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陆生活的原始记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陆生活的原始记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82年,有一个叫陈杰的人写了一篇很长的考证文章,题目为《关于(春)的出处》,他考证出《春》这篇著名的散文最早发表在朱文叔编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该书于1933年7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陈杰还说:“在篇名的右上角都注有标记。编者在课文目录后附注,凡有此标记者‘系特约撰述之作品’,可见是《读本》的编者当时特约朱先生等撰写给中学生阅读的文章。”所以《春》大概写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

这篇著名的散文一经发表,就成了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经久流传,可以说,中国每个上过中学的人,大都读过这篇文章。关于这篇文章的赏析文字也屡见不鲜。有人认为文章写出了朱自清生活中的顺境与幸事(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回国不久,与陈竹隐女士结为美满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3年4月,又喜得贵子),因此朱自清在写文章时倾注了乐观的感情,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结合。还有人联系到30年代军阀混战、日本侵略、救亡图存等时事因素,认为《春》这篇文章类似于《桃花源记》,是“由他(朱自清)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表达了他爱国家爱民族爱美好生活的赤子之心以及反抗绝望的决心和追求理想的热情”。

但是,当我们以更宽广的视觉去阅读《春》这篇文章,难免会觉得以上的解释有所不足。假如我们让一个生活在赤道的孩子读读这篇文章,他一定会觉得很困惑:什么是春?

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在他的名著《百年孤独》的开头,作家这样写道:“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请注意,“冰块”也要去见识一下。哥伦比亚的孩子从小就没有见过冰,就像海南岛上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冬,没有见过冰块一样。同样,海南岛的语文老师在讲这篇文章时,一定要说这篇文章是写的是“我国北方的春天”,同时一定要给孩子们解释一下北方的四季。

大约在距今2万年前,地球上还处于冰川期。2万年后,冰川逐渐消融,地球逐渐变暖。陆地生活的中国古代人,一定对漫长的寒冷时期有深刻的记忆。长期的大陆生活,古代中国人以一种罕见的能力观察日月星辰和物候变化,并制定了历法,这就是夏历和二十四节气。夏历把一年分为四个季节,分别是:春、夏、秋、冬。并把“立春”定为一年之首。从历法的角度强调的“春”这个季节的重要性。

为什么“春天”对古代大陆生活的人们如此重要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考察三个方面。第一,古代中国的气候状况。中国大陆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的显著特点是温暖与湿润同期,寒冷与干旱同期。冬季,大陆受蒙古冷高压控制,冷空气来自高纬度大陆区,多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陆地受印度热低压控制,风主要来自海洋,多偏南风,湿润温暖。而这两种极端气候变化的标志是“立春”这个节气。立春,春天要来了!寒冷的冬天即将结束,人们如何不欢欣鼓舞!如何不大声叫好!

第二,古代中国人的生产状况。我们知道,中国是世界最早开始农耕的国家之一。远古时期,生活在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培育了水稻,同时,黄河流域生活的中国人长期种植一种叫粟的谷物。农业生产需要合适的温度条件和水分。庄稼生长最适宜的季节就是春天,伴随着植株的生长,在庄稼需要水分的时候,雨水(二十四节气中有个“谷雨”)接踵而至,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一年之计在于春,错过这个季节,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等来这个季节,又该是多么欣喜的事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谷”,在春天播种的古代中国人,心里面怀抱着怎样的希望啊!

第三,中国古代人的生活状况。古代的时候,人们春种、秋收、冬藏,食物资源相当匮乏。尤其是漫长的寒冬,几乎难以吃到新鲜的绿色蔬菜。单调的食物,单调的风景,如何不让人盼望着百花盛开的春天呢?虽然古代中国人发明了许多好玩的游戏来度过冬季,比如数九,但是,数九等来的却是“九九八十一,耕田老汉田中立”。冬天过去了,终于可以播种了!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由于长期生活在陆地,依靠农业生产维持生存,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春”这个季节充满期盼和赞美的感情。在经历了寒冷、物资匮乏的严冬的人们眼里,春天的一切都是好的!朱自清散文《春》正是把这种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可以说,在这篇优美的散文中,处处流露出对春的赞美之情,句句写在人们的心坎上。

如果脱离这种大陆生活的记忆烙印,来解读《春》这篇散文,无疑是有失偏颇的。同样,让一个长期生活在热带的孩子对这篇散文心怀好感,觉得句句写到心坎上,也是有失公允的。至于把朱自清本人的生活经历牵强进来的所谓解读方法,还把时事政治牵扯进来的做法,都是说不通的。

冰川期

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称为“冰川期”。冰川期最重要的标志是全球性大幅度气温降低,在中、高纬度(包括极地)及高山地区广泛形成大面积的冰盖和山岳冰川。由于水分由海洋向冰盖区转移,大陆冰盖不断扩大增厚,引起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气候带也相应移动,大气环流和洋流都发生变化,这些都直接影响动植物生长、演化和分布。在地质史的几十亿年中,全球至少出现过三次大冰川期,公认的有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一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