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技工学校语文教育中的几个隐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技工学校语文教育中的几个隐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作者对技工学校语文课“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通过几个形象生动的隐喻进行阐述,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 技工学校 语文教育 隐喻

对于现代技工语文教育,我们思考的根本问题是:在新形势下,技工学校语文教育“教什么”和“怎么教”。

“教什么”是语文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韩愈在《师说》里面提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应该说“传道”是一堂好课的第一个标志;“怎么教”也即有效教学的问题,有效地解决知识困惑是一堂好课的第二个标志。所以我认为,如果教师能在“有效”地“传道”的基础上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就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本文联系实际生活,就技工语文教育浅作几个隐喻,以期抛砖引玉。

一、技工学校语文“教什么”的隐喻

关于“教什么”的问题,有一个隐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观念的发展,从这个隐喻解释和演化出来的教育理念有:(1)教给学生既有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这种理念强调在教学之时,传授“方法”的价值要大于传授既有知识。(2)“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它强调的是给学生引路,给学生指明一条路径,让他自己能够到达知识的海洋,它强调的是导引的价值。但是,由于学生基础太差,缺乏学习的热情、信心和激情,他们在意识上压根就没对语文等基础课程有应有的重视,我们在教学中运用这两种教育理论都取不到很好的效果。

所以,我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技工学校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当有所转换,应该在对学生生活态度和生命激情的培养上下功夫。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告诉我们:“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进行令人恐惧与厌倦的强迫式灌输,而应该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自我生命力的敞亮体,进而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唤醒。

基于上述的原因,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的标准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地有激情地学习。教师传授给学生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激情,往往比教授给学生既有知识或者方法途径更重要。如果以激情的生活态度来看世界,那么世界将全然不同,学生也将会在生活激情的感召下追求和进取,主动获取知识。

二、技工学校语文“怎么教”的隐喻

技工学校语文教育怎么教的问题,也即是技工语文的有效教学问题。其实教育就是生活,下面我联系实际生活就这个问题做几个隐喻。

1.教学就是“学走路”。教育学生自己“学会走路”,在学习中不是让学生只看到“布鞋不停地晃动”,简单地“左―右―左―右……”的换脚规则,而看到应该是路该怎么走。

“学走路”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走路,你只能自己经过爬行,跌跌撞撞,然后学会直立走路。成人在某个时候可以“牵”着孩子的手往前走,但这种“牵手”也是需要控制的,在必要的时候“放手”,这个秘密至少在叶圣陶那里就已经被识破。1962年,中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在给教师的通信中提出,教学如“扶孩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所以在技工语文的教学中应该多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如在讲授《我很重要》这一课时,我首先提出尝试问题:“为什么‘我’很重要?”并告诉他们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自由发挥,于是学生尝试解决。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思想束缚,学生可以这样讲,也可以那样讲,在无形中为思维创新留下了空间,创设了良好的思维创新氛围。这种教学摒弃了学生对知识现成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尝试中主动探索知识,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和勇于创新的天地。从效果上看,这次课很活跃,学生的回答也很有创造性,后来的作业也让我耳目一新,充分表现了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总的来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只有宽松开放的语文课堂,才能让文化基础较差的技工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不是一件枯燥、复杂的事。只要教师引导得好,学习真的就像学走路一样,学生一定会愉快地投入其中。

2.教学就是“认地图”和“建房子”。如果离开了整体性的目标和要求,就容易陷入细节而不能自拔。教学就应该像“认地图”和“建房子”那样先把握整体知识结构,再在细节处加以引导。一个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的知识的大概架构,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填充具体的知识,也就是先整体,后局部。魏书生老师提出了“画知识树”的概念,通过生动的比喻,学生就知道了他们要学的知识的大概架构,从一开始学的时候就已经对要学的东西有大概的了解,因而学起来成竹在胸,胸中有沟壑。

这个道理也跟“建房子”一样。现在的房子一般都是框架结构,这种结构的房子不容易漏水,比较坚固,比较防震。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建筑方法是先把架构打好以后再填充,所以整体性比较强,不容易损坏。由此可见,学生学习也应该像建房子一样,要先打好框架,再填充内容,这样的方法学起来掌握知识就比较扎实。

3.教学就像“打游戏”和“上楼梯”。游戏的设计者总是不断地循序渐进地给玩家任务和希望,不断地给玩家反馈和矫正的机会,不断给他们成就感和欢乐感,而游戏之所以引得玩家的痴迷,也缘于此。教学也像“打游戏”那样,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够不断地、循序渐进地给学生挑战和希望,不断地给学生反馈和矫正的机会,就能让学生感受到他的努力并没有白白浪费,从学习中感受到成就感和欢乐感。

学生喜欢打游戏,那么教师就可以把学习设计成游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学生游戏的心态,循序渐进地给他们一些有兴趣的挑战,层层递进,慢慢把主题引向深入。如在教授《项链》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整次课采用问题讨论的方式展开,问题的设计层层递进,这使得学生有了挑战,学习的兴趣自然就有了,课堂发言踊跃气氛很好,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其实,“打游戏”的道理也跟“上楼梯”一样,你必须由一个平台接着一个平台,一级一级地让学生往上走,最终才能走到楼顶,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慢慢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己主动地学习,要不然怎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呢?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技工语文教育的本真与过程的理解是见仁见智的,因而没有惟一正确的解释与隐喻,也没有哪个大家能对语文教育本真的认识和隐喻的表达达到独领与无以复加的绝妙地步,但教育表述与教育者言说的品质如何,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把握充满变数复杂微妙的教育的艺术水准。教育终归就是一项艺术,是一项研究成长的艺术,一项方法和时机的艺术。诚如肖川所言:“作为‘文化―心理’过程的教育,是一种精神交往的艺术,而艺术就只能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通过营造意象来表达渴望和向往,表达人类内心深处永恒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