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SECI模型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型信息共享空间(KSIC)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SECI模型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型信息共享空间(KSIC)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基于seci模型构建一个KSIC模型,实现从知识管理概念到实体知识空间的转变,并将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的转化过程与特定的服务手段对应起来,通过四个知识空间实现知识服务型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交流和创新。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 知识管理 知识服务 SECI KSCI

[分类号]G250

1 从IC到ksic

信息共享空间(IC)研究近年来成为图书馆学中一个逐渐升温的学术课题,无论是单纯的理论研究还是颇具实证意义的空间构建性研究都大量涌现,为我国图书馆IC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基础。

目前我国的IC建设还处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相互碰撞和交融的阶段,能提供成熟的有参考价值的IC案例并不多见。多数的研究还集中在介绍国外的案例或者从硬件设施和制度的角度构建自己的IC空间,缺乏从整体知识服务空间的角度研究不同知识服务的协同系统。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有些学者提出了构建知识服务型的信息共享空间(KSIC)。“KSIC以满足用户最终需求为目的、KSIC是个性化的服务模式、KSIC是一种连续的服务过程、KSIC服务是协同、KSIC是知识创新的服务”。KSIC的目的就是将知识服务的方法与IC的理念和服务方式结合起来,实现IC的目标之一:推动研究和学习。

2 KSIC的服务战略

我们认为IC是信息和信息服务在有限时空内的无限集中,KSIC是知识和知识服务在有限时空中对特定服务对象的有效汇集。KSIC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服务组织模式在运行管理的层面上应该有其自己的服务战略。人员充足、知识资源储备完善的图书馆可以采用推送型的服务战略;如果图书馆馆舍较为优良而人力资源不足则可以采用以空间服务为主导的服务战略,或者混合式的知识服务战略等。KSIC服务战略是将知识管理的内涵与IC在理论上结合并在实体上加以体现,形成一个规范化的具有知识管理功能的IC服务系统流程(这里对其他服务战略不加详细的解释)。

KSIC服务战略是将知识管理的核心理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关系”与IC的空间实体相对应,在IC空间内通过知识和知识服务的累积形成一个空间化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换转空间系统,实现不同服务的有效协同,促进知识的创新和有效流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有效转化,最终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服务空间系统和学习支持系统。

3 KSIC服务模型的构建

3.1 SECI的四个知识空间

SECI模型是知识管理领域的经典模型理论,其最初原型是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mtaka Takeuchi)于1995年在他们合作的《创新求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中提出的,如图1所示:

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指个人的隐性知识向他人传递并实现隐性知识的群体共享。外化(Extemaliza―tion)即客观化,是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符号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是知识创造过程的关键。结合(Combination)是指零散的显性知识向体系化知识的转化,是一个通过各种方式把形形的知识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内化(Intemalization)是指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从组织的知识储备到个人的知识创造的转化。以此为基础,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提出与四个过程相呼应的四个“场”(Ba):创始场(Originating Ba)、对话场(Interacting/Dialoguing Ba)、系统化场(Cyber/sys―temizing Ba)、练习场(Exercising Ba),使SECI模型成为知识创造与组织学习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3.2 基于SECI的KSIC服务模型

本文基于上述理论,将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提出的四个“场”映射为IC中四个不同的知识空间,构建一个基于SECI模型的KSIC服务模型。

创始场是个人之间彼此交互表露其感觉、情绪、经验与心态的场所,其作用是通过类似师徒传授的方法将隐性知识扩散开。IC中的创始场就好似一个通过初步的咨询和对话帮助用户的隐性知识需求表现的空间,称为知识咨询空间。

对话场是将拥有特殊知识与能力的一些人组成一个计划小组、特案小组或跨越业务单位之小组,让这些小组的成员在互动场所彼此交换想法,同时也对他们自己本身的想法加以反省及分析的场所。在IC中这样拥有特殊知识与能力的人就是学科馆员服务团队,通过学科馆员服务与用户深度探讨,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策略。这个IC称为知识服务空间。

系统化场是将新的显性知识与现有的资讯与知识组合,以便再产生更新的显性知识,并使之系统化,利用“线上网路”、文件与资料库等资讯强化这项知识的转化程序的空间。在IC中其作用体现在为用户提供的知识资源和利用知识资源的各种硬件设备上,将图书馆现有的知识资源从馆藏中传递给用户,与用户的显性知识需求结合,这个空间称为知识传递空间。

练习场是在资深教师与同事的指导下,以观摩或实际演练等方式不断地练习,能应用实际生活上或模拟的显性知识,并持续将这些知识内化的空间。这方式在IC中的表现即是提供一个实践的空间,让用户可以在IC内及时模拟所得到的新知识,在实践中创造新的个人隐性知识。这个空间称为知识创新空间。

这四个知识空间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在整个大的IC之中通过不同的知识需求和知识服务互相联系起来。这样就把用户在IC中的知识行为整合在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空间之内,并将用户整个知识服务过程与用户需求变化的情况用四个抽象的空间加以描述,如图2所示:

这四个空间的“边缘”是通过知识需求、解决策略、新知识和新疑问加以连接,将知识、信息和实体的空间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由知识、信息到现实空间的转化,在不同的空间中对不同的知识和知识的作用对象施加不同的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活动,使得读者的隐性知识在知识空间中被激发出来成为显性知识,进而再从空间中获得新的显性知识加以吸收和创新成为新的隐性知识。

在这样四个密切联系的知识空间模型中,每一个空间并不是一定要遵循固定的“边缘”循环模式,除了可以按照图中所显示的“边缘”循环模式进行,也可以在某些情况下由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下跳过一个空间直接进入下一个空间,或者退回前一个空间,甚或终止循环直接跳出空间。

在图2中可以看到,用户在咨询空间中已经具有了解决策略时,就会跳过知识服务空间直接进入知识传递空间;在传递空间中出现知识获取困难(无法获取、获取限制、无法阅读等)时就会从知识传递空间直接进入咨询空间寻求帮助。

当用户在服务空间受到启发突然获得研究灵感时就直接接人创新空间进行研究和创新;相应地在创新空间中出现知识问题和创新困难需要学科馆员解决时也可以直接接入服务空间。

当用户的实践需求比较强烈或者已经具有实践计划和知识创新想法时,就可以从咨询空间直接进入创新空间;当用户需要一般性的事务咨询(使用方法、空间布局、硬件设施操作等)即可从服务空间接入咨询空间;当用户在传递空间中不能检索和获取知识信息时就会退回服务空间再制定检索的策略和方法;当用户在进行知识创新而感到资料不足时就会回到传递空间再次检索和获取知识资料。

从知识的转化过程上看,基于SECI的四个知识空间符合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规律,有利于促进知识的再生和创新;从用户知识活动的规律上看,将用户的知识活动与知识空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符合用户知识活动的习惯,满足一般性的知识获取以及知识创新活动的要求,形成了一个空间、知识、活动三者统一的KSIC的主体结构;从对用户的学习支持来看,对用户的研究与学习起到了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一个以知识服务为核心战略的KSIC在构建时应该具有这样四个基础的知识空间,以此为基础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对整个空间进行适当的扩充和完善。

4 四个知识空间的服务模式映射

基于SECI的KSIC其主旨是通过四个不同知识空间的协作和联系、不同知识服务在空间中的协同和互补,将整个KSIC的空间紧密地集合起来。基于SECI的KSIC并不太强调某一个具体知识服务方法的创新或者是技术手段和硬件设施的先进性,而是将重点放到不同的知识服务手段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转换过程中的作用,将不同的服务方法和实体空间按照从SECI中抽象出来的四个知识空间之间的知识流动关系组织起来;强调的是四个知识空间之间的知识服务协同,在信息的流动、需求的变化和服务的深入中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换。

根据SECI模型和四个知识空间中知识转化过程方式知识服务方式、KSIC实体映射以及作用等因素组织成一个二维的关系表,如表1所示:

这样就将抽象的知识过程和具体服务内容结合起来,完成了从概念到具体工作职能和做法的变化,让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在现实中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同时也将知识的转化过程与所需要的实体空间联系在一起,使不同的空间区分实现不同的知识服务功能,不同的功能在不同的空间中得以更为有效地实现。

5 KSIC的实现

笔者根据前文的理论模拟构建了一个初步的KSIC实体模型,用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四个知识空间在实体上的表现(见图3)。

模型可以分为5个不同的功能区域,右侧的咨询区、下方的学科馆员服务区、左侧的文献和数字资源区、上方的知识创新区以及中部的缓冲区。

咨询区在整个空间中所起的作用是与用户进行最初的接洽和交谈,使用询问、启发、引导、意见收集等不同的服务方法初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想法。并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事务性问题和常见问题,促使用户的隐性知识需求向馆员的隐性知识需求传递和转变,为下一步隐性知识需求的显性化做好准备工作。

学科馆员服务区的主要作用的通过学科馆员的咨询和交谈在初步咨询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背景知识,使用深度交谈、学科咨询等服务方法与用户进行知识的交流和互换,促使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传化,并最大限度地了解用户的知识需求;同时学科馆员要针对用户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需求为用户制定一套有效的信息获取方法和策略,帮助用户在文献和数字资源区检索目标信息。

文献和数字资源区的功能是在有限的区域内尽可能地通过文献借阅、网络服务、数据库服务、文献复制、文献传递服务来提供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实现知识传递的作用,促成显性文献知识向个人显性知识的转化,并提供必要的设备保障检索策略的有效实施。

讨论与实践区是用户在获取必要新知识后,利用空间内的实践空间和实践设备进行新知识消化和吸收的场所。在这个空间内,用户使用空间中的讨论室和研究室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深度的加工和利用,使得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从而进一步形成新的信息需求。

缓冲区是用以分割空间,美化信息空间环境,并提供用户休息、整理思维的一个辅助区域空间。

基于SECI模型的KSIC在空间的实体上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所能提供的服务也可以根据图书馆自身的条件加以选择。但是其基础的四个空间的基本构架是实现SECI功能基础。这样整个知识服务的流程将成为一个完整的循环整体,可以在其空间内不断地循环反复,也可以超越循环灵活地在不同空间内跳跃,从而不断地创造新的知识。

6 KSIC的未来

“知识服务的内涵可以归纳为:知识服务从用户实际的信息需求和所处的信息环境出发,遵循用户的信息获取途径来组织服务的流程;其核心在于知识创新过程,在显性知识的加工中融入了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将显、隐性知识集成,形成了智力型的知识产品:并强调专业人员和用户的共同参与,关注的重点从信息本身扩展到服务过程,是一个‘一站式’的综合服务”。KSIC由于符合知识在信息活动中的转化特征,因此能更好地在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中体现IC的作用和理念,更高效地为科研和学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