星辰。比如一个自然景观若采用换色器,变化就丰富多彩。有些地方避免直接照明,采用间接反射、扩散、移动、滤光、闪烁等手段,表现力就强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