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普鲁克墩小佛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普鲁克墩小佛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新疆和田邂逅考察了“达玛沟小佛寺遗址”,面对千年艺术如同朝圣,感沐古人创造的文明和今天在构筑的多元化和谐,不由感叹:“佛不在远,有缘则近;寺不在大,有奇则神”。

心驰神往的神秘谒访

和田古称于阗,是一个充满历史传奇色彩的城市。2000余年前,一条举世闻名的跨越亚欧大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打通了,它在新疆即古代西域分北、中、南三条道,其南道指昆仑山北麓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之间的通道,因为于阗是这条通道上的重镇,故称于阗道。这里盛产“玉中之王”——“和田玉”。《礼记》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于玉比德焉。”和田玉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玉文化,“玉石之路”比丝绸之路历史更悠久。这里还是佛教东传进入中国的第一站,佛光来自释迦牟尼降生和悟道的地方,南亚天竺等国佛教兴盛后越葱岭(帕米尔高原)传入于阗,于阗成为了沟通佛教源头与中原佛教传播的纽带和桥梁。

从和田往东驱车120余公里,抵达策勒县达玛沟乡,小佛寺遗址博物馆就孑然坐落于离乡政府所在地东南约7公里,地名叫托普鲁克墩的沙丘之中。站在不远处眺望,圆顶的博物馆建筑呈土黄色,与广袤的大漠浑然一体,夏日强烈的反光让人睁不开眼,周围顽强地生长了一丛丛低矮的红柳、骆驼刺之类的沙生植物。

步入馆内,转过照墙,淡淡柔和的光线则衬托出神秘与肃穆。首先扑入眼帘的,在馆中央位置上,竟然是原样未动的荒漠中的残垣断壁,平面呈方形,里边坐南朝北是一尊莲花座佛,着朱红色通肩袈裟,结跏趺坐。佛像的头部、双手虽失,却完全可以体验到“既丽且庄”、“不即不离”和高贵典雅、慈眉善目的感染力,颈脖以下部位保存完整,衣纹简洁洗练,形象富有内涵。两壁绘有生动的大乘佛教壁画。

如此质朴无华的历史遗存及保护方法。使人顿时产生了一种穿越千年时空隧道之感。

我们几乎是屏住呼吸在参观。央视和新华社的记者正在采访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策勒县文化局书记师雪玫迎上来,轻声地告诉我们,前两年南方一位大学教授慕名而来,一进门就惊呆了,虔诚地跪在那儿许久。

讲解员介绍,这座达玛沟1号佛寺之所以称为小佛寺,是因为它南北长2.25米,宽2米,面积仅4.5平方米。2000年3月一位年轻的牧羊人在挖取红柳根当柴禾时发现了它,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200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队发掘抢救,2005年评选为中国七大考古发现之一,2007年建成达玛沟佛教遗址博物馆并开放。

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小佛寺

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小佛寺,建筑、雕塑、壁画三者完美结合。从佛像制作技法考证并推断,小佛寺系南北朝时期遗物,距今近1600年。一般来说,佛教僧众进行宗教活动和修行的场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多建于平地的独立式建筑寺院,历史上诸多名刹因、天灾、人祸而消失,现存重建、改建者不少,千年以上的原物不多。1937年著名学者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赴五台山寻访,在五峰以外豆村,发现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木构佛光寺大殿,1953年又在五台山地区李家庄发现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的木构南禅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完整的唐构建筑。而小佛寺是土墙建筑,因当地历来都用防风固沙的红柳筑黄泥土屋。尽管用材不同,但是它们都跻身于中国现存最早、殊为珍贵的佛教独立式古寺院行列,而且小佛寺要比上述两座唐构寺院早约三四百年。

另一种是利用山崖石壁开凿洞窟建立的寺院,虽历经沧桑,仍大多得以保存。新疆库车也是古代西域佛教文化和艺术中心,公元3—5世纪始建克孜尔、库木吐喇、森木塞姆等一批龟兹石窟艺术,之后石窟开凿同样随佛教传播的路线,呈先西后东、北早南晚之势,出现了闻名于世的柏孜克里克、吐峪沟、敦煌、炳灵寺、麦积山、云冈、龙门、大足、乐山等石窟宝库。

这座百余平方米的袖珍博物馆四周的陈列窗内,大大小小摆放了108件文物,皆出自周围遗址群,现又在该佛寺附近发现了时间稍晚的2号小佛寺,出土了一批唐代的文物。有佛像、佛头;有长45厘米、宽12厘米的古琵琶;有长52厘米、宽17厘米圭形手绘的千眼佛木板画。最令人惊讶的是一块块精妙绝伦的壁画。

尉迟乙僧的屈铁盘丝画法

壁画上,千手观音蕴含智慧与灵性的眼睛光彩照人,手托带有老鼠图案的法器,反映的是“鼠王崇拜”的故事。据说当年古于阗举国上下,敬鼠如神;古于阗佛教守护神毗沙门身上、头部有层层浓彩光环,头戴圆珠花冠,圆珠内有一太阳鸟……。“铁线描、重设色”的绘画方法,圆润柔丽、富有韵律和动感的人物形象,不同于中原画风,显然也不是出于凡夫俗子之手。那么究竟是哪位名家的妙来神笔呢?讲解员看到我们满脸的真诚和疑惑,语出惊人。她说,有可能出于初唐西域于阗大画家尉迟乙僧之手。

据《唐朝名画录》记载:“尉迟乙僧,贞观初,其国王以丹青奇妙荐之阙下。又云其国尚有甲僧,未见画踪。”其父尉迟跋质那也是有名的画家,隋代已入官中原,并享有画名,乙僧是其父之后入侍中原的于阗王室弟子,太宗李世民朝授宿卫官,袭封郡公。乙僧代表西域画风,属于“凹凸画”,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窦蒙称他:“澄思用笔……气正迹高,可与顾(恺之)、陆(探微)为友。”张彦远认为,乙僧和吴道玄、阎立本一样,其画“可齐中古”,在表现技法上的特点是线条“屈铁盘丝”,设色“堆起绢素”。实际上,乙僧的画作真迹早已见不到,其画风只是在西安碑林保存的石刻,龟兹、敦煌的壁画中可窥一斑,以及唐宋时流传的文献有所记载。

但现在可以说,从于阗遗存的壁画,可以了解乙僧善于利用浓丽色彩、劲健线条表现体积结构与形象的画风。除了小佛寺遗址博物馆的陈列文物外,位于达玛沟乡北90公里的丹丹乌里克遗址也有出土的有关于阗建国传说壁画,画一裸女立莲池中,回首下望身侧的小儿,身姿优美,躯体以线勾勒,施以晕染,立体感很强,成功地表现出天女妩媚、慈爱的情态。于阗自称是北方天王后裔,“吉祥天女”传说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妻子,这幅作品画在毗沙门天王塑像身侧,表明是妻子吉祥天女养育王子的故事。壁画的制作年代大约在公元7世纪,与乙僧活动的年代相去不远。通过此类典型的于阗绘画作品,至少可以帮助了解尉迟乙僧所代表的于阗佛画风格及其面貌。

于阗:美玉之至刚,佛化之至柔

据季羡林先生考证,佛教进入于阗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上世纪70年代末,季羡林先生在印度德里大学演讲,题目是“中印文化交流起源于何时”。他认为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3、4世纪的屈原时代,因为在屈原的长诗《天问》中有“顾菟在腹”的字句,“顾菟”就是兔子,而月亮里的兔子的神话在印度极为流行。

作为佛教传入的必经之地,原本盛行小乘佛教,然而到公元4、5世纪盛行大乘佛教,凡传入中国的佛教经典,十之八九都要经过这里。华严经典大多从于阗取得梵本,于阗僧人提云般若,实叉难陀等都为汉译华严经典作出过贡献。“佛”字是于阗语演变而来的,“阿弥陀佛”是于阗语对梵语的音译,有一批运用于阗书面语撰写的重要佛教作品,如《金光明经》。丝路凿通之后,佛教徒西行求法的第一个目的地,往往就是于阗。

说到求法僧,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唐三藏法师玄奘,这大概要归功于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实际上,3世纪三国曹魏时代中原西行取经的汉僧朱士行是第一人,他为访求梵文原本《般若经》来到于阗。

同样是历尽艰险到达天竺,玄奘之前有东晋的法显,法显出发时间是公元399年,玄奘是629年,其间相隔整整230年。两人都从长安出发,然而法显年届64岁,玄奘年仅27岁。

法显终于来到于阗。他在行记中说:“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众僧乃数万人,多大乘学,皆有众食。”,“家家门前皆起小塔,最大者可高二丈许,作四方僧房,供给客僧及余所须。”僧侣的饮食有国王供给,称为“众食”;小塔最大者可高二丈许,当时的丈比现在稍短,约2.5米。即使如此,塔高仍达5米以上。法显在于阗停留了3个月,目的是想参观“行像”的仪式。所谓行像,是把佛像置于装饰华美的宝车之上,在城中四处巡游的仪式。行像那天,举国倾城而动,宝车行至城门附近,城楼上鼓乐齐鸣,城内万众欢呼,国王摘冠整装,赤足来到城门外迎接佛像的到来,并散花烧香,王妃和宫女们则从门楼上往下播撒鲜花,五颜六色的花瓣落在金碧辉煌的宝车上……

神奇的“小佛寺”

于阗是僧人的乐土,但前方路途更为艰难。法显13年后从天竺回到中国,去时同行的10名立志求法的僧人,竟无一人一同归来,有的客死他乡,有的途中返回,还有的滞留于阗。与法显大致同时期的庐山慧远的弟子法净、法领等,也曾到达于阗并取得法典,然而不曾前往天竺。玄奘西行经由北路前往天竺,不辞辛劳,16年后回到中国,归途越过帕米尔高原来到于阗,想必也目睹一派以音乐相伴的散花烧香的热闹欢迎的景致。

求法僧的先驱们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不再前行者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于阗是一方和谐之土。

据说玄奘在于阗期间写了一篇上表文,托人交给长安的唐太宗,太宗皇帝龙颜大悦,回信“……闻师访道殊域,今得归还,欢喜无量,可即速来,与朕相见。”玄奘处繁荣昌盛的唐贞观年间,而法显处国家分裂和动荡时期,玄奘比法显命运好得多,他回长安受到长安市民倾城相迎。

佛国于阗的香火持续了千年,大约持续到10世纪。这时战火燃遍西域,兵燹绵延不断,于阗曾经巨大而辉煌的国都连同无数寺院,都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当地在相当长的时间成为了荒漠之地。达玛沟乡北几十公里的沙漠里,有一座早已废弃的古城,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有记载,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现在依稀可看出街道、院落、房屋,墙壁是红柳编造的,不少墙壁上都有焦痕。或许古城毁于一场人为的大火?

祥云佛国的文明中断了,成了难解之谜!到15-16世纪陆路的丝绸之路逐渐被海上交通替代。

千年后,达玛沟托普鲁克墩小佛寺等遗址惊现于世,为我们研究丝绸之路文化包括宗教演变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佐证。

一扇神秘之窗打开了,阳光多么灿烂!经考证,达玛沟2号佛寺毁于战火,1号佛寺因之前的自然灾害而放弃,被无情的风沙吞没,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红柳包。它之所以能够保存至今,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规模很小。因为规模小,使它战战兢兢深藏在红柳包中度过了千年。应该感谢大红柳包完整地保护了小佛寺,于阗佛国通过它,重现了往昔的精彩和辉煌。

2010年8月22日新华社报道:“考古学者发掘中国小西天。”报道说:达玛沟南部区域“在近100公里范围内,广泛分布着20多处汉唐时期的重要聚落建筑和佛教建筑遗址,其中大型佛寺遗址群就超过10处,每个遗址群都有多座佛教寺院建筑遗址。”

飘洒的梵呗之声不再高奏,虔诚的香客不再朝觐,佛国净土也尽淹没在塔克拉玛干沙丘大漠之中,当它们重新被世人发现时,千年佛国一去不返,唯其文化和艺术令人震撼,动魄惊魂。中华文化是一种多元一体和谐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间亲密无间、和谐相处,相互尊重和宽容是今天的主旋律。小佛寺虽小,但小中见大,小佛寺和谐的灵魂及真、善、美将长驻人间!

神奇的小佛寺!

和谐的小佛寺!

永恒的小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