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命因绿色而精彩,心灵因护绿而美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命因绿色而精彩,心灵因护绿而美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小学低段的教室,往往会发现随处可见的橡皮渣,“横七竖八”的纸屑、铅笔头、餐巾纸,常常会看到学生随手撕下练习本用来磨铅笔、做游戏,美术绘画时“画一张、撕一张”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在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的教育中,教师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加强环保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绿色班级特色的意义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绿色,是健康的颜色;绿色,是美丽的颜色。教室的绿化象征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使整个班级的班风、班貌都呈现绿色,让绿色教育渗透整个班级的每个角落。

二、绿色班级特色的探索践行

1.以身作则,发挥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

绿色班级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全班师生的共同努力,当然也受到校园文化、社会风气等的影响,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要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其关键是班级成员的努力。这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学生的努力。因此,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以身作则,把“绿色”付诸于行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利用教学渗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小学教材中,教师要挖掘拓展教材中的绿色教育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育阵地作用。例如,低段语文课文《所见》《小池》《咏柳》《村居》……把大自然的美好、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文意和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渗透环保教育,树立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发动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做一名护绿小卫士。

3.设立班级绿化角,营造学生的爱绿之风

在班中设立绿化角,号召学生从家中带花,摆放在教室的每个角落,美化教室;分小队展开比赛,进行种植记录,体会种植的不容易和快乐,以此加强学生的护绿意识。同时成立“班级护绿”小组,实现目标期望:每天按时浇花,窗台每天要擦拭,及时更换变黄、枯萎的花,努力使班级成为“绿色的海洋、爱的园地”。

4.深化班会讨论和刊板宣传,加强学生心灵交流

教室的每一块墙报、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是班级的“眼睛”。富有教育性的班级环境文化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绿色”主题班会课,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活动不是“雨过地皮湿”,而是向学校展示班级风范的好机会。园地、墙面等宣传刊板的使用,丰富了学生的绿色思想,升华了学生的绿色理念。

5.建立家校合作,提高学生环保实践的能力

班级是中小学现行教育管理组织架构中最微观的实体,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与班级管理与建设的优劣密切相关,而在这其中,家庭的通力合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实践能力,作为教师应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了解环保知识,收集废旧物品,制作丰富的环保自制玩具,让孩子们了解有效利用废旧物品的方法。通过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了解什么是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让学生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中,和教师共同合作布置教室的环境。

6.开展“牛奶盒回收”活动,深化节约纸张行动

纸张来源于树木,浪费纸张等于是多砍树木。因此,我们要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开展节约纸张的行动。比如,不用白纸折飞机,不乱撕本子,用写过的纸做手工。同时在班级中设立废纸回收箱和牛奶盒回收站,把学生用过的废纸、喝完的牛奶纸盒收集起来,每月销售一次,费用用来增加班级绿色的投入。到学期末时,如班会费用仍有剩余,则进行献爱心活动,为班中的贫困生购买一些学习用品进行捐赠。

7.开展“弯弯腰”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为了让学生能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在班级开展“弯弯腰”活动。每个学生都把“见到果皮弯弯腰,见到纸屑弯弯腰,见到食品袋弯弯腰”的活动口号牢记于心,实践于行。在教室里、操场上、上学或放学路上,涌现出一个个“弯弯腰”的小身影,热爱绿色、保护环境从点滴行动做起。

通过这一系列的绿色特色活动的开展,教室里不仅有彰显班级特色的荣誉榜,春意盎然的绿化角,还有张扬个性的少先队阵地,你追我赶的星级台、设计合理的黑板报、修身养性的图书角、创意不断的精品作业……教室里处处洋溢着欢乐、温馨的气息,学生置身其中,时时感受着四周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使学生的日常生活沐浴在道德阳光中。

班级特色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往往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积极构建健康文明、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满足了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方面有了明显改观。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亲自参与制订班规、班纪以及评比条例,个人、集体荣誉感增强了,自我约束力明显加强了,成绩也就逐渐提高了。学生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活动中也不断得到快乐的享受、艺术的熏陶、哲理的启迪、榜样的激励,从而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益农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