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翻译美学角度浅析隐喻翻译的审美再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翻译美学角度浅析隐喻翻译的审美再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手段,它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使语言丰富多彩、富有美感。从翻译美学角度出发,比较英汉隐喻的审美价值,并且探讨了隐喻翻译中的审美再现

关键词:隐喻;翻译美学;审美价值;审美再现

作者简介:赵晓(1987-),女,广东肇庆人,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 衡阳 421001)刘祥清(1967-),男,湖南祁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教授。(湖南 长沙 410205)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121-02

隐喻在英汉语中大量存在,极大丰富了这两种语言,是十分重要的修辞手法。《修辞学发凡》是我国现代较早对修辞进行研究的专著,其中对比喻和隐喻都进行了定义,并这样论述譬喻“格的成立实际上是共有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和类似点等三要素”相互联系。[2]而西方语言学家[1]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理解隐喻本质,认为隐喻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认识和解释另一类事物,是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过程。实际上这两种说法是一致的,说明了隐喻“远远不止是一种修辞手段,实质上是人类思维及认知的普遍方式”。[10]由此可见,英汉隐喻思维模式存在共性——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另外的一事物来描述所要表现的事物。

正是英汉隐喻思维的共性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较为完整地传递隐喻之美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简要地说,有审美价值的事物就是能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从而使人得到审美愉悦的事物。”[5]一次成功的隐喻翻译实践包括两个方面:再现源语的审美价值、满足翻译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再现源语的审美价值和满足翻译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是译者的终极目标。再现源语中的审美价值,是实现源语与目标语审美效果最大限度的审美等值,是译者检验译文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

本文主要探讨了英汉隐喻审美价值之异同,鉴赏分析隐喻翻译中隐喻之美的再现两方面。这两个方面联系紧密,理解英汉隐喻审美价值之异同是前提,再现隐喻之美是最终目标。只有充分认识英汉隐喻各自的审美价值和它们的异同,才有可能在翻译实践中完成审美再现。

一、英汉隐喻的审美价值

英汉隐喻的思维模式和语言功能存在着共性,有些隐喻为双方理解和接受,个中的审美价值为双方所认同并产生美的愉悦。英汉隐喻审美价值上存在共性,具体表现为本体、喻体、喻义三者的完全相同。

例1:Fresh blood was brought into the company through appointment of younger men to important positions. 由于任命了一些年轻人担任重要职务,给这个公司注入了新鲜血液。

例1中,由于英汉隐喻的本体、喻体、喻义完全相同,所以译文读者和源语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十分接近。诸如此类的还有: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自食其果(eat fruit of one’s own doing)、雷鸣般的掌声(a thunder of applause)等。

由于地理位置、文化、历史等差异,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有所不同,对隐喻的理解就存在民族差异性。英汉民族理解上的差异导致双方对事物审美价值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喻体不同、喻义相似

关于西风和东风的喻义便是这方面非常典型的例子。由于地缘差异,人们对东风、西风产生了不同感知。西方人眼中的西风是带来无限生机、引来春天的温暖之风。在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西风还具有横扫枯枝败叶、掀起巨浪的磅礴气势,是革命的象征。但在中国人眼中,使万物复苏、大地回春的风是东风。东风是摧枯拉朽、唤起民族觉醒的象征,具有革命意义。当用中文的东风和英语的西风进行比较时,虽然喻体不同却表现出了完全相同的喻义。

2.喻体相似,喻义有别

在英汉隐喻中,喻体相似而喻义有别的例子非常多。如在中国文化中,立喻较多的褒美之物——“龙”,它是帝王的象征,如“龙颜”、“龙袍”;而“龙腾虎跃”、“龙凤呈祥”、“龙马精神”等一系列的比喻都是赞美之词。在英语中,“龙”却是一种恐怖的怪物,没有美感可言,常用来比喻邪恶势力。比如说“Her mother is a real dragon”,其意思是“她的母亲待她像个恶魔”。[4]汉语中并无此立喻。

综上所述,隐喻中蕴含的意义和情感信息在某个语言体系的使用者中能产生美感愉悦,具有美学价值,但是对于另外一个语言系统的使用者来说却没有产生同样的美感效应,甚至出现反作用。只有充分了解两个语言系统的使用者对事物的审美有何异同,才有可能正确地、较为完整地再现个中蕴含的美。

二、隐喻翻译的审美再现

翻译的审美再现是“将内省的理解(SL)内涵转化为外显的直观形式(SL),为源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6]对英汉隐喻的美学价值进行剖析和探究属于内省理解过程的一部分,而审美再现则是翻译审美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认为英汉隐喻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突显以下三种形式的美,通过分析鉴赏,有助于译者更好地把握隐喻翻译的审美再现。

1.简洁美

隐喻表达在英汉语中都有许多约定俗成的固定格式,英语中包括词组、习惯语、俚语;汉语中包括固定词组、成语、歇后语等。这些固定形式言简意赅,十分便于记忆、沟通、传播,也正是这种简洁之美使隐喻使用频繁,为人们所乐于使用。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保留源语的简洁而不失其原意,是译者隐语翻译实践的首要任务。有许多隐喻翻译的成功例子比较完好地再现了隐喻的简洁美。

例2:My mind is in a complete haze.我的头脑完全糊涂了。

例3:I have only a misty idea about it.我对此仅有一些迷迷糊糊的想法。

例4:I am a little fogged by these instructions.我对这些说明有点迷惑不解。[8]

英语常用haze,fog和mist等与雾有关的词比喻迷惑的情感。它们寥寥数语、言简意赅,将抽象的情感变得生动具体。例3和例4的翻译用了中文四字格,不仅把原句意义完整表达出来,而且简单明了,再现了原句的简洁美。但没有将原句中与雾相关的意义呈现给读者,实乃美中不足。笔者更欣赏对例4进行这样的改译:我对这些说明有点如坐云雾之感。汉语中就有“如堕烟海”、“如坐云雾”、“云里雾里”等形式的固定隐喻,和英语中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改译更为生动形象,十分成功地传递了源语的简洁之美。又如:He gave a wintry smile(他发出了冷若冰霜的微笑)。[8]运用中国成语四字格富有韵律、简洁明快,成功传递了源语的美感。

2.音韵美

“英语韵之美,其半壁江山归功于Alliteration(头韵)。”[7]头韵为英语的美感贡献了不容忽视的力量。英语隐喻表达中不乏头韵的存在。本文特以头韵为例,赏析英语隐喻的音韵美。

例5:He was breathing fire and fury.他无名火起。

例6:to carry coal to Newcastle.多此一举。[9]

例7:swan song.最后的作品,最后的言行。[3]

上述例子中带有头韵的短语朗朗上口、形象生动,相应的翻译虽不失精炼,但失去了头韵的音韵美,是翻译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美感磨损,不可不说是翻译中的憾事。虽然汉语修辞里没有头韵辞格,但是汉语里大量存在的叠音词、双声、迭韵、摹声词、四字结构、排比、对偶等都具有音韵美,翻译时很好地补偿了英语头韵的艺术效果。汉语中很多带有隐喻的四字格,如:沧海一粟(a drop in the ocean)、空中楼阁(a castle in the air)、金玉良言(golden saying)等。四字结构的成语简洁轻快,内涵丰富,富有美感,然而翻译成英语则变得平淡乏味,逊色许多。

3.诗性美

诗性的语言是富有音乐美、辞藻美、意境美的语言。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幽默、生动、意味深长的语言,其作用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人印象深刻。隐喻富有诗性美,极大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洋溢着诗歌般迷人的魅力,让人读后难以忘记。

例8:The light music of whisky falling into glasses made an agreeable interlude.(James Joyce)注入酒杯的威士忌就像轻音乐成了宜人的插曲。

例9:His eyes were bent fixedly before him and throughout his whole countenance there reigned a stony rigidity.(Edgar Allan Poe)他的眼睛紧盯着他,一脸严肃得像石头。

例10:…a succession of startled substitutes had stood before them, ducked, winced and fled.一连串吓坏了的代课老师曾站在他们的面前,像鸭子一样闪避、退缩,然后就逃走了。[4]

上述例子中英语隐喻的表现形式都没有依照传统的“A is B”的形式,而是丰富多样的。由此说明,隐喻是一种复杂的多维结构,是一种超乎常规的语言现象,是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异常搭配。正是隐喻表现形式的自由性让其丰富多彩,富有诗性美。译者把隐喻所隐含的信息通过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进行了一种综合处理,或将喻体和本体都显现出来,或灵活地将隐喻转换成明喻。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不但没有磨蚀源语的美感,而且成功再现了源语中或诗意或生动或形象的语言美感。

三、结语

英汉隐喻用各自相似或不相似的经验,以各自相同或不相同的视角,在事物之间创造出奇妙无穷的类比与联想。正是这种创造的相似性推动了人类思维和语言体系的发展,使语言世界如此变幻莫测、丰富多彩、美妙绝伦。隐喻的独特魅力使得翻译工作既有挑战性,又意义重大。通过认识和鉴赏隐喻的简洁美、音韵美、诗性美,有利于译者更好地理解隐喻的内涵,有利于译者能够完整地传递源语的美感。同时面对语言形式丰富的隐喻表达,巧妙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也有利于译者成功传达源语的美感。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Americ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3]程同春.英语隐喻的思考与翻译[J].北京:中国科技翻译,2005,

(5):36-40.

[4]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5]刘宓庆,章艳.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6]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上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7]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8]王逢鑫.英汉比较语义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9]王黎.从认知角度看隐语翻译中的喻体意象转换[J].西北大学学报,2009,(11):176-178.

[10]张光明.认知隐喻翻译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