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如何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如何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巧妙设疑,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的理解程度,十分重要。老师要会用生活经验、历史故事、诗词歌赋、兴趣实验,创设问题情意场,会在教材内容、知识衔接、易错问题上巧妙设疑。从而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使设疑成为一种教学艺术,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 教学

在物理课上,如何创设问题情意场,巧妙设疑,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看法。

一、创造设疑的情景

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他们的思维活动还不能摆脱具体形象和直观经验的限制。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设疑的情景。在物理教学中经常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1、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创造设疑情景。日常生活实际是学生最直接最具体的经历。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回味,往往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如:在分析“加速度减小的变加速运动”时,许多学生想不通速度是增加的,我们可先这样创设一个情景:一位打工者有个100元的存折,他第一个月挣到了500元存在这个存折上,第二个月挣了400元又存上了,到第三个月只挣了300元也存上了,问目前存折上有多少钱,同学们很容易算出是1300元,显然增加幅度在减小,可总额仍然在增大。这样类比上面的问题很容易就相通了。又如:在学习“圆周运动”分析向心力的来源时,可问“公路上大型转弯处的路面,为什么外圈总是比内圈高?”在学习“波的衍射”时可先提出生活中有“隔墙有耳”“闻其声不见其人”之说,道理何在。这样让学生产生兴趣,积极思维,渴望寻求为什么。这种“以投石激疑”的方法,是以学生的生活情趣为基础,能不断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2、利用历史故事创设设疑情景。如在学习“凹镜”的光学性质时,把公元214年古罗马和希腊交战中,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利用光的会聚烧毁古罗马战舰的故事,即历史上著名的“魔镜退敌”故事做详尽描述后,设疑“为什么凹镜有会聚光的作用?”又如:在初中学“浮力”时可先介绍“曹冲称象”的事故;在学习“浮力”时还可介绍阿基米德巧测皇冠的事故。这样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学习信心倍增。

3、利用吟咏诗歌创造设疑情景。如在学习“参考系”时,可先咏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使学生生疑“青山”是静止的,怎么能“相对出”呢?得到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需先假定一个不动的物体做标准,从而引出“参考系”的概念。又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可用苏轼诗“峰多巧障目,江远欲浮天”顺理成章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

4、利用趣味小实验或小游戏创造设疑情景。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教师先做纸片、粉笔头同时下落的实验,发现粉笔头下落快,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出“重物比轻物落得快”的表象认识,接着老师设问:“若把两者拴在一起呢?”学生的答案会出现自相矛盾,此时,疑问顿生,老师立即做“牛顿管”实验,学生又得到“重物和轻物下落一样快”的结论。后一个结论否定了前一个结论,问题在哪里呢?这样有矛盾就有疑问,有疑问就促进思维,学生的思想活动就活跃起来了。又如:在分析“圆周运动”中临界问题时,可让学生表演“小流星”模型;在学习“反冲运动”时,可让学生从讲台上蹦下去,第一次双腿拉直蹦,第二次蹦下过程中曲腿,问感觉脚底受力情况的有什么不同,从而做出对比,得出道理。

综合上述,创设一个良好的设疑情景,就是在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使学生由被动的“苦学”变成主动的“乐学”,教学也就容易实现成功。

二、根据教材结构,巧设疑点

“设疑”必须根据教材的系统性,连贯性,并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知识点上“设疑”,突破重点、克服难点;在知识衔接处“设疑”,以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思路上“设疑”,指明学习的思维方向;在应用知识时“设疑”,强化已得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1、在知识点上“设疑”。凡属重点、难点的知识,可先提出一些难度适中,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定向思维,带着问题边看书边独立思考,自觉进入认识过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正功和负功”时,可先从功的表达式上设疑W=FScosα,其中:F为物体所受某力的大小,S为物体发生位移的大小,而ο≤α≤π,可见-1≤cosα≤1那么W的值就有了正负。请同学们看书分析①W值的正负由谁来决定,表示方向吗?②若不表示方向,又有什么意义?③功是标量,还是矢量?这样浅处深问,静中寻疑的设疑方法就把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理解透了。随后,我们还要利用问题的分类和结构,选择多种提问方式,启发思维,突破重点。比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可这样分阶段设计多种提问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在教师做了有关演示实验后,可这样设计问题:“从斜面上释放的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前进的距离与小车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假如小车在无限光滑的平面上运动,会如何呢?”“为什么会这样运动,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这样,小车的速度是否变化呢,由此又可得出什么结论?这样可加深对亚里士多德说法是错误的认识,从反面为突出惯性定律作了辅垫,引出惯性定律,就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就会易理解,易掌握。

2、在知识衔接处“设疑”。凡属新旧知识联系密切的内容,在教学时可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注意发掘教材中有培养思维能力的因素“设疑。”如在学习“波的图象”时,要学生列表比较“波的图象”与“振动图象”的异同可用分割式提问如下:①两个图象所在坐标系的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意义有何异同?②两个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有何不同?③两个图象上相邻两个最大值之间的距离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有何不同?④两个图象的图线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有何不同?这些问题貌似孤立,互不相干,实则云断山连,密切相关。使学生对知识结构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又如在分析“平抛运动的规律”时,可以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和力的独立作用原理等旧知识基础上巧设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