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程背景下教育管理中的“留白”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背景下教育管理中的“留白”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留白”本是艺术领域中的一种以无生有的技巧,运用在教育管理领域,意义重大。本文初步探析了教育管理留白的内容、意义、方法,以期优化教育管理艺术。

关键词:教育留白;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58-02

赶牛之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牵牛的绳子拉得越紧越卖力,牛走得越慢甚至越会向相反的方向退走;一旦你半拉半引,牛反倒高兴地跟在你后面,两相愉悦。在我们教育管理中,也常遇到“牛脾气”的学生,很多教师不愿意尝试牵牛之法,费足了劲,效果却适得其反。若能巧妙运用留白艺术,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什么是教育留白

“留白”一词源于中国绘画,指为了主题表达的需要而特意留下时间、空间空白,给欣赏者留出想象的余地。善于留白的创作者,他们理解,更相信欣赏者,特意设下空白,让欣赏者去思考、去发挥,最终让他们和自己共同完成作品美学价值的创造。教育管理的留白,就是在教育管理或激励受教育者的过程中,给那些犯错误的受教育者留下反思的时间,激发他们认识并改正错误;或者给激进的学生留下深思、探索的空间,激发其挑战自我的欲望。留白其实是一种智慧、艺术、境界。

1.以退为进的智慧。《班主任兵法》中有一案例:万苇老师遇到一个受教育时反倒气势汹汹的逆反学生,他放下争执,让其静悟,以使其“不再昂首挺胸了……脸上倔强的表情消失。”[1]在这里,万老师就很巧妙地运用了留白艺术,避其锋芒,后退一步,给对方一个台阶,同时也给自己一个台阶。留白只是暂时性地停下来,避免正面冲突,给对方一个自我反省的时间和机会,也给自己留下找寻最佳突破口的机会。

2.因势利导的艺术。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在这个教育过程中,陶先生超出常规,没有咄咄逼人地责骂,也没有苦口婆心地说教,而是根据学生的情况留予自我认识与自我反思的空间,因势利导。学生在充满人性的关怀下,通过对善恶美丑的自我选择,最后获得“幡然醒悟”,同时也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教育效果。

3.基本的教学修养。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中,师生地位不平等。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具有权威性的评价和命令。很显然,不给学生个性留以发展空间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主体意识缺失、唯教师马首是瞻的学生。

在现行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只有在人格对等的情况下,教育者才能真正以其高迈的人格魅力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力量,从而将教育期望有效地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行动。

二、为什么要留白

教育留白,不是撒手不管或是妥协退让,它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1.生命化教育理念的要求。“生命化教育的目标,基础层面是教人珍爱生命,更高的层次则在于教人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才能使生物学层面上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上的独立的、有尊严的、自由的价值主体,即成为大写的‘人’。”[2]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育的功能在于对受教育者心灵的呼唤。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传统教育者习惯单方面的灌输,而忽视了情感的浸润、意志的砥砺、人格的完善。

2.学生主体意识的要求。人有主动反思的能力,并在反思中改造自身、超越自身。如果教育管控过多,受教育者就会缺少自决的机会从而变得过分依赖他人,削减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的动力。学生在主体意识驱动下的认识比外界强迫的被动的认识更容易变成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也就更容易成为其信念。主体意识的培养要求给受教育者适度松绑,还受教育者心灵自由,给他们更多的选择、自决的权利空间。

3.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是注重标准化的教育,其目的是打造标准化的产品,忽视个性的塑造,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在现今的学校教育中依旧有其市场。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促成个性化发展。注重个体差异,尊重自由选择权,为受教育者腾出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质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终实现其个性发展。

4.学生认知规律的要求。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消化、领会和体验,任何生硬的拉扯,急于求成的“拔苗”都会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打乱学生成长的身心机制。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顿、迷茫,此时学生的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正是他们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契机。教育者应积极创设这样空白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探索的激情。

三、怎样留白

“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观看一个不完美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或“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3]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完型压强理论给学生留白。

1.学会放手。教育专家林格曾说:“教育者最好少一只手。”[4]教育的作用是引导、点醒、扶持,而不是束缚、压制。教师反复指点、批评,只会剥夺学生分析、思考的权利。教育者应淡化一些条条框框,精心留出空白,营造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让受教育者在属于自己时间、空间里充分思考,亲自体验、探索,从而获得自省、自悟、自励的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的机会。

2.学会避让。学生的心理如果没有适当地引导,他们很容易在认知、理解、运用等环节产生技能和心理上的障碍,形成“叛逆”,直至“逼上梁山”。很多时候连受教育者自己也无法有效控制自己,而这时教育者如果采取针锋相对的数落方式,往往会转变成一种火上浇油的挑衅行为。这个时候就需要教育者退让式地与其保持距离,留出空白,避其锋芒,迂回引导,才能山回路转。

3.学会宽容。教育者要有成熟的教育心智和深厚的教育爱心,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学生的“标新立异”甚至是“离经叛道”。因为人的成长是有代价相伴的,没有经历真正心理挣扎的成长是不成熟的。所以,教育者应该宽容学生错误,尊重学生的个性,以信任的眼光给他们的成长提供一个宽松愉悦成长环境。当然,宽容不是置之不理,更不是包庇纵容,而是给受教育者提供自我发现、自我修正、自我超越的时间及空间。

4.学会等待。“对学生仅基于初步认识建立的不完善或错误的认识,可以采取暂时搁置的办法,让他们在进一步认识后去自主完善、自主重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价值观是由学生对一件件事情发自内心的“体认”发酵而成,其每一个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反复自我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是不可逾越的认知阶段。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学会等待是成功教育者的最基本的要求。等待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积极地无声呼唤。

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留白,留出的不是任意涂抹的空白,而是一处思考的空间,一段升华的时间。教育者只需大胆放手,轻声呼唤,便可迎得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教育春天。

参考文献:

[1]万玮.班主任兵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周继宗.留白让品德教育魅力绽放[J].浙江教育科学,2010,(2).

[4]曹卫平.教育控制与留白[J].教书育人,2005,(5).

作者简介:方义祥(1979-),男,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文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