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16岁,我独自到美国纽南市去做交换生(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16岁,我独自到美国纽南市去做交换生(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五、我被上帝强迫“救赎”了

虽然我的生活近乎快乐幸福,但也有小的摩擦时时刻刻不断发生。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我交换学习中的一大挑战,

这天一放学,牧师就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关起门,一副神秘的样子:“大为,你相信上帝的存在吗?”我支支吾吾,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牧师说:“我不是强迫你相信,你有你自己的观点,相信和不相信是你自己的选择,我不会过多干涉。”“我觉得我相信科学。”我回答说。“没错,我们也是相信科学的。但是你想一想,是上帝创造了这一切,自然他也就赋予了人类探究科学的力量。”接着他翻开圣经,开始给我找证据,“你知道吗,科学研究证明,所有的男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叫做亚当;而所有的女人也都有一个祖先,叫做夏娃。而且你知道吗,圣经上早就提到过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转的。要知道,如果不是上帝写了这本书,我们怎么可能知道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转的呢?圣经不是一本历史书,但如果圣经谈到历史,那就是真的;圣经不是一本科学书,但如果圣经谈到科学,那就是真的。圣经上说,我们都是有罪的人,只有被救赎,死后才可以升入天堂。你确定自己会升入天堂吗?如果你不确定,你愿意现在就被救赎吗?”

“我可以再想一想吗?”我回答道。

“可以。这是人生之事,我不强迫你。”牧师说。

接下来的几天,牧师都没有再找我,原本觉得这件事就到此结束了,没想到过了几天,放学回到家,德怀特突然找我谈话。“你相信上帝的存在吗?”他问我。我没回答。“你知道,我没有见过你的父母,但我知道他们确实存在,通过你。同时,我们谁都没有见过上帝,但我们却知道他是存在的,因为通过耶稣,耶稣知道上帝是存在的。现在我问你,你相信上帝是真实存在的了吗?”我只能回答“是”。

然后我们就有了下面这场对话。

德怀特:“我知道你已经相信上帝的存在了。但是你承认你是有罪的人吗?圣经上说,所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有罪,说谎一次就算有罪,而上帝却是从不说谎的。你说过谎吗?”

我:“说过。”

德怀特:“那你是有罪的人吗?”

既然我说过谎,那我只能回答“是”。

德怀特:“假设,明天你就会死亡,你能肯定自己死后会去天堂吗?”

一位耶鲁心理学教授曾说过,不论你有无,大部分人被问到这个问题时,都会说“会”,包括那些宣称自己无任何的人。我只能回答“不确定”。第一,我的潜意识告诉我,人死之后,想去天堂。但同时,第二点,我刚刚承认我是有罪的人,按正常的逻辑来说,有罪的人怎么可能会去天堂呢?问题出现了,我不确定,但我的潜意识却想去天堂。

德怀特:“耶稣会帮助你去天堂的,是耶稣洗清了你的罪孽。当上帝审判时,他会挡在有罪的你的面前。此时,上帝只会看到耶稣,而不会看见你。”他一边说着,一边做着动作,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审判”的气氛。“如果你不相信耶稣,耶稣就会让开道路,使上帝看见有罪的你,你就不会去天堂。”他说。

听到这句话,有什么感觉?要是不相信,会怎么样?我会下地狱啊……接下来,他重新回到圣经。

“耶稣是爱你的。”德怀特指着圣经上的原句对我说,“这是什么字?”

“耶稣。”我说。

“这个呢?”

“上帝。”我说。

“你需要怎样做才能去天堂呢?”

“救赎。”我说。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叫做“一致”理论,也就是表面行为与内心想法保持一致。当一个人经常被迫赞扬一个不喜欢的理论或主张时,他会逐渐喜欢上它,并认为它是正确的。

“那么,让我们一起祷告。”他说完一句话之后,要求我跟着重复。祷告完毕后,德怀特问我:“你现在愿意相信耶稣会帮助你了吗?现在耶稣在你心中了么?”我只能回答“是”——不回答“是”,我就会下地狱,我是真心不想啊!

然后,德怀特突然对我说:“恭喜你,你已经被救赎了!因为你相信了耶稣!”天啊,我还什么都没说,就被救赎——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就把我绕进去了!之后,他竟然要求我直接给牧师打电话,让我亲自告诉他,我被救赎了。

我默默拨通电话:“牧师你好,我是大为。我现在已经被救赎了,因为我相信耶稣的存在。”“啊,我真激动啊!我们已经成为兄弟了!今天是我人生中最棒的一天!我太激动了!”牧师在电话那头兴奋不已。更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我的所有老师都来向我祝贺:“现在我们已经是兄弟了,我们在天堂这个大家庭里!”

而这还不是结束,只是开始。救赎的本质是让一个人改变,让一个人无条件地接受并信奉基督。过了一周之后,牧师给了我一本练习册,也是关于上帝的。“大为,你要尽快完成它,然后我们就有充足的时间在一起交流上帝的思想了。我要让你将这些思想带回中国,救赎你的同胞,这将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啊!兴许我还可以去中国做回牧师呢!”他一脸和善地对我说。

我不敢说话,怕又生出什么事来,只有在心中暗暗叫苦——上帝啊,你救救我吧!

六、让我悲喜交加的美国历史

上午第五节课,照例是美国历史。看不懂的英文。理解不了的知识,还有错综复杂的时事评论,让我心烦意乱。

“你们的作业都写完了吗?课后这些习题从书本上都能找到,很简单。但重要的是要学会读书,而不是光抄写下答案。你们有没有仔细读书啊?”面对美国历史课老师的质问,耶利米自信地回答:“是的。”我战战兢兢,不敢出声,直到老师问我,我才嗫嚅着回答:“读了。”

其实,我并没有读书。这满纸的英文,让我心烦意乱。加上文学考试在即,我更是无心学习美国历史。老师似乎相信了我的话,不再追问。“交换作业,对一下答案。”老师一边对答案,一边给我们讲解。我却无心听讲,一是因为听不懂,二是因为刚刚撒了谎,心有不安。

“把作业交上来。”我慌忙将手里判过的作业交上去。“不错,作业做得都不错。这样简单的作业再做不好,就不合情理了。”老师边说,边在每张作业纸上写下100。“大为,给我讲一讲资本主义的好处。”我突然愣住了,不是因为没有读书不知道如何讲解,而是因为他竟然让我讲解这样高难度的题目!我支支吾吾。老师皱了皱眉:“你读书了吗?书上都有,照着念都可以啊!”

“我……”我继续支支吾吾。

“我说过,要仔细读书,不要敷衍。给我你的记事本。看看,这明明写着:阅读美史课本204~207页。这句话不是儿戏。”我默不做声。“出去,把这几页读完了再进来!”老师下了惩罚令。

大约过了半小时,课都讲一半了,我才读完。老师也不理我,继续讲课。下课铃准时打响,老师说:“现在,留一下作业。1、阅读书本208-211页,做课后习题。这次不要再敷衍了,如果再让我发现不读书,就从208页抄到211页。2、写一篇时事评论。题目就叫‘论奥巴马的政治主张’,从互联网上寻找两条信息,整合成两段文字。最后,加上你自己的评论,两个星期后交。”最后他还不忘嘱咐我们,“记住,如果你们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就会被扣除相应的学分。所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做好计划。”

转眼两周已过,再上课时,我按时交上作业。“耶利米,你的作业呢?”只见耶利米满脸疑惑地说:“是今天交吗?对不起,我忘记了。”“忘记了?那就扣除相应的学分吧。我说过的话,不会更改。为什么大为能记住,而你却记不住呢?”老师说,“我说过,你们要计划好自己的时间。学习,最重要的是每一天的积累。每天学一点,每天坚持下来,那么一年以后,你就已经掌握了整本书的知识。再遇到测试,期中考试,甚至期末考试,你甚至不需要复习,也能考出一个很好的成绩。随着每一天的学习与重复,你已经掌握了知识。孩子们,我在教你们计划的重要性啊!”

在中国,学生被老师逼着学习,成绩,已经成为中国老师最为关注的一点。但在这里,美国老师却在教孩子们如何读书、如何学习、如何安排时间。在这里,成绩并不重要,每一次的成绩公布完全是私人形式。

据美国老师讲,这里的教育,注重的是重复。学生在不同年龄,不同年级,所学的知识都是相同的。往往学生不是掌握了知识,而是懂得了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寻找所需的信息,如何提取这些信息。

我永远不会忘记美史老师说的话:“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不是‘苦学’,更不是‘死学’,是为了掌握方法,而不仅仅为了掌握知识,而且没有人可以完全掌握这些知识。学习数学,是为了学习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学习文学,是为了锻炼思考的能力。学习,提高的是沟通交流,协调合作的能力;学习,是为了锻炼一种性格,自信并展现自己。学习,增长智慧;阅读,拓展视野;记忆,锻炼头脑。学习,离不开阅读、记忆、处理信息:这才是学习!”

七、差异化生存

转眼间,在美利坚的学习就要结束了。这一年时间里,除了繁重的学习,我还要处理因思维和文化不同所产生的诸多生活问题。我是真的很忙。

“你知道约翰有多怪异吗?他这几天见人就说‘别出声,那只泰迪熊会听见的’,哈哈,简直不可理喻。”耶利米对他妈妈凯西说。“这帮人太怪异了。”凯西附和道。

我坐在车里,听着他们的闲言碎语。回想起来,耶利米与约翰似乎很亲近。在学校里,他们每天都黏在一起,天天都可以听见他们的笑声。直到今天听到他们的话,我似乎才发现美国学生之间的差异。

归根结底,美国人的一大特点是:喜欢议论别人。不管是亲人、朋友、老师还是同学,不管是孩子、青少年、成年人还是老人,他们总是喜爱议论,我自然也不幸被“选中”。

事情发生在一个星期天。每周日下午6:30我们都要去参加教堂活动。这天下午,我躺在床上小憩,快到6:30了,我没有注意到时间,睡过了头,爸爸德怀特已开车走了。我迷迷糊糊地起来,家里没有一个人,我才想起他们都已经去了教堂。妈妈凯西、耶利米和以赛亚每周都在5点前离开,德怀特和我每周都在6点离家。但这次,德怀特落下了我。没有公交,没有出租车,我一个人也出不了家门,只能慢慢地静下心来,随意翻着一本书打发时间。

大约一小时后,门被急速推开。“大为,你在吗?对不起,德怀特落下了你……我回来接你了……太对不起了!”妈妈凯西抱歉地对我说。“没关系。”我笑着对她说。

到了教堂差不多7:40,活动已经快结束了。我找了个座位坐下。“你知道吗,我进家门看见他正在读书呢,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他肯定是想藏起来,不被你发现,不想参加教堂活动。”我远远地却极其清楚地听见凯西对德怀特说。“哼,原来是这样,怪不得我找不到他。”凯西的话让德怀特爸爸有点生气了。

类似这样的思维差异,几乎在生活中时时都会碰到。记得有一次上课,萨拉老师无意间嘲笑了耶利米。耶利米没有说话,但看得出,他有些生气。萨拉老师观察到他的变化后,立刻转变了态度,变得和善起来,说她是在开玩笑。耶利米似乎也不计较了,还笑了笑。下课后他却对我说:“这个老师总是找我麻烦,真烦人。”一句话,就颠覆了我头脑中美国人真诚直率的印象。

还有一次,正巧是午饭,以赛亚对我说:“你喜欢吃小西红柿吗?”“喜欢啊。”我说。“给你,我正巧有几个。”“不了,谢谢。”“你不是喜欢吗?为什么不要呢?”我愣住了,为什么说“喜欢”就一定要接受呢?我已经饱了,自然就不想要了。以赛亚却对我说:“你应该接受的。如果别人再问你同样的问题,你不能说不喜欢,他们会觉得你不友好。而且如果他们主动给你,你就应该接受。要不然,别人会觉得你在撒谎。”我无言以对,你说这美国人到底是直率还是在绕弯呢?

这种思维的差距,待人接物的差距,处事交往的差距,是天生的不同,也是后天的变化,但重要的是,是我们是否宽容,用宽容将这种差距,缩减到最小。

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在一起,从独立到彼此联系,总是需要经历矛盾的吧,没有人可以摆脱。面对种种差异,一个人在异国他乡,总要独自面对,不管生活,还是学习,我们都没有办法躲避。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学会成长。

繁重的学习生活,让时间变得飞快,似乎还是刚刚才过了不久,我的交换生生活就已到了结束的时候。我就要离开Newnan Christian School,回到大洋彼岸的北京了!在这里经历的种种,让我相信,不只是中美之间,还有别的国家之间,即使文化和思维的差异再大,我们之间仍然有“爱”。我相信每个人都是好的,每个人都可以被真心对待。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试图去认认真真地了解一个人,理解一个人,那么这个世界上还会有那么多的猜疑嫉妒吗?

再见,美国;再见;佐洽亚;再见,Newnan ChristianSchool。我相信,我们还会再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