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按摩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1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按摩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1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研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制,指导临床应用,促进患者康复。方法:通过功能试验、触诊、X线光片,确定病变部位及程度;在臀部、及相关经脉上取穴,施以点穴手法;然后按照损伤的肌肉结构,施以按摩手法。结果:按摩治疗21例患者,治愈17 例,占81.0%;良好 3 例,占14.3 %;一般 1例,占4.7 %。结论:运用按摩对髋关节周围损伤肌肉进行治疗,能有效地剥离粘连、疏通狭窄、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恢复髋关节的力学平衡,从而消除由于肌肉损伤造成的髋臼支动脉被卡压的现象,恢复对股骨头的正常供血。

[关键词] 股骨头无菌坏死;髋臼支动脉;耻骨肌、髂腰肌损伤;按摩

[中图分类号] R68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a)-090-01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被人们称为“不死的癌症”,给患者造成极大的恐惧和痛苦。2006年6月~2009年8月,笔者运用按摩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21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股骨头坏死患者21例,年龄25~62岁;病程3个月~7年;早期患者(骨组织无异常,局部软组织损伤为主)16例,中期患者(骨组织有囊状改变)2例,后期患者(股骨头塌陷)3例。导致原因:因其他疾病长期服用激素者1例,长期酗酒者2例,局部软组织损伤者18例。全部患者均有疼痛和功能障碍。

1.2治疗方法

首先通过功能试验、触诊、X线光片,确定病变部位及程度;第二步,在臀部、及相关经脉上取穴,施以点穴手法;第三步,按照损伤的肌肉结构,施以按、滚、拨、振、理等手法;最后以切击手法结束。该疗法一般每天1次,年老体弱者隔日1次。

1.3典型病例

患者,男,39岁,山东省德州市振华建筑安装有限公司职工。腹股沟及臀部疼痛两年有余,近半年来疼痛加重且伴有功能障碍,工作、睡眠、情绪等方面都受到严重影响,在亲属陪同下到山东省立医院检查治疗。X线光片显示:左右两侧股骨头均有不同程度的囊状改变。确诊为股骨头坏死中期。口服和外用药物配合使用,疼痛始终得不到缓解,最后竟然拄双拐才能站立和行走,步履非常艰难。2006年6月15日开始接受按摩治疗。首先,通过功能试验和触诊,确定臀中肌、梨状肌、耻骨肌、 髂腰肌和内收肌群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条索状体征且压痛剧烈);局部及循经取穴选取环跳、承扶、殷门、委中、血海和梁丘诸穴,施以点穴手法;按照损伤肌肉的结构,施以按、滚、拨、振、理等手法,最后以切击手法结束。以上按摩疗法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2次后疼痛大减,单手撑低拐便可行走;治疗4次后便可以不杖而行,下4楼去散步;治疗13次后去省立医院复查,股骨头囊状改变消失。治疗2个疗程后,所有症状消失,一切功能恢复正常。

1.4治疗标准

临床治愈:X线光片正常,一切症状消失,活动自如。良好:X线光片正常,疼痛和功能障碍大有好转。一般:X线光片无明显修复,疼痛和功能障碍略有好转。较差: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2结果

按摩治疗21例患者,治愈17 例,占81.0 %;良好 3 例,占14.3 %;一般 1例,占4.7 %。

3 讨论

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于旋股内侧动脉分支-髋臼支动脉,它途经耻骨肌、髂腰肌,穿过股骨头韧带,从股骨头凹进入股骨头。髋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依赖周围肌群的力学平衡[1]。髋关节周围部分肌肉的损伤可导致其力学平衡的破坏,尤其是耻骨肌、髂腰肌下段损伤后,局部充血肿胀、肌纤维粘连,直接对髋臼支动脉造成卡压,影响其血流情况,并且会逐渐加重,直至形成血管阻塞,造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运用按摩对髋关节周围损伤肌肉进行治疗,能有效地剥离粘连、疏通狭窄,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恢复髋关节的力学平衡,从而消除由于肌肉损伤造成的髋臼支动脉被卡压的现象,恢复对股骨头的正常供血[2]。

股骨头坏死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早期的主要表现是臀部、膝关节及疼痛,功能轻度障碍。X线光片显示:骨组织无异常。中期的主要表现是臀部、膝关节及剧烈疼痛,功能严重障碍,走路跛行。X线光片显示:股骨头有囊状改变,软骨面有破坏。后期的主要表现,是腹股沟及臀部剧烈疼痛,功能障碍非常严重,几乎无法站立和行走,甚至疼痛可导致彻夜不眠。X线光片显示:股骨头塌陷,软骨面严重破坏,关节间隙不清晰。临床实践证明,患者早、中期及时治疗,治疗效果好且不留后遗症;后期治疗骨组织虽然无法修复,但是在缓解疼痛、恢复功能方面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曹献廷.手术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2]王安利.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收稿日期:201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