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峰”与“谷”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峰”与“谷”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音乐中有无数的起伏变化(谷——峰——谷的往复),包括声音力度、音色、歌词咬字等等,都需要变化。那么当我们需要把音乐推向波峰,达到需要的强度时,除了必要的声音技术的支持,我们就应该用到我们的内心激动。因此,学会如何发掘人性本质的激动在声乐学习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人性 声乐教育谷峰

前言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学习中,人们总是埋首于声音技巧的训练,亦或是对情感和歌曲内容的理解,忽视了发现人心底可以迸发出的原始的激动,带动声音和情感走向更高的层次,从而能将歌唱者的整体水平推向更高,并由此带来人的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

一、关于“人性”

人性理论,是关于人性预设的阐释,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理论中关于人的本质特征或共有的行为模式的假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问题是各家各派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在这琳琅满目的关于人性的理论中,最具典型意义和代表特征的是关于人性善恶的讨论。 比如《孟子·告子上》:“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信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人生来本性相同,是后天环境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而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薛恩在其《组织心理学》一书中,将人性划分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四种类型,也为西方传统人性理论奠定了基础。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关于人性的探讨大多是从哲学,形而上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作为教育学上的“人性思考”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即“我们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通过教育的手段去引导进而将人性的潜能发挥出来”。

人性本质赋予了人以情感和灵魂。无论人性好坏,对于美好亦或是丑恶的事物,都会在心里产生激动。这种激动会受到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但最本质的喜怒哀乐是与生俱来的。当人遇到极度喜悦或是极度悲伤的时候,会迸发出超乎平常的情感,产生极大的力量,也就是会达到一个人能力的“峰值”。由于我们不得不生活在特定的环境或情境里,很多的束缚让我们很难去触及我们情感的极限,我们不得不中庸在“峰”与“谷”之间。

二、“峰”与“谷”

通俗意义上说,“峰”是山的至高点,而“谷”则是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将峰与谷作为一种处事的人生哲学,比如美国的斯宾塞·约翰逊博士就创造性的提出了“峰谷理论”,将人生看作是不断从低谷中迅速崛起,登上高峰的过程。而在声乐学习和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将“峰谷理论”灵活运用,这就主要表现在如何在声乐学习中发掘人性本质的激动,让内心和情绪的激动在“峰与谷”的不断交替中达到一种理想状态。

在本科的声乐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同一个年级的声乐考试中,只有少数的同学会在演唱曲目时,会做到自信和情由心生,会在情感上触及内心灵魂。往往在第一句歌词开始就把声音和情感交织在一起,随音符的变化流淌出来。歌者动情,听者的内心自然也会被美妙的声音所俘获。相反,很大比例的同学在考试演唱时是生硬的歌唱,听者会明显的感觉到这名同学当时并没有融入音乐,而时内心在一种胆怯中的情绪中在故作镇静,想要把音色、力度、歌词很好的表达出来,但在这样的焦虑心境下,效果可想而知。

面对这样的现象,我细心的发现:往往那几位自信的去演唱的学生,会出自同一名指导教师。导致考试效果和成绩的不同,我想问题就出在我们每星期的教学课堂中。

在大学七年的声乐学习过程中,我深刻的感觉到每一名声乐教师在教学中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个不同既有技术的方面,同时更大的不同在于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以及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精神面貌的培养中。

在声乐教学中,既要在技术上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又要在艺术处理方面准确把握,给学生正确的歌曲指导。同时,这里也是我想突出强调的一点,就是要给学生的演唱中注入激动的情感。音乐中有无数的起伏变化(谷——峰——谷的往复),包括声音力度、音色、歌词咬字等等,都需要变化。那么当我们需要把音乐推向波峰,达到需要的强度时,除了必要的声音技术的支持,我们就应该用到我们的内心激动。它会帮助我们在音乐即将达到波峰的最重要的音节和字节上,给予我们一股新的力量,从而将波峰推得更高,达到最适合音乐表达的力度,扩大波谷与波峰的高度差。一方面,这样的音乐才是从歌唱者内心迸发出的声音,才能真正抓住听众的情感,才是声乐教师培养学生的目标。另一方面,学生只有怀着一颗对艺术真诚和自信的心,那么这份自信和真诚会折射到他其他方面的学习中,甚至对待生活的态度。

三、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解读

音乐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汲取生物学、物理学、数学、解剖学、遗传学、人类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和解释人由原始(初生)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有影响力的西方音乐心理学流派有:构造主义心理学(Structuralism)、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m)、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等。我倾向于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声乐课堂中的教与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有别于动物的复杂经验,诸如动机、需求、价值观、情感等属于人性层面的问题,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1902-),他认为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成长发展才会更顺利和更健康。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那么在今后大量的教学中会遇到不同的学生,也就意味着我们要面对不同的心理活动现象。我们会看到,在课堂上被老师经常训斥的学生,由于经常得不到鼓励,每到声乐课之前,都会分外紧张,久而久之会产生对于声乐的不自信,这将会映射到他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那么他在其他方面的学习成绩也不会很突出。这种现象我们会经常遇到,当然这也是一名声乐教师不希望的情况。那么怎样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呢?

1、在声乐学习中赋予学生内心的情感激动

我七年的大学学习中,在课余时间为很多声乐教师和同学在日常上课和考试中弹钢琴伴奏,有机会接触多位声乐教师的授课,也感受到了教师通过不同程度的引导和启发,会带给学生的变化和进步。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调整学生的歌唱状态、让学生充分了解歌曲含义、包含的情感色彩,并在音乐发展的关键点,给予学生以心灵触动,让学生在“峰”到来时,把人性本质的激动(或冲动)与歌曲的高峰相结合,那么学生在课堂的演唱效果会远远好于他自己平时的练习。

2、适时鼓励学生,建立对于学习生活的自信,培养乐观向上的心境

大学本科的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心理方面日趋成熟,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入学前已经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音乐学习,已经具备相当的知识储备和艺术修养,无论是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想象能力还是音乐审美判断能力等都已经具备。尤其是声乐学生,他们有着更强的自尊心,换句话说,也就是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批评或者表扬的影响。那么,声乐教师通过声乐演唱中激发学生内心的激动,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自信心和表现力,进而扩展到其他生活学习领域,用自己的热情点燃学生前进的动力,去乐观、自信的生活。

四、从音乐教育学的角度解读

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教育的功能包含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它包含教育通过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以及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大学四年是一个青年人在专业领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非常重要的阶段。马克思曾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意思是说只有个体得到自由的发展,社会才能发展。作为声乐教师,通过对每一个学生的教学,不论是从声乐技能方面还是从人格的培养层面,将学生从“谷”提升到“峰”,才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进而推动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推动社会向前进步。这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人性,人性本质的激动以及从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教育学的维度对声乐教育中人的情感与内心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音乐学习中,声音技巧以及理论知识的丰富固然重要,但是对于自己内心“音乐情感”“音乐情绪”的发掘也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只有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才能让自己在音乐的圣殿中感受音乐的灵动与美妙。

【参考文献】

【1】 谢嘉幸 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美]哈罗德·艾伯利斯,查理斯·霍弗,罗伯特·克劳特曼.音乐教育原理.刘沛,任凯译.[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3】 李晋玮 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4】 李金和.中西人性理论与现代性平民人格培育.[J].齐鲁学刊.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