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拾“质”与“味” 感知科普魅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拾“质”与“味” 感知科普魅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科普文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和测试试卷中,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但由于疲于追求考试分值,有些教者顾此失彼,只顾让学生字斟句酌,提高考试技能,而忽略了科普文本身的真味,即“语文味”、“科学味”。笔者认为应将其结合起来,更能感知科普文的魅力。

【关键词】科普文;质味;魅力

Regain their "quality" and "taste" perception science charm

Dong Feng-xia

【Abstract】Science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content, high school language textbooks and test papers can always see their shadows. Struggling pursuit of exam scores, some teach at a loss, simply let the students carefully worded to improve their examination skills, while ignoring the the science text itself is meant, that "the language flavor", "scientific taste. I believe that it should be combined, better perception of the charm of the popular science text.

【Key words】Quality taste; The qualitative taste; Charm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除了那些诗意盎然,意境优美的诗歌、散文和那些情节曲折生动、扣人心弦的小说、戏剧之外。还有一类文本,它语意时而浅显、时而晦涩;它说理时而枯燥、时而生动;它所写事物时而幻化无方,意出尘外;时而飘落凡俗,莅临足下;它教授我们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它就是科普类文本。安排在高中语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第二册第三单元和第六册的第一单元。有探索宇宙奥秘的《神奇的激光》和《宇宙的未来》,有阐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关系的《数学与文化》和《这个世界的音乐》,还有阐释生物生长生存发展规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和《〈物种起源〉导言》等。内容十分丰富,蔚为大观。

这类文本看似无足轻重,所以很多老师在讲授的时候往往不大重视。实际上,无论是提高学生应考时的筛选信息的能力,还是了解中西外博大精深的文化,了解人类自身乃至宇宙空间无穷奥秘都是有实际意义的。一位名叫麦克斯?格拉克曼的人类学家曾经说:“科学是一门学问,它能使这一代的傻瓜超越上一代的天才。”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重拾科普文的“质”与“味”,将二者完美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感知科学魅力,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探索未知世界。

所谓“质”,即质量。指教与学的效果要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文章,它反映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所以阅读时,要以感受科学精神,把握科学方法为目的,汲取观点,搜集论据,理清文章的脉络和思路,看清文章是如何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顺理成章地阐述科技知识和科学道理的。在准确、迅速的抓住关键句的基础上,筛选、提取出文章的重要信息。

比如,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时候,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设置了这样几个信息让学生判断说法是否符合原文:

1、 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

2、 我们吃的这部分荔枝是荔枝的真正的果肉。

3、 荔枝的肉是白色半透明,说他“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4、 古代记载荔枝的书有十三种。

5、 荔枝在北方是不可能生长的。

6、 能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生产。

这些信息,或增或减,或替或删,都与原文信息不全相符。学生初看这些问题项时,很容易作出不当的判断。学生在与原文对照后,去次取主,去轻取重,去粗取精,逐渐掌握归纳信息的办法。同时,还能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念,掌握真确的科普知识。

在教学《神奇的激光》时,让学生结合激光的特征和形成的原理给激光下一个较完整的定义,这对学生不仅在筛选信息而且在整合信息的能力上要求很高,这激发了学生的挑战精神,作业完成非常不错。优秀习作“激光是太阳风粒子留在磁层的作用下汇聚成束,被极区大气分子和原子激发而产生的形态各异、色彩繁多、亮度变大、主要分布在极区附近的一种光学现象。”

所谓“味”,指的是“语文味”、“科学味”。因为在追求“质”、追求考试分值而咬文嚼字、字斟句酌之时,往往忘了语文真味。好的科普文本身就有很浓的文学色彩,并传达最尖端,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如何来品这个味,我想,可以从这几个环节着手:

品评语言。像文艺性科普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引用了大量的有关荔枝的诗词。丰富了文本。最有名的苏轼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不仅说明了荔枝不耐贮藏,还叙写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道。《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让我们知晓每日吃下三百颗荔枝不合情理,但却表现出被贬后的苏轼,能随遇而安,有一颗乐观的情怀。

品味情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的时候,把自己教学成功的首要原因,归结为“有情有趣”。他说:“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缺的是情趣。我说的情是什么?是情感,或者说感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每一篇科普文都饱含了该科学家对某科学领域的特殊情感。如果我们阅读该文本而忽略情感,那就是对科学的藐视和对科学家的不敬。在阅读《〈物种起源〉导言》时,我们看到了一个把研究生物进化论当成毕生事业而永不言弃的达尔文。他呕心沥血、他刻苦专研、他实事求是、他谦虚谨慎、他严肃认真、他勇于创造、他敢于实践的精神让我们肃然起敬。在尘世的喧嚣中,忙碌的生活让人们忽略了大自然美妙的音乐,美国科普作家托马斯?刘易斯在《这个世界的音乐》呼唤人们要热爱大自然,去倾听那些动物发出的美妙动听的声音。它们有的如小夜曲半悠扬婉转,有的如交响乐般气势磅礴。在阅读中,让学生感悟“真”、“善”、“美”。

品读趣味。美国心里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将课上得有情又有趣,科普文才会焕发其独有的魅力。教师要充分挖掘科普文的趣味因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这样,课堂就有了别样的生趣。在《神奇的激光》一文中,第一部分就给我们讲了许多有与激光有关的神话传说:附宝感激光而孕黄帝轩辕,钟山之神烛龙,希腊神话的美神“伊欧斯”等。让学生品读感知神话的魅力。还可拓展开去,有哪些美丽的神话逐渐被科学蜕去了神秘的面纱?在教学该文时,为了激发兴趣,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如果是一位旅行家、浪漫诗人、科研人员,阅读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课内教学之外,我还常组织学生阅读课外的科普文。读《克隆羊“贝利”》让我们了解了克隆技术方兴未艾,可能对未来的很多领域尤其是医学产生重大影响;读《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让我们惊叹于它的独特的构造,设计师的匠心独运,才使得这鬼斧神工的作品流传后世;读《太空垃圾》让我们认识到保护我们家园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读《太阳能房离我们不远了》让我们对环保能源充满信心……读科普文,让我们在科学的世界里徜徉,感知科学的永恒魅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前只能凭想象来感知的未知世界,现在却能更直观的去认识它、了解它。这对科普文的教学起着莫大的作用。一张图片,一段视频、一段录音。都将带来不同寻常的效果。虽然语文学科并不承担教授科学的重任,但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它享受了科技带来的好处,也应该或必须用文字、文学、文化的方式将科学知识传播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