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翰墨绘壮美 巧意传要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原 文
有美堂暴雨①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②。
天外黑风吹海立③,浙东④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⑤羯鼓催⑥。
唤起谪仙⑦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⑧。
注 释
①有美堂:在杭州城内吴山上,因宋仁宗赐诗“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而得名。
②这两句写云层低压,雷电仿佛从地面上震响。
③立:水涌起之貌。
④浙东:浙江(钱塘江)以东地区。
⑤敲铿:击鼓声。
⑥这两句写钱塘江水势浩大:江水汹涌,似突过江岸,如同杯中斟满之酒高出杯面。
⑦谪仙:指李白。
⑧泉洒面、泻琼瑰:形容雨水倾泻,也暗喻奇妙景物会诱发诗人的佳句美文。
关于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进士,召直史馆,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出为杭州通判,后历知密州、湖州。再后因“乌台诗案”,而入狱。元丰二年十二月出狱后,又先后任黄州、汝州团练副使,翰林学士等职。自元佑八年至元符三年,出知定州,贬惠州、儋州。建中靖国元年,度岭北归,卒于途中。他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但在历任地方官期间,关心民众生计,改革弊政。文学上有杰出的成就:散文明白畅达,恣肆,为“唐宋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风格清新豪健,以抒发个人情怀与咏吟自然景色见长,开宋一代诗歌的新风气,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题材豪放,一扫当时绮艳柔靡的风尚,为豪放诗派的创始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为北宋四大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一个全才人物。
赏 析
有美堂在杭州城内吴山最高处,地理位置很适合游人赏景,左眺钱江,右瞰西湖,视野开阔。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初秋,苏轼与几位诗友一起,在堂上设宴小饮,咏诗作乐,忽然间雷鸣电闪,风起云涌,暴风骤雨,苏轼酒酣挥毫,于是产生了这首雄奇壮美、气势惊人的力作。
首联落墨于暴雨来临之前,“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写暴雨前瞬息之间的情形:云层低压,雷电仿佛从地面震响。这里写“云”用拟人的“顽”,写“雷”用有情的“拨”,可见诗人感受大自然威力,不惟受到惊心动魄的震撼,更重要的是注入自己乐观欣喜之情感,使人阅之精神随之高扬,也得到美的享受。这两句写雷云旨在渲染气氛,为下文写暴雨蓄势,营造了美景临前特有的壮观意境。颔联具体描绘暴雨携风滚滚而来的壮观画面,文笔雄峻非凡,是苏轼豪迈气质的最佳表现。上句写狂风用“黑”修饰,触目惊心,写出天昏地暗,大地一片迷蒙的景象,而“吹海立”则用夸张语气盛言水势涌起的情态。下句写暴雨用“飞”修饰,夸之来势迅猛。杭州在浙江的西边,故称钱塘江以东地区为“浙东”,此联写雨急的情貌:从钱塘江东面移至江西,水面如此开阔,雨水由远及近,只在转瞬之间。接着诗人用一“过”字写实了“飞”貌,充分显示雨珠跳飞情状、铺天盖地气势。两句连用五个动词,有新巧之工,使暴雨具有了强烈的动态色彩,令人如见其势,如闻其声,如感其劲。颈联写钱塘江的水势,“潋滟”形容水满甚至将要溢出的样子,意境已是开阔,又加“十分”修饰,给人更加鲜明感受,再辅想象,把浩淼江面想象为杯中斟满之酒且要高出杯面,有一种驾驭山河的雄伟气概。后写雨声急骤,如同羯鼓被鼓杖赶着打击。羯鼓是古代来自羯族的一种用两杖打击的鼓,南北朝经西域传入内地,盛行于唐开元、天宝年间,敲打声以声音碎急为美,苏轼用其急骤如雨,巧劲力厚作喻,十分贴切自然。以羯鼓之急状雨之骤密,应是苏轼的创新。尾联含典故,“谪仙”指李白,唐玄宗曾召李白赋诗,李白正在醉中,于是“以水洒面,即令秉笔”(《旧唐书・李白传》),故曰“泉洒面”。传说南海之中有鲛人(人鱼)室,所以“鲛室”借指大海,春秋时声伯在梦中吞了美玉,后来哭泣的眼泪都成了美玉(《左传・成公十七年》)。“琼瑰”,是珍贵的玉石,诗中既指雨点,又喻诗词佳作。这儿的“泉洒面”“泻琼瑰”形容雨水倾泻,但一“唤”字使其蕴含无穷深意,暗喻奇妙景物会诱发诗人的佳句美文。
尾联由单纯的写景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文学创作要义阐释,使本诗的解读内涵更具明显的多层立体性。其实,苏轼在结句传达出的艺术要义就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积累丰富的生活原料,细致入微地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神兼备,穷理尽性,定会写出内容上真通情达理的文章。正如宋代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家越熟悉生活,越精细地观察生活,那么他的作品反映的现实就越真实,越深刻。能够深入生活,须抓住“悟”得的“灵感”的一刹那迅速捕捉形象。苏轼对此是深有体会和卓见的,他在《腊月游孤山访惠勤、惠恩二僧》一诗中写过:“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说的正是此意。
诗人紧扣疾雷、迅风、暴雨的特点进行深刻刻画,使全诗节奏和气势亦如自然风暴般急迫,来如惊雷,令人应接不暇,去如飘风,使人心有激荡。诗人笔下的这种自然界雄奇刚健的壮观景象,也是其豪放性格的外现。至此,苏轼以自己神助笔力,不仅生动再现了自然界中这种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的壮观美景,还引导我们领悟审美领域中的崇高真谛,即在欣赏那些打破平衡、使人感到异常、超常的景物时,既要领略景物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刺激,还应该能够引起我们对艺术要义的理智探索。
相关链接
古诗词中的“雨”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2)燕子窝边泥带水,鹁鸠声里雨如烟。(明・沈明臣《萧皋别业竹枝词》)
(3)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宋・周邦彦《少年游》)
(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僧志南《绝句》)
(5)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翻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宋・华岳《骤雨》)
(7)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唐・崖道融《溪上遇雨》)
(8)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绝似洞庭春水色,晚云将入岳阳天。(唐・温庭筠《咸阳遇雨》)
(9)映空初作茧丝微,掠地俄成箭镞飞。(宋・陆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