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述情障碍者的情绪启动效应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述情障碍者的情绪启动效应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分析述情障碍者的情绪启动效应特征,探讨述情障碍者是否存在情绪自动加工的缺陷。方法: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20个条目量表在大学生中筛选出述情障碍者和非述情障碍者各23人,要求受试完成阈下和阈上两种情绪启动任务,比较两组受试在对目标图片作出判断的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的差异。结果:在阈下和阈上启动任务中的正确率,情绪启动状态的主效应均显著(F=14.38,P=0.000,F=3.28,P=0.042),启动和控制状态的反应正确率均高于非启动状态(阈上:启动状态97.3%/非启动状态96.1%,阈下:启动状态96.8%,控制状态96.8%,非启动状态94.7%),而启动状态的平均反应时则均短于非启动状态(阈下:启动,537.2ms;控制,550.8ms;非启动598.4ms);受试对负性图片的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正性图片(如阈下:96.9%/95.3%,阈上:97.6%/95.8%),对负性图片平均反应时显著短于正性目标图片;在阈下启动任务中,述情障碍组与非述情障碍组在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在阈上启动任务中,述情障碍组的平均反应时显著长于非述情障碍组(536.3ms/494.4ms)。结论:在无意识水平,述情障碍者对情绪刺激的自动加工不存在缺陷,而对意识到的情绪刺激的自动加工存在明显缺陷。

关键词】 情绪启动效应;阈上;阈下;述情障碍;病例对照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5-00302-05

Characteristics of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 in Alexithymics

YI Jin-Yao, LUO Ying-Zi, ZHONG Ming-Tian,et al.

The Second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410011

【Abstract】 Objective: Alexithymics have difficulty in identifying and describing feelings to other peopl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s of alexithymics and examine their deficit of emotional automatic processing. Method: 23 alexithymics and 23 non-alexithymics were screened out in university students, they were required to judge whether the target pictures were positive or negative as soon as possible while prime pictures were supraliminally or subliminally presented. The correct rates and the mean response latencies were subjected to ANOVA with repeated measures. Result:In both supraliminal and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tasks, the mean response latencies were significantly longer for affectively incongruent trials, as compared to those for affectively congruent and control trials. The correct rates for affectively incongruent trials were the lowest.Subjects were relatively slower to respond to positive target pictures than to negative target pictures(96.9%/95.3%,97.6%/95.8%).In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task,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of correct rates and latencies between alexithymics and nonalexithymics. In supraliminal priming task, the latency of alexithymics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nonalexithymics (536.3ms/496.4ms). Conclusion: Alexithymics have deficit in automatic processing for emotional information they are aware of, but not for those can not be aware.

【Key words】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 supraliminally; subliminally; alexithymia; case-control study

述情障碍的个体以无法识别情感、交流情感、缺乏想象力、外向性思维为主要特征[1]。Taylor等[2]认为述情障碍是情绪认知、加工和调节过程受损的一种人格特质,这种特质为情绪加工和调节的个体差异提供了根本解释,也是个体患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当前已有研究从言语、非言语和脑影像学等方面支持了述情障碍存在情绪加工障碍[3],然而,上述研究不能说明这种认知、加工缺陷是存在于意识水平还是自动水平。如果这些结果表明述情障碍个体存在意识水平的情绪加工缺陷,那么这些个体可能在情绪的自动加工上并不存在缺陷,故很有必要对述情障碍的情绪自动加工特征进行研究。

情绪启动(affective priming)是目前用于评估情绪信息的早期自动加工的较好实验范式[4]。情绪启动效应是指对在评价上处于两极(如,正性的或负性的)的目标刺激而言,个体对其做出评价的时间与准确性受到其前面的启动刺激性质的调节,当启动刺激(如,安全)和目标刺激(如,友善)的性质相一致时,个体对目标刺激的反应就会更快、更准确。自Fazio等[4]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后,研究者采用不同的实验任务和不同的刺激材料、变化不同的SOA(刺激不同步时间)水平、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启动刺激(阈上、阈下)来探讨情绪启动效应的本质,结果均较一致地发现:情绪启动效应并不依赖于对启动刺激的有意感知,提示情绪启动效应本质是自动加工[5],而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有关研究更是为情绪启动效应的自动加工本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本研究采用国际情绪图片(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IAPS)[6]作为刺激材料,通过阈下和阈上两种方式呈现启动图片,分别比较述情障碍者和非述情障碍者在这两种实验任务中,在不同情绪启动状态下对目标图片做出正、负性判断的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的差异,探讨述情障碍者是否存在情绪的自动加工缺陷。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某两所大学的在校大一、大二学生700名,完成多伦多述情障碍20个条目量表(TAS-20)中文版[7],从中筛选出TAS-20高分者和低分者各50名,三个月后对这100名受试进行TAS-20重测。根据Bagby[2]制定的TAS-20划界分(TAS-20得分≥61即可归为述情障碍者,TAS-20得分≤51可归为非述情障碍者),同时综合考虑性别匹配等因素后,最终筛选出述情障碍者(两次TAS-20得分均≥61)23名(男11,女12)和非述情障碍者(两次TAS-20得分均≤51)23名(男11,女12)进入情绪启动实验。受试的平均年龄为20±2岁,两组的年龄差异无显著性。 所有的受试者均排除了抑郁、焦虑等诊断,无脑外伤、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疾病史,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色觉正常。所有受试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后给予一定的学分和少量报酬。

1.2 方法

1.2.1刺激材料

3名研究者从国际情绪图片系统2005年版本中的956张图片中挑选出240张图片,300名中国大学生分别对240张图片的愉悦度、唤醒度和优势度进行9级评分,根据图片的愉悦度得分,从这240张图片中进一步筛选出正性图片60张(愉悦度>7.0)、负性图片60张(愉悦度

将正性图片、负性图片和中性图片随机配对,最终获得六种配对类型(正性-正性、负性-负性、正性-负性、负性-正性、中性-正性、中性-负性)。六种配对类型构成了三种情绪启动状态,即启动状态、非启动状态和控制状态(表1)。随机配对后,进行了仔细的核查,确保每个配对中的启动和目标图片不是同一张图片,以及同一张图片不会出现于相临的两个任务中。

1.2.2实验程序

所有的刺激材料均通过STIM2软件在电脑屏幕上呈现,图片位于屏幕中央,受试者距离屏幕约0.6米。要求受试者尽快对目标图片的正负性做出判断,如果图片为正性,则用一拇指按键,如果为负性,则用另一拇指按键。做出正负性应答的左右按键在被试间进行了平衡。

实验1:阈下启动任务 在每个任务中,屏幕中央先出现一个固定点“+”,持续1000ms,然后启动图片迅速呈现20ms,随即有一张纯色块图片将其完全遮蔽,纯色块呈现40ms后消失,紧接着目标图片出现直至受试者按键做出正负性判断。一旦受试者做出反应,马上进入下一个任务。整个实验共有240个任务,分成两个序列,每个序列包含120个任务,6种配对类型,所有任务、所有类型的呈现顺序是随机的。序列施测顺序在被试间进行了平衡。序列间受试者可以自行掌握休息时间。该实验的完成时间在15分钟左右。

正式实验前用统一指导语给受试讲解,并先让受试完成练习序列,每个练习序列包含12个任务,如果受试不清楚可反复练习,直至完全明白实验任务并掌握操作方法。

实验2:阈上启动任务 在每个任务中,屏幕中央先出现一个固定点“+”,持续1000ms,然后启动图片迅速呈现200ms,间隔100ms后呈现目标图片,目标图片呈现至受试者按键做出正负性判断。一旦受试者做出反应,马上进入下一个任务。实验2的任务数目、配对类型、施测方式和顺序与实验1一致。实验2的完成时间也在15分钟左右。

1.3统计方法 采用2×2×3重复测量的ANOVA分析,应变量为反应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组间因素为受试(述情障碍组、非述情障碍组),组内因素分别为目标图片性质(正性、负性)和情绪启动状态(启动、非启动、控制)。采用Greenhouse-Geisser 法校正。

2结果

2.1 两组被试阈下启动任务中的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比较

2.1.1正确率 受试反应错误的数据(2.85%)和反应时间短于250ms或长于1500ms的数据(1.04%)均被当作错误反应数据[8]。表2显示述情障碍组与非述情障碍组在阈下呈现启动刺激任务中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F(1,44)=0.66,P=0.420);情绪启动状态有显著的主效应(F(2,88)=14.38,P=0.000),启动状态和控制状态的正确率(96.8%,96.8 %)均显著高于非启动状态(94.8%),而启动状态和控制状态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目标图片性质主效应显著(F(1,44)=5.11,P=0.029),受试对负性图片反应的正确率(96.9%)显著高于正性图片(95.3%)。

情绪启动状态与目标性质之间有明显的交互作用(F(2,88)=7.07,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在非启动状态下对正性目标图片做出反应的正确率最低,负性启动图片和正性目标图片这种配对的正确率(93.1%)显著低于其他所有类型配对的正确率(正-正:96.1%,负-负:97.5%,正-负:96.5%,中-正:96.7%,中-负:96.8%),其余类型配对之间的正确率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启动状态与分组、目标性质与分组、启动状态和目标性质与分组之间均无显著交互作用。

2.1.2 平均反应时

表2显示述情障碍组与非述情障碍组的平均反应时无显著性差异(F(1,44)=0.54,P=0.468);情绪启动状态主效应明显(F(2,88)=234.84,P=0.000),启动状态和控制状态的平均反应时(537.2ms, 550.8ms)均显著短于非启动状态(598.4ms),启动状态的平均反应时显著短于控制状态;目标图片性质有显著主效应(F(1,44)=70.19,P=0.000),受试者对负性图片的反应时间(530.7ms)显著短于正性图片(593.6ms)。

情绪启动状态与目标性质之间有明显的交互作用(F(2,88)=24.27,P=0.000),两两比较显示:非启动状态下对正性目标图片做出反应的时间最长,即负性启动图片和正性目标图片这种配对的平均反应时(638.9ms)显著长于其他所有类型配对的平均反应时(正-正:572.1ms,负-负:502.2ms,正-负:557.9ms,中-正:569.7ms,中-负:532.0ms);在启动状态下对负性图片做出的应答最快,其平均反应时显著短于除中-负配对之外的任何类型配对的平均反应时。启动状态与分组、目标性质与分组、启动状态和目标性质与分组之间均无显著交互作用。

2.2阈上启动任务中的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

2.2.1 正确率 受试反应错误的数据(2.7%)和反应时间短于250ms或长于1500ms的数据(0.53%)均被当作错误反应数据[8]。表3显示:述情障碍组的正确率(96.8%)与非述情障碍组的正确率(96.7%)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情绪启动状态有显著的主效应(F(2,88)=3.28,P=0.042),启动状态的正确率(97.3%)显著高于非启动状态(96.1%),而与控制状态的正确率(96.9%)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目标图片性质存显著主效应(F(1,44)=10.85,P=0.002),受试对负性图片反应的正确率(97.6%)显著高于正性图片(95.8%)。

情绪启动状态与目标性质之间有明显的交互作用(F(2,88)=6.21,P=0.004),两两比较显示:非启动状态下对正性目标图片做出反应的正确率最低,负性启动图片和正性目标图片这种配对的正确率(94.2%)显著低于其他所有类型配对的正确率(正-正:97.0%,负-负:97.5%,正-负:97.9%,中-正:96.3%,中-负:97.5%);另外,中-正配对的正确率显著低于正-负配对的正确率,其余类型配对之间的正确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2.2.2 平均反应时 表3显示述情障碍组与非述情障碍组在平均反应时上差异显著(F(1,44)=5.22,P=0.027),述情障碍组的平均反应时(536.3ms)显著长于非述情障碍组(496.4ms);情绪启动状态有显著主效应(F(2,88)=68.11,P=0.000),启动状态和控制状态的平均反应时(498.0ms, 513.3ms)均显著短于非启动状态(537.7ms),启动状态的平均反应时显著短于控制状态;目标图片性质主效应显著(F(1,44)=36.81,P=0.000),受试者对负性图片的反应时间(495.9ms)显著短于正性图片(536.8ms)。

情绪启动状态与目标性质之间交互作用显著(F(2,88)=12.01,P=0.000),各类型配对的平均反应时(正-正:517.1ms,正-负:510.3ms,负-正:565.0ms,负-负:478.9ms,中-正:528.1ms,中-负:498.5ms)两两比较如图1所示:负性启动图片和负性目标图片这种配对的平均反应时最短,负性启动图片和正性目标图片配对的反应时则最长,除了正-正配对的平均反应时与正-负配对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类型的平均反应时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启动刺激可以易化(抑制)对随后出现的性质一致(不一致)的目标刺激的反应,但这种作用并不依赖于受试者对启动刺激的有意感知、加工,提示情绪启动效应的自动加工本质。情绪启动效应存在一定的时间效应,能否观测到启动效应受SOA的影响。Greenwald等的研究[9]表明,SOA超过100ms,阈下启动效应迅速衰减,本研究在阈下启动任务中将SOA设置为60ms,符合观测到阈下启动效应的SOA要求。在阈上启动效应中,一般SOA在300ms以下可观测到启动效应,Hermans 等[10]认为SOA 为 300ms时已处于启动激活曲线的边缘,因此本研究采用经典的阈上情绪启动范式,即正性或负性启动刺激呈现200ms,间隔100ms后呈现目标刺激,将SOA设置在300ms水平。结果发现,无论是在阈下还是阈上启动任务中,对反应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而言,均可观测到明显的启动效应:启动状态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非启动状态,启动状态的平均反应时显著短于非启动状态。本研究证实了阈下、阈上情绪启动效应的存在,说明情绪启动效应是一种可重复的现象,同时为情绪启动效应的自动化特点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进一步支持了情绪自动加工理论。

负性偏向是指个体对外界的负性刺激比较敏感,会分配更多的注意力给予负性事件/有威胁性的事件,优先加工负性刺激,对负性信息的判断也更快、更准确[11]。本研究发现在反应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的分析中,目标图片的性质均有显著主效应,个体对负性图片的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正性图片,负性图片的平均反应时则显著短于正性图片,说明情绪启动中存在明显的负性偏向。

Franz[12]利用odd-ball模式对述情障碍者与非述情障碍者的ERPs成分进行了比较,发现述情障碍者得到一个更正的P3成分,说明面对情绪刺激时需要投入更多的心理资源对其进行加工,支持了述情障碍者对情绪信息的加工存在一定的缺陷。本研究采用分类评价任务,对述情障碍者的情绪信息自动加工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受试者无法意识到启动图片存在的情况下,述情障碍组与非述情障碍组对目标图片做出应答的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无显著差异,述情障碍者没有表现出情绪自动加工缺陷。而当阈上呈现启动图片时,即受试可以意识到启动图片存在的情况下,述情障碍者的平均反应时显著长于非述情障碍者、完成分类任务速度较慢,提示述情障碍者的情绪自动加工存在缺陷。总的来讲,在无意识水平,述情障碍者对情绪图片的感知、自动加工并不存在缺陷,而在意识水平,与非述情障碍者相比,述情障碍者存在明显的情绪自动加工缺陷。

根据Martin等人观点[13]:述情障碍者对情绪刺激的评估以其不完整的、不一致的认知模式为根据,这将导致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意义不明确、评估不充分、不准确,而这又会进一步使述情障碍个体回避情绪性刺激。因此,结合本研究结果推测:述情障碍者并不是意识不到情绪信息或无法对其进行加工,而是他们可能自动回避对某些情绪信息进行加工、表达,提示述情障碍这种特质并非无法改善。通过团体治疗等方式[2]使述情障碍者逐渐学会识别、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学会适当的情感宣泄,一方面,有利于预防个体将不良的情绪体验转换为躯体症状,并预防某些精神疾病、心身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述情障碍者的精神疾病或心身疾病的治疗效果。

总之,本研究支持述情障碍者存在情绪信息的自动加工缺陷,但这种缺陷局限于对意识到的情绪性刺激的自动加工,而对非意识层面的情绪信息的自动加工则不存在缺陷。本研究的不足是仅从行为学上对述情障碍者的情绪启动效应特征进行研究,未来研究应结合fMRI、ERPs等技术对其神经生物学、电生理方面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Sifneos PE. The prevalence of alexithymic characteristics in psychosomatic patients. Psychother Psychosomat,1973,22:255-262.

2 Taylor GJ, Bagby RM, Parker JDA. Disorder of affect regul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 Berthoz S, Artiges E, Van de Moortele, et al.. Effect of impaired recognition and expression of emotions on frontocingulate cortices: An fMRI study of men with alexithymia. Am J Psychiatry, 2002, 159: 961-967.

4 Fazio RH, Sanbonmatsu DM, Powell MC, Kardes FR. On the automatic activation of attitudes. J Pers Sci Psychol, 1986, 50:229-238.

5 Klauer KC, Musch J. Affective priming: Findings and theories. In: Musch J, Klauer K, Eds. The psychology of evaluation: Affective processes in cognition and emotion.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nm, 2003. 7-49.

6 Lang PL, Bradley MM, Cuthbert BN. 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 (IAPS): Instruction Manual and Affective Ratings. Technical Report A-6. Gainesvile, FL: NIMH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Emotion and Attention, University of Florida.2005.

7 蚁金瑶,姚树桥,朱熊兆.TAS-20中文版的信度、效度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1:763-767.

8 Hermans D, Spruyt A, De Houwer J, et al. Affective priming with subliminally presented pictures. Can J Exp Psychol, 2003, 57:97-114.

9 Greenwald AG, Draine SC, Abrams RL. Three cognitive markers of unconscious semantic activation. Science, 1996, 273: 1699-1702.

10 Hermans D, De Houwer J, Ellen P. A time course analysis of the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 Cogn Emotion, 2001, 15: 143-165.

11 Ito TA, Larsen JT, Smith NK, et al. Negative information weighs more heavily on the brain: the negativity bias in evaluative categorizations. J Pers Soc Psychol, 1998,75: 887-900.

12 Franz M, Schaefer R, Schneider C, et al. Visual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in subjects with alexirhymia: modified processing of emotional aversive information? Am J Psychiarey, 2004, 161:728-735.

13 Martin JB, Pihl R. The stress-alexithymia-hypothesi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considerations. Psychother Psychosom, 1985, 43:169-176.

2006-09-25收稿,2006-11-10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