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原生态民歌失传很快,保存更困难,在对文物遗存的保护中,原生态民歌总是被遗忘的对象。其现展更是令人忧虑,值得民歌界深思。民歌的发展有一个过程,都是由粗糙的(原生态)向精致化发展,但到了这个程度后,就如同物极必反的道理,它将失去其内在的动力,不能向前发展了。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保护与发展原生态民歌应当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 原生态民歌 保护 发展

原生态民歌,顾名思义,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结合民间艺术与民俗,未经商业化,有自己独特文化,保存自己独特风格的歌曲,乡土味十足,未经过任何修饰,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这些歌曲由大众口头创作,并在流传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歌词愈加精炼,曲调渐臻完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原生态民歌的语言生动传神,它并不是将简简单单的生活语言直接拿来,而是讲究韵律、比兴等传统的诗歌创作手法,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当人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重新认识到原生态民歌的艺术魅力时,无不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自己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日益麻木而愕然。在日益现代化的生活中,在商品社会时尚文化的冲击下,我们距离原生态民歌越来越远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很难有机会领略纯正民间歌谣的韵味,更无法真正体验独特审美特征的原生态民歌充满质朴个性的文化传统及其丰富内涵,因而势必形成群体价值取向的偏差。因此,原生态民歌总是被遗忘的对象,其现展更是令人忧虑,值得民歌界深思。我认为,实施对原生态民歌的有效保护并使其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原生态民歌的搜集与整理

随着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汉语普通话的推行,流行文化的冲击,原生态民歌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产生的社会环境改变了,进而产生了很大的生存危机,因而原生态民歌的搜集与整理尤为重要。

原生态民歌的本质是乡土性、集体性、口头性,但目前民歌的这些本质都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挑战。我国民歌的种类极为丰富,主要有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河套及周边地区的漫瀚调、爬山调,陕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宁地区的花儿,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江浙一带的吴哥,赣、闽、粤交汇地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藏族聚居区的鲁体、谐体民歌,其他各民族的山歌,等等。所以采风收集要根据不同风格的原生态民歌来进行。

1.由地方组织人员深入民间进行搜集,包括口头传唱和文本资料,最后进行整理,归纳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原生态民歌。

2.根据不同地方风格的原生态民歌对它的创作背景进行整理,以便人们加深对歌的进一步了解。

3.针对不同地方原生态民歌的特点,找出地方优秀的民间歌手演唱本民族的原生态歌曲,制成音像资料,以便传唱保存。

二、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目前传统文化消失的速度很快,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有传统文化在消失,原生态民歌也在其中,因此,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

原生态民歌的歌手大多居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多于汉族地区,边远地区多于内陆地区,高山地区多于平原地区,贫困地区多于经济开发地区,缺少教育地区多于教育普及地区,老人演唱群体多于青年演唱群体。这些歌手大多是农民歌手,目前,这些优秀的民间歌手在主流社会中并没有什么地位,没有得到太多公平竞争的平台,民歌的著作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经济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护,加上受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民歌的传承有很强的家族保护主义,这就加快了其消亡的速度。鉴于此种情况广泛存在,我们应该呼吁社会各界和有关机构给予民间艺术家们更多的关注,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给更多的原生态歌手一些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音乐素养,也希望政府对于优秀的原生态民歌歌手给予高薪聘养,让其安心传承原生态民歌,使其后继有人。

三、原生态民歌的创新与发展

今天,原生态民歌正面临着历史的转型期,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原生态民歌是民族民间音乐的根源,它是一面镜子,以动态的形式折射出整个民族文化的变迁,原生态民歌更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它赐予了我们更活跃、更丰富、更真实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始终认为,民族民间音乐是极具艺术开发的潜力和价值的。我们要从民族民间的音乐中找寻灵感,这样才能创作出一批兼具时代感和民族风味的新山歌,将民族民间音乐发扬光大,并利用丰富的民族音乐产业带动和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文化不变化是不可能的,原生态民歌也一样。但有些民歌不能变化,一变化就不是它了,尤其是要警惕商业化的运作。有些人发现了原生态民歌的商机,深入民间,挖掘传统的原生态民歌,然后让音乐人利用民歌的旋律、节奏,注入流行的元素进行加工制作,用市场化的方式让大众了解并接受民歌。但它是把双刃剑,会为了商业利益毫不犹豫地破坏文化的特性。有些民歌则可以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在曲调和风格不变的基础上,填入新词发展为新民歌。比如陕北民歌《兰花花》原来曲调单一,歌词简单,经过改变,增加难度、扩张篇幅后,它的表现力就比以前深刻多了。

原生态民歌大多来源于劳动,主要以表现本民族风土人情为主题,但在今天也要“与时俱进”。可以根据不同时代背景为题材进行创作,也可以在其形式上进行改变,比如可以采取重唱、民族乐器伴唱或歌舞等形式,还可采取童声合唱的形式,使其演唱形式更加多元化。

无论原生态民歌怎样创新,都不能离开它的民族语言氛围和文化背景。民歌必须在风骨的基础进行转型,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唱词,这才能称其为民歌。保存了这些特色也就保存了民歌的精髓和灵魂,这样才能使它经得起风吹雨打。

四、结语

世界上大概不存在绝对纯血统的民族,如果有的话也必定很快退化直至灭绝。“原生态民间音乐”一定要有其适应生存的环境和契机,否则只会自生自灭,逃脱不了消亡的可能。《易传》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通者,超时者也。”都是说明要适应时代,要变通,这样才会长久。更何况“原生态民间音乐”源自于民、流行于民、服务于民的本质,决定了人们与民间生活相互关系的共容才能使其生存和发展,一味强调民间音乐的“原生态”,将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的研究局限于“原生态民间音乐”范围内的做法,其实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

民歌的发展有一个过程,都是由粗糙的“原生态”向精致化发展,但到了这个程度后,就如同物极必反的道理,它将失去其内在的动力,不能向前发展了。仔细研究文化史就会发现,一个悠久文化流传到现在的原因有二:一是自我寻根,就是向民间学习;二是异族文化的入侵使其被迫进行改变。现在的都市民歌都是走到一个高级阶段的民歌,这些民歌要继续发展必须寻根,这是唯一避免自己走向衰落的一个办法。原生态民歌纯粹质朴,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寄托和情感的真实体现,它的失传意味着中国传统精髓的遗失,有识之士由此无不忧虑的呼吁: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保护与发展原生态民歌应当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黄景春.民间传说.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9.

[2]陈勤建.中国民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3]戴茂堂,江畅.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10.

[4]陈勤建.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解放日报第8版,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