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如何解决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难题,认为应该做到三个落实:朗读落实、译文落实、背诵落实和一个突破:抓住每篇文章中的某一显著特点加以分析、挖掘,达到内容、思想、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 三个落实 一个突破

文言文,对尚未掌握一定语言基本功的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归结起来表现在词难(某些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句难(部分句式结构存在差异)、义难(社会事理有了变迁)。那么如何解决文言文教学中这些客观存在的难题呢?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科学有效地途径就是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的有机结合,即做到“三个落实”和“一个突破”。

“三个落实”是指朗读落实、译文落实、背诵落实。

一.朗读落实

朗读是学习包括一切陈述知识在内的实践活动。它不仅是学好现代文的基本方法,更是学好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因此,我在教读文言文时,首先注重的是朗读训练。在这一训练过程中,我是从下述环节、步骤进行的。

1、教师范读。教师范读,这虽是以教师为活动主线,只间接影响学生思维、情感的一项教学活动,但对学生的受益则是多方面的:小到读音校正、句读停顿、节奏和语气表现,大到体会意绪、感知思想、领悟行文、提高审美意识等。凡文言篇章的教学(如没有录音示范带)在备课时,我都得反复进行示范前的准备练习,在范读时竭力做到句读分明可辨、语调抑扬顿挫、语速快慢适宜、情感色彩鲜明,努力把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引向所学课文的境界中去,使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初步感知文章的思想表现和情感意蕴,且调动起学生“我也要读文”的强烈欲望和行为。如果是较难读的文章,抑或是抒彩浓烈的古诗词,我有时甚至读两遍。

2、学生仿读。教师范读文言文,大而言之,给学生提供的只是听觉感知上的“样板”,要使学生真正体验、感知,就得亲自去练习实践。仿读的过程是:先让学生小声地跟随教师仿读,再让学生大声地集体仿读、自由仿读。每篇文言文我至少让学生齐读仿效两遍。仿效齐读的好处在于易发挥优生的表率作用,易校正差生的读音、句读、语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在这一环节中,还能针对读文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做出有效指导。自由仿读,以一至两遍为宜,其目的就是要使每个学生独立掌握读文的方法、技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责任是聆听、集结问题,等学生完成读文以后,教师再进一步纠正错误,对较大的错误甚至采用强化的训练方式进行,使其最终达到准确地读文。

3、学生自读。自读是仿读的深入,是对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过程。它既受到范读的约束,又体现自我读文的个性特征。它不仅是读文方法技巧的巩固而且已进入显性内容的理解阶段。这是仿读以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对此我决不忽略。如是千字以上的长文可进行一遍,如是几百字的短文就进行两至三遍。

二.译文落实

朗读是对文言文的感知理解,译文则是对文言文的认知理解。翻译文言文是借助熟知的现代汉语法则和用语习惯去求解古汉语表意的一种便捷方法,它是通过古今文义的差别变化及异同比较而求义的。这一方法是应该指导学生了解掌握的。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许多教师还没有放开手脚,把译文的权力让给学生,而是越俎代庖大包大揽,代行其责,这是很不足取的。我在进行这一环节教学时,则是把译文的权力全部交给学生使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己译文,借以达到掌握译文方法,炼就学古文的本领。

其具体步骤是:1、参照课文注解初步译文,以求得大意和基本内容的理解。课文的注解,一般都是依据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层级进行的,如果让学生认真按照注解去理解词句,就可达到内容的基本理解,这尤其是学习文言文必不可少的一步。在这一过程中,我一般采用学生独立轮流推进的方式。2、启发诱导求解生词和难句(而不是去传授)。在让学生进行了看注解译文这一过程中,还要求其画出不懂的词句,这时便让他们各自提出这些词句,在提出词句的同时,激发、诱导学生去求解,从而达到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为了系统掌握知识和有效突破难点的需要,教师还要根据课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生词难句,对这些生词、难句的理解分析掌握,必须是在准确了解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选好突破口,并运用温故知新和比较、推断等方法。对这一过程的教学,要重在启发、诱导,要重在培养学生临文析词、解句的能力。3、系统译文。系统译文一般以口头译文为主。选择口译而不用笔译,这是由于课堂时间所限,另外口译的好处能使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以锻炼提高。在这一环节过程中,可采用分层、分段逐步推进的方法,一般是按班级学生的座次编号依次进行的。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训练的机会。当一学生独立译文时,其他学生补充或教师指正。对有一定难度或难度大的内容,则先让同桌、临桌商讨译文以后,再进行抽检反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在一个学生进行译文时,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修正、纠错的活动之中。在译文要求上,通常采用直译法。这对初学文言文的中学生来说是很必要的,这样不仅能打好学文言文的扎实基础,也将为现代文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还可以养成严谨治学的习惯。

三.背诵落实

背诵和朗读一样,都是传统方法的继承。从效应上讲,背诵是文本体例和语言精华的摄取吸收过程,是知识的“拿来”,是语言、认识、情感、思想的更深体验。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文篇章,在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构思艺术等方面堪称典范精品。为了使学生对这些作品的语言、思想、情感能更深入的感知、理解,使他们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布局谋篇上心中有“成竹”、胸中有“范本”且终生受用,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背诵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背诵首先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尽力使学生达到准确、快捷地背诵,这就要对学生强调:背诵准确的前提是熟读,背诵快捷的基础是理解。背诵可根据文体的内容、形式采取多种方法,如听读法、复述法、分层推进法、整体局部法、结构法等。背诵要科学地将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及强化记忆结合起来。听读法适用于每一篇文言文的背诵,节奏明快的章节尤其适用,如《木兰诗》《卖炭翁》《石壕吏》及短小的诗词曲等,如指导初一学生背诵蒲松龄的《狼》时,可先让学生将故事情节概括为“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狼”后,再在复述的基础上达到背诵。背诵《定伯捉鬼》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像《出师表》、《桃花源记》等就可采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方法,即先熟读全文、达到基本成诵,再攻破段落,最后组段成篇;结构法适用于那些议论性较强的文章,如《曹刿论战》《马说》《爱莲说》等等。

“一个突破”是指抓住每篇文章中的某一显著特点加以分析、挖掘,达到内容、思想、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初中教材所选文言文是文学历史长廓里的瑰宝,与生命历程较短的现代文比较,其优秀成分就更为显著,要将其所有的优点剖析给学生是不可能做到的,况且收效也不会理想。为此,只有针对一篇课文的突出特点采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办法方可达到高效,但这还不能一概而论,还得考虑知识系列、单元编排意图等因素。

如《口技》一文,其主要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反衬手法来表现演技者的高超水平的。在突破这一特点时,我只抓住“衬托”的表现方法,让学生阅读课文、归结衬托表现的两个方面――道具陈设和听众表现。道具陈设:“八尺屏账”、“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听众表现:“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我小结以后,并让学生运用衬托的方法写《一堂精彩的――课》,用以达到学以致用之效。“世外桃源”被人们誉为“理想的社会”。在进行《桃花源记》一课时,我只抓住“包括刘子冀在内的人为什么要苦苦寻找桃花源”这一问题。在我的启示、点拨下,学生便通过文中相应的内容归纳出了其中的原因――“环境优美,生活恬静,人情纯朴”,对作者的思想分析则一带而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醉翁亭记》中的名句,这是挖掘潜藏含义(作者思想表现)的关键所在。在完成了读文、译文、背诵之后,我就抓住这句让同学们找出有关的佐证加以说明,当这一步分析结束之后,我又追加一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又怎样理解?在师生的双边配合下,学生终于明白――这是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寄情山水,寄情于民的表现。又如学习《核舟记》仅围绕“奇巧”展开,进行《马说》时只抓住“以物喻人”的特点,《出师表》则紧扣“鞠躬尽瘁”的表现等。

如果我们视文言文为一件塑型艺术的话,那么“读”就是对艺术品的外形赏观,“译”则是对艺术品的初步解析,“背”就成了对艺术品的取样,特点突破不就成了对艺术品关键工序的掌握了吗?

后记:

学习文言文,对尚未掌握一定语文基础的初中学生来说,一般都有些畏惧心理表现,多年来我采用“三落实”、“一突破”学习古文以后,客观地说,畏惧的只是初一学生,到了初二以后,学生普遍反映:最感兴趣的是学习古文。从课堂活跃的气氛也不难看出这一点。学生到了初三以后,由于掌握了学古文的一些技巧规律,这时他们对学古文的兴趣就更浓烈了。实践证明,用这种方法培养学生兴趣只是其一,其优点还在于它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观意识,开发了潜在的学习动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会知识和会学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王凤刚,宁夏彭阳王洼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