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18例肝硬化腹水临床治疗与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18例肝硬化腹水临床治疗与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对肝硬化腹水临床治疗与分析。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11月-2012年11月在本院诊治的肝硬化腹水的患者18例,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相结合治疗的方法,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肝功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经中西医联合治疗后,显效7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是88.89%;治疗前后,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白蛋白(ALB)、清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A/G)相关肝功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字】肝硬化腹水临床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34-02

肝硬化腹水指因肝脏疾病所导致肝脏的反复炎症,肝硬化及纤维化形成后因多种的病理因素,例如,低蛋白血症、水钠潴留、门脉高压等引起的腹腔内存在积液临床症状。肝硬化腹水不属于一个单独疾病,属于许多的肝脏疾病的终末期共同的临床表现。导致肝硬化腹水的常见疾病包括,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1]。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11月-2012年11月在本院诊治的肝硬化腹水的患者18例,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27-66岁,平均年龄(36±10.78)岁,病程5个月-7年,平均病程4.6年。所有患者均经肝硬化腹水的确诊。

1.2入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相符合,并伴有腹水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患者;入院时经诊断无肝肺综合征、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肝癌、弥漫性的血管内凝血、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年龄18-75 岁;无糖尿病、精神病及其他严重疾病者。

排除标准:排除心源性、癌性、结核性、肾源性等引起腹水;哺乳期或妊娠妇女腹水感染患者;治疗中有特殊的生理变化或严重的不良反应,不宜继续进行治疗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比较差患者。

1.3方法

西医治疗,于合理休息、饮食的基础上进行保肝、利尿、对症支持及改善循环等治疗。利尿剂选择安体舒通片,每次口服40 mg,一日3 次,效果不佳患者,可与速尿连用,并随着腹水的消退予以增减;依照肝功能具体情况,予以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等;白蛋白比30 g/L低患者,根据患者病情予以人血白蛋白,每次5-10 g,每周2-3 次;并自发性的腹膜炎患者,予以第三代的头孢菌素进行静脉滴注,同时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维持。4 周一个疗程,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

中医治疗,方用健脾调肝补肾。炒白术30 g、黄芪30 g、炒谷20g、茯苓30 g、炒枳实15 g、麦芽20 g、白芍15 g、砂仁12 g、郁金12 g、茵陈15 g、泽泻15g、猪苓15 g、大腹皮15 g、泽兰15 g、醋制鳖甲15 g、丹参30 g、生甘草10 g。对症加减,用水煎服,早晚各150 mL进行温服,4 周一个疗程,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

1.4监测指标

检测指标:⑴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如乏力、纳差、尿少、腹胀等症状的变化,监测腹围、体重及24 h 尿量变化;(2)治疗前后,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白蛋白(ALB)、清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A/G)相关肝功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

1.5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显效:症状基本完全消失,腹水消失,肝功能、凝血酶原的活动度的恢复高于50%;有效:主要的症状消失,脾脏肿大的程度不变,腹水消失,肝功能、凝血酶原的活动度的恢复低于50%;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或是恶化,甚至出现死亡[2]。

1.6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SPSS 16.0软件包统计分析,一般资料用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

3 讨论

肝硬化腹水属于临床常见症状之一,肝硬腹水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一旦形成易引发腹腔的感染,治疗比较困难[3]。肝硬化的患者相关症状典型确诊容易,但是部分的患者无典型临床症状,处在隐匿性的代偿期[4]。临床上,通常采用利尿,排放腹水,进行白蛋白的输入,颈静脉肝内的门体分流,腹腔颈内的静脉分流等进行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肝硬化腹水通常采用腹腔镜进行检查,可以准确安全的检查不明原因的腹水患者。能够分为顽固性和单纯性腹水。顽固性的肝硬化腹水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病情比较复杂,且并发症较多,进行低蛋白血症的纠正、水电解质的平衡调节、利尿等相关综合治疗,多数能够达到比较好的疗效。

中医学认为,乙肝后的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中的“积聚”、“鼓胀”范畴,有虚实互见、本需标实特点。对于本病治疗需要进行全面考虑,正邪兼顾[4]。

现代药理的研究表明:黄芪能够进行脂质代谢的调节,黄芪的提取物有显著保肝作用;泽泻能够干扰外源性的胆固醇吸收,还能够影响到内源性的胆固醇代谢;丹参活血药对于脂肪肝和过氧化脂质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抑制血清磷脂、脂肪、过氧化脂质增加,也能够使肝脏的胆固醇降低,抑制肝内的脂肪沉着。

本研究表明,患者经中西医联合治疗后,显效7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是88.89%;治疗前后,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白蛋白(ALB)、清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A/G)相关肝功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差异明显,效果显著。治疗前后,患者的腹围、体重和24h尿量变化,差异明显,效果明显。

综上所诉,采用中医为主,中西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肝功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有明显改善,综合治疗的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 胡浩.针对70例肝硬化腹水临床治疗进行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3,26(2):79.

[2] 王芳雅,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8(10):68.

[3] 谷党英.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34(12):126.

[4] 张勇,耿云涛.中西药联合施用治疗肝硬化腹水60例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14(20):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