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武汉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投资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武汉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投资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建立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和比较武汉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大小,分析了武汉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投资环境存在的主要差距在于基础设施子环境和经济子环境。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武汉经济圈在投资环境建设中应该借鉴的经验和优化对策,以期望创新地区投资环境建设,用新的思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关键词:武汉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投资环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1-168-02

21世纪的城市竞争将不再是简单的个体城市竞争,还将是一个个组合起来的、实力雄厚的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是区域与区域间的竞争。而区域经济竞争的直接表现就是投资的竞争,是地区诱发投资、吸纳投资要素流入该区域的综合能力的竞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圈,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城市经济圈,区域投资环境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已经成为推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的火车头。建设和发展武汉经济圈,是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的必然选择,武汉经济圈投资环境建设现在已拉开帷幕,探索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投资环境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于武汉经济圈加强其投资环境竞争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目前国内对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的空间范围基本已形成共识,长三角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是现阶段我国城市最密集、也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珠三角经济圈覆盖的空间地域范围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5个地级市和肇庆、惠州等县级市,是我国发展最为完善的经济区域。本文界定的武汉经济圈的空间范围为:以武汉为圆心100公里为半径的圈层,包括武汉市与周边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共九个城市。这个区域是湖北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城市密集度高,综合实力较强,区位市场优势明显,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发展潜力巨大。

一、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一)指标体系

投资环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特定区域或行业所拥有的影响和决定投资运行系统的健康成长并取得最优(预期)效益的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有机复合体[2]。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根据指标选取的系统性原则、显著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以及国际惯例原则。本文共选取了5大类12小类,共36个具体指标构成了武汉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二)评价方法

基于经济圈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要素繁多而且要素之间又相互关联,计算复杂等方面考虑,本文选取主成分分析方法来评价三大经济圈各城市的投资环境竞争力,具体评价步骤如下[3]:①建立原始指标矩阵Xij。其中设i为三个经济圈中的33个城市中的第I个城市,j为投资环境构成要素第j个指标;②将数据用标准差方法标准化消除量纲影响,得到标准化后矩阵X'ij,求协方差阵Rkj;③由R解特征值j及相应特征向量并得方差贡献率Ijk;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等于85%或特征值大于1)确定主因子数,然后计算第个因子的载荷Pkj;④计算各城市投资环

境竞争力得分值Vi(含城市规模、基础设施、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得分)。

二、评价结果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首先得出武汉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然后把各个经济圈内的城市按其得分进行加权平均,分别得到三个经济圈整体投资环境竞争力的得分,见表2:

表2 三大经济圈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Table 2: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three Economic Region’sinvestment environment competition ability

三、评价结果分析

(一)类型划分

运用类平均距离聚类分析法,对三个经济圈内城市的总体投资环境竞争力进行了聚类分析。根据SPSS分析结果,可将33个城市按投资环境竞争力水平分为4种类型:第1种类型为投资环境竞争力优异的城市,包括上海、深圳和广州;第2种类型为投资环境竞争力良好的城市,包括东莞、杭州、南京、苏州、武汉;第3种类型为投资环境竞争力中等的城市,包括宁波、佛山等;第4种类型为投资环境竞争力偏差的城市。

根据聚类结果可知:武汉经济圈总体投资环境竞争力水平不高,和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相比差异显著。武汉经济圈综合得分为26.25,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分别是40.86、44.97。投资环境竞争力优异的三个城市均来自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武汉经济圈只有武汉居于投资环境良好城市之列,其余8个城市都属于投资环境偏差的城市。三大经济圈内各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的优劣程度相差悬殊。

(二)各子环境分析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武汉经济圈大部分城市属于中小规模水平,市区人口超过百万的只有武汉、鄂州和潜江。城市化水平不高和城市规模偏小是武汉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投资环境竞争力产生差距的重要原因。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使投资硬环境摆脱自然资源的限制,因而是构成投资环境的必要因素,是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条件。武汉经济圈基础设施子环境得分为32.89,与珠三角相差悬殊,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这是制约武汉经济圈投资环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投资环境竞争力高低的指示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说明投资环境竞争力越强,吸引的投资越多,同时经济发展又暗示着投资环境竞争力将进一步改善。经济子环境是武汉经济圈和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差距最大的一个子环境。生产要素能否在区域市场上自由、无障碍流通,是衡量投资环境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总体来说,三个经济圈的市场一体化水平都不高,各经济圈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贸易壁垒以及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武汉经济圈社会环境总体较好,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差距不大。这主要归功于武汉经济圈内雄厚的科教实力,武汉是我国仅次于北京、上海的第三大科教中心,拥有中国邮电科学院等多家重点科研机构。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科教优势尚未发挥,高科技成果在城市圈内的转化率较低,武汉与周边城市在人才培训与交流方面的合作有待加强。

四、武汉经济圈投资环境优化对策

借鉴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投资环境建设的成功经验,本文对武汉经济圈加强其投资环境竞争力建设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投资硬环境要素

基础设施是投资硬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基础设施水平是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这些经济圈内区域交通网络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协调衔接性较强,基本已形成统一高效、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根据基础设施子环境评价结果,武汉经济圈基础设施状况非常薄弱,已无法满足投资日益增长的需要,是导致武汉经济圈投资环境竞争力总体水平不高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尤其需加快道路、电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二)明确政府功能和定位,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投资软环境建设

长三角经济圈投资环境建设过程中可供借鉴的经验主要是政府管理模式及其推动作用,政府在投资环境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长三角的政府管理模式是其经济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一种强势的政府宏观政策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这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中的“投资软环境”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政府部门该出手时要出手,重点理顺审批、管理、监督等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关系,提高整体办事效率;严格实行政务公开制度,建立公开透明的行政决策和行政执行体制,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在整个经济圈内形成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改善产业投资环境

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以及产业投资环境的重要标志。武汉经济圈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中农业比重过高,工业比重过低,工业对农业带动作用不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尚未形成高效、便捷、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由此导致对自然资源、农副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难以进行有效利用,制约了产业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整体经济的发展。在其产业结构调整中其产业发展重心应放在第二产业,同时致力于第三产业的提升,巩固发展纺织、服装、食品等竞争优势产业,积极扶持电子信息产业。

(四)充分发挥经济圈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上海,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国际性城市的特征日益凸现,投资环境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广州作为珠江三角洲的政治中心和省会城市,也是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心,每年春秋两季的广交会,使其外贸出口在珠三角占据重要地位。武汉以其雄厚的历史基础和突出的区位优势,是武汉经济圈内当仁不让的龙头城市,但是相比较而言,无论是在区域形象力、外资利用、地区经济联系度、人才,还是经济总量,武汉和上海、广州、深圳还相差甚远。本质上缺乏不同于域内其他城市的经济内核,尚未对周边地区形成强大的聚集与辐射能力。

(五)发展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吸引外商投资

产业的聚集能集中的表现出整个经济圈的竞争实力、引资能力、发展潜力和聚散张力。投资环境良好的经济圈,都有强大的产业密集群的支持。在长三角经济圈内,无锡、宁波等市产业接轨上海,已经产生了明显的互补效应,一条清晰的IT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在珠三角地区,电子及通讯设施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高居全国第一。相比之下,武汉经济圈的产业聚集不够,圈内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城市间分工不明确,没有形成各自的产业特色,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群。针对这些不足,武汉经济圈要突出支柱产业主体地位,提高主要工业产品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鼓励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扩大规模。

参考文献

[1]李如义,吕晓红.武汉经济圈的目标定位与战略重点[J].经济研究参考,2003,(68).

[2]邓宏兵.投资环境评价原理与方法[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3]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4]向东进,李宏伟,刘小雅.实用多元统计分析[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