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坐忘万物 求得心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坐忘万物 求得心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记得2007年夏天时,我在青城山办了一张年卡,当时很喜欢在每周六清晨,驱车前往距成都市区仅68公里的这一清凉圣地。每每走到半山腰,选择一个阴凉处,要上一杯青城绿茶,一个下午就在环山的舒缓音乐和清凉的空气中度过。然后,临到傍晚,选一家山下的农家乐,点几个农家菜,顺道来一杯青城洞天乳酒……这样的生活,既显得有点小资,也让心灵得到难得的静修。

后来,才知道看似普普通通的一杯小酒,渊源颇深。杜甫当年就因为喝过青城洞天乳酒而兴诗一首:“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鸣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所以,有时看似一件微小的事情,却蕴藏着颇深的道理在里面,并不是说这杯酒有多么的神奇,而是它的“生”含有关于“道”较早的思考。

在《新约•约翰福音》中,“道”就是永恒的上帝:“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在《道德经》中,“道”就是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恍然猜想,老子之“道”与基督教之“神”是否已不谋而合呢?

发源于青城山的道教,曾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在的精神修养。时至今日,青城之“道”还在继续为人们提供一种最初、最真,且极地道的心灵修养之道。

厘清身边的“气”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忙于汲汲营营地追求满足物质上的欲望,却忘记生而为人的真正意义;我们常常忙着左顾右盼地评断别人,却忘了应先审视自己、认识自己;而当情绪无法找到出口的时候,我们往往只会埋怨、诉苦,却忘了应该先让自己静下心来……

有时,觉得累了,心力憔悴了,忧虑了,不快乐了,但却找不到情绪释放的方法。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很少停下脚步,思考“我”究竟是怎么了;在与时间赛跑的路上,我们总是满头大汗、匆忙赶路,很少过问自己的“心”是怎么了?

人生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皱眉,它就对你皱眉,你对它微笑,它就对你微笑。每一个人都有被自己的情绪给卡住的时候,如果,你还在为找不到放出情绪的方法而苦恼,那么,何不从我们身边的“气”出发呢?

在厘清了这些“气”之后,也许,一次深呼吸、一次踏青、一首轻音乐,或许只是因为喝上了一杯清茶,它都会令你的情绪发生微妙的变化。

中华道家的老子和庄子,都精于修养之道。司马迁《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庄子在其著作之中,己述有坐忘、心斋、导引、吐纳、缘督、踵息等修炼方法。历代丹道大家有广成子、轩辕黄帝、鬼谷子、葛洪、孙思邈、吕洞宾、陈抟、张三丰、白玉蟾等,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经验为内丹总结出更多可以传承给子孙后代的修炼精华和生命规律。

中国的灵修有儒家、道家和佛教三大主流。道家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的源头。它也把人分为三个层面。外层是身躯或感觉的世界,内层是人心或活动的中枢,基层便是“气”(也就是黄庭禅老师提出的“心即是气”), 对于“身心”的修养,我们是可以用“气”来调整的。当一个人达到了“气”的基层,他就进入了与“道”溶为一体的境界。所以,我们说道家的修养功夫,可谈得上道地的灵修了。

进入“我”的角色

古人尚且可以如此,为什么我们今天的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厘清这些“气”,然后,再用心去听“心”发出的声音呢?

人们总是误理解为,我又不需要成仙,我为什么要修“道”?人们还总是误以为道教人是在消赊生命,整日无所事事,只知打坐,殊不知他们真正在创造生命力。

其实,心灵的集中专一,与无形世界的和谐关系,以及在万物内的优游自得,就是道家灵修的特色。它朴实无华、虚怀若谷、清静无为、尊重万物而顺其“自然”。不仅如此,在日后的世代中,道家更开辟了一条收敛心神、归真反璞的捷径,创始了一套集中心神的方法。他们认为,集中心神先由“坐忘”万物着手;心中空了,“元气”便由人的基层升起。为达到这个地步,重要的,不但要“养形”,还要“养心”、“养命”、“养性”、以致“养神”。做到“养神”,就进入了与“道”合而为一的境界。当然,道家们也曾一度相信可以修到长生不老,但后来他们则提倡通过人“道”的合一,以求精神的不死。

道家用“坐忘”万物的方法,求得心的“虚”,庄子称之为心斋。现代人,生活压力特别大,对周围的事物没有把握,没有可以信任的人,缺少安全感等等,所以心里空间越来越小,情绪郁积的时候,难过、纠结却茫然无措。

我自己也常遇到类似的问题,我的经验是,如果恶劣的情绪没有及时地排遣掉,长此以往,影响是非常坏的。通常,我是听听瑜伽音乐,或者打一会儿坐,有时干脆直接深入到大自然中去……当内心平静下来,再开始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真有那么难解决吗?”“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这个时候,其实情绪已经找到了它的出口。当时,不知道这里面隐藏着一些“道”的原理,只是简单的认为,只要自己的“心”和“气”厘清了,情绪不再波动就OK了。现在看来,原来“真理”一直在其中。

道家的理想是深入自我的基层,以便与“道”接近汇合,终能达到人“道”合一的境界,而对芸芸众生来说,相对要自私一些。我们的人生不过是一个人的疆界,最要紧的是负起自己的责任,管好这个疆界。我们只是取得内心情绪的平定,能够让自己生活得快乐而又有意义,也就满足了。

所以,在现代人所提出的看似复杂的“以道修心”的理念中,其实有时我们可以什么也不做,只是进入“我”的角色,倾听,适当的时候提出一点疑问。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