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报国无卑贱 百姓有卓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报国无卑贱 百姓有卓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整体把握

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草根”百姓,他们虽然地位低下,但却“临患不忘国”,表现出可贵的爱国精神,曹刿就是其中的一位。学习本文,除了作为一般的文言文注重文言字词的积累,辨析理解词义,疏通文句,厚积文化知识之外,还应在人物塑造和写作手法上进行探究。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左丘明,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他知识渊博,承继祖业编修国史,因其学识与人格魅力,深得儒家鼻祖孔丘友善与钦慕,誉“鲁之君子”美名。因积劳成疾,罹患眼疾至双目失明,但仍笔耕不辍,《史记》载:“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死后世代备受尊崇,唐李世民封其为“经师”,明世宗封其为“先儒”,明崇祯封其为“先贤”,史学界推其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主要作品《国语》、《左传》,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写作背景

本文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即为齐桓公。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鲁国战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10年,齐又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再次兴兵伐鲁,两军战于长勺。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次战争。

左传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是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20年(公元前468年),其后还附记鲁悼公4年(公元前464年)三家灭智伯之事,比《春秋经》止于鲁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多出17年,字数是《春秋经》的10倍(约18万字)。全书以《春秋》为本,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等也有记录,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与《左传》

从少年时代起,就开始读《左传》,从《左传》一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据李锐先生统计,在《毛选》4卷中光引用的成语典故和史事,就有40条出于《左传》,成为他引用最多的经典。运用《左传》典故、事件熟悉到信手拈来、点化入神的境地。他所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其所阐述的军事思想、作战原则等,有很多都是以《左传》的历史记载为根据的。

美点赏读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在写作上,有以下特色:

一、围绕中心,剪裁得当。本文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把着墨点放在了“论战”上。文章对战前的分析和战后取胜的原因详加叙述,对于战争的过程却一笔带过,自始至终都紧紧围绕着“论战”来选取材料,这样有利于突出曹刿“取信于民”、“善抓战机”的战略战术思想,有利于突出“人谋”的重要性,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二、结构严谨,前后照应。全文虽仅有222字,但事态发展清晰,脉络分明,整个战争的前因后果,发展推进都一清二楚。段与段之间,作者巧用过渡句,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文章还注意在照应上下工夫,如前有“肉食者鄙”,后有庄公的短视而“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作战过程中曹刿两次“未可”,战争结束之后对原因作了具体交代等,都使文章因果互现,浑然一体。

三、文字简约,形象鲜明。本文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练。文中记述曹刿言行简短、果敢,如“请见”、“请从”、“未可”、“可矣”等,都表现出曹刿作为谋士的精明干练,特别是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刻画鲁庄公,虽着墨不多,但“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寥寥数笔,就把一个急躁冒进、鲁莽行事的“肉食者”形象刻画出来;“既克,公问其故”,又显示出庄公之“鄙”,他糊里糊涂打了一个胜仗,而曹刿的分析透辟中肯,有谋与无谋,鲜明对比。

知识把握

1.文学常识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的__________所作。《左传》善于记录战争,其中《曹刿论战》记录的就是齐鲁两国在鲁国的__________发生的一次战争。《左传》还善于记录人物语言,这一点在《曹刿论战》中表现为对_______________过程的描写。

2.通假字

小惠未:同遍,遍及、普遍。

3.古今异义

又何间焉 古:参与;今:中间,隔开,空隙。

小大之狱 古:案件;今:监狱。

牺牲玉帛 古: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今:为正义事业献身。

肉食者鄙 古:目光短浅;今:轻视,看不起。

4.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5.一词多义

以:①何以战(用,凭,靠) ②必以分人(把) ③必以情(根据)

故:①故克之(因此,所以) ②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其:①公问其故(这样,如此) ②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师) ③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 ④下视其辙(他们,指齐师)

6.重点句式

省略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判断句:夫战,勇气也。

倒装句:何以战?

7.重点实词

十年春,齐师伐我:攻打

忠之属也:类

既克,公问其故:战胜

8.断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9.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①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②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__________。“忠之属也”具体是指__________。“忠之属也”的实质是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③文中曹刿具有怎样的形象?作者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如何评价的?

④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⑤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一下他不“鄙”的原因。

⑥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⑦出身平民的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以少胜多,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

类文阅读

战争,流的是将士的血,赢的却是指挥者的智慧。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一场战争,考验的是谋划者的才智,谋势,谋变。读完曹刿的“远谋”,我们再来读一个指挥失败者的故事……

泓水之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者,皆吾敌也。虽及胡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⑧可也。”

(节选自《左传・子鱼论战》)

【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 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⑥(qíng)敌:强敌。 ⑦胡(gǒu):很老的人。 ⑧(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读后一思

宋公可谓“鄙”也!既要讲仁慈,干吗要与人为敌呢?既然为敌了,却偏又讲起仁慈来了,实在是“目光短浅”得可以了。看来,战争,是需要仁慈走开的,战争,是血与火的洗礼,是尔虞我诈的试验场,战争的最终目的,是制敌于死地。否则,因讲仁慈而丢了卿卿性命,那只能在战争史上成为别人的笑柄。想一想,同样两场战争,一胜一败的原因在哪里?

考题回放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011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原题)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3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

参考答案

知识把握

1.左丘明;长勺;曹刿与鲁庄公对话。

2.①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战前,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

③形象:有爱国心,有责任感,深谋远虑,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语言描写、对比映衬等;评价: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④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⑤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⑥“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突出其“远谋”。《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⑦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从纳谏、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类文阅读

长勺之战取胜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取曹刿的指挥;泓水之战失败的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建议。

考题回放

1.①参与;②猪牛羊等祭品。

2.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据实情断案。

3.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