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医各家学说》之归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医各家学说》之归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针对学科划分《中医各家学说》属于医史文献还是临床基础产生了争论。从其本身特点来看各家学说来源于临床,具有独特的系统性原则,具有很大的临床运用价值,为临床服务为其最终目标。

【关键词】中医各家学说 学科划分系统性原则 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2-0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424-02

自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调整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时,将中医学中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原三门学科合并为“中医临床基础”课,将《各家学说》、《医学史》、《医古文》,《中医文献学》合并为医史文献课以来,针对学科划分是否合理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各家学说》应归属于“中医临床基础”还是“中医医史文献” 就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中医医史文献是从史学,文献学的角度研究中医药学理论与经验学术特征,文化内涵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以特定的史学材料为体,重点在文;中医临床基础是一门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课后,为进一步学习临床各科打基础的学科,是研究中医辨证论治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为临床提供“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方法和思路,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最终研究目标,是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桥梁。其侧重点在于为临床实践服务。

《各家学说》是一门提高性、研究性的课程,着重研究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和独特临床经验的一门学科。而其学术思想则又在医家们的临床实践中反复验证并不断通过实践得到充实和提高。这些学术及经验的形成完全来源于实践,并以临床实践为最终目标。这些学术观点及经验的学习为我们在很大的程度上拓展视野,开拓思路,丰富临床的辨证施治手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就其划分我个人认为应从下面三点来讨论。

1 各家学说源于临床

各家学说是在不同时代,不同自然气候,不同地区环境以及医疗实践经验的特殊情况下形成的。创立了各种不同的学术及理论观点和治疗法则,它的形成来源于临床实践。它的形成是与医家本身临床实践的关系更为密切。临床经验是形成各家学说的直接因素。如李东垣亲历大梁之围,战争频繁,围城中人胃气亏乏,疾病流行。当时医者妄用发表攻下,死人无数,故东垣作《内外伤辨惑论》以阐明内伤发热不同于外感,因此提出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观点,在治疗上重视脾胃。江南地域湿热,人们恣食厚味,易以相火为病,因此朱丹溪根据临床疾病提出了“阳有余阴不足”之说,在他认为“西北之人,阳气易于降;东南之人,阴火易于升”,在治疗上以滋阴降火为主。刘河间处于宋金时代,当时热性病流行,医者多用辛热之法,难以收效而多变证,他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火热是导致人体多种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故在《原病式》中指出“但依近世方论,用辛热之药,病之微者,虽或误中,能令郁结开通,气液宣行,流湿润燥,热散气和而愈,其或势甚,而郁结不能开通者,旧病转加,热证渐起,以至于死,终无所悟” [1]。他通过对火热病证的研究,结合《内经》,扩大了《内经》病机十九条所论火热病证的范围,在理论上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等学术论点;在治疗上善用寒凉之剂。除了代表性的各家学说,其它医家的学术理论同样来源于临床。再诸如喻昌的“秋燥论”、叶天士的“久病入络”学说等都是医家在大量的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和运用的。上述例子,说明历代诸多著名医家都通过其实践经验而立论制方,丰富了各家学说的内容,从而更从深度,广度服务于临床。

2 各家学说独特的系统性

《中医各家学说》具有鲜明的个体化,一元性特征,在不同时代背景,气候地理环境及其它因素的特殊情况下形成的各家学说,儿乎无一不来源于临床,经医家反复临床实践后所形成的学术思想,从学术观点到生理,病理,病因病机,治则方药等方面自成体系,紧紧地为临床实践服务。虽然,诸家学说各有特长,但就中医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论,这种系统性则是历代各家立论的共性所在。在诸多各家学说中,系统性特征是明显的。刘完素的“玄府气液说”认为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玄府通畅则气液运行无阻,一旦由于热气怫郁,导致玄府闭塞则诸病由作。诸如郁结、肿满、泻痢,带下等。因此在治疗上主张开发郁结,宣通气液。张从正的“攻邪”论认为,人体之所以发病,是由于邪气侵入人体所引起的,指出“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或自外而入,或自内而生,皆邪气也” [2]而邪气之所以侵犯人体,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所致,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邪气盛,正气衰,又必导致病邪进一步深入,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其中邪气的存在,始终是疾病不愈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治病时,力主祛邪,邪去则正安。薛己的“脾胃之说”渊源于《内经》并深受李东垣《脾胃论》的影响,薛己认为人体之所以有生机和活力,全赖脾胃的滋养与健运。人体诸脏之所以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皆是因为接受了脾胃所生化之水谷精气,因此他指出:“胃为五脏本源,人身之根蒂”,他又认为脾胃为气血之本,脾为流血行气之经,一旦脾胃虚弱,则诸症峰起。因此薛己治病尤以强调“以胃气为本”的思想。另如李东垣的脾胃论,张介宾的命门学说,喻昌的秋燥论,王清任的气血论等都是从生理、病机病因、治则方药这一体系出发进行阐述,上述例都是历代医家经过反复临床实践而创立的独特学说。从生理、病机病因、治则方药,形成有机的系统,并用这样的学说直接指导并运用于医学临床、养生、保健,康复。

3 各家学说的临床价值

中医各家学说是我们在学习历代医家独特的学术观点,学术成就基础上使我们的临床能力在深度,广度上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它主要在临床层面上体现其应用性原则。《伤寒论》是以外感热病为研究对象,温病学是以外感温热病为研究对象。伤寒学派,温病学派严格来讲都属于各家学说中。各家学说独特的学术观点,临床经验,众多课程中大多没提及,中医各家学说涉及范围广,绝非局限于一个点或一个病证上。如内伤热中证是李东垣论述脾胃内伤学说的重要内容。他指出内伤热中证的主要病机是中气不足。《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热。用甘温之剂来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即甘温除热法。用补中益气汤。但补中益气汤并非只治疗气虚发热,从《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三本原著看来,脾胃内伤学说及升脾阳的方法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疾病,后世临床对其学说的应用价值有深刻领会,并对其进行继承创新。如邓铁涛老先生用补中益气汤治疗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取得疗效。其特色在于剂量上,黄芪的用量大大突破了前人,常在60-120克,甚则用到180克,而陈皮,甘草用量又极小,只用3克。除脾胃虚损之外,邓老还提出“多脏同病,五脏相关”,[3]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用其他脏腑的药物,常用首乌,当归补肝;若兼痰多,以补中益气汤加二三味祛痰宣肺药如浙贝母,橘红,紫苑,这是补中益气汤的变通法。再如喻昌的“秋燥论”,“秋伤于湿,上逆而咳,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明代医家根据秋燥论治疗咳嗽病,但后世对其学说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内经曰“燥胜则干”“诸气氛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根据此论后世用来治疗与肺有关的疾病,如肺炎,肺痿等。又肺主皮毛,还可以治疗皮肤病,秋噪引起的中风风秘证。再如叶天士“阳化内风”说不仅仅治疗中风,还可以治疗具有相同病机的头痛、眩晕、耳鸣等疾病。中医各家学说确实阐发一种医学观点,但更是一种辨证思维,提高这种辨证思维的能力对于提高临床水平是不言而喻的,即掌握疾病辨治的一般规律,更能将各家学说的独特观点服务于临床实践。

就理论而言,一门学科的设置应当由学科内涵的独立性作为其存在的前提,这种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其理论具有学科自身的特点,而且无法由其它学科完全代替。总之,无论以何种形式表述,其最终任务是为人类认识疾病,防治疾病这一基本目的,提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中医各家学说》它起源于临床,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其鲜明的系统性特征和启发思路,拓展方法,激发性思维的特点,那么是否应将其归属于中医临床基础更为妥当?

参考文献

[1]严世芸.《中医各家学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茅晓.论《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三原则.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3-4.

[3]邓铁涛.邓铁涛教授对各家学说的实践与发挥.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3):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