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间隔年,请三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间隔年,请三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周末我去了一个叫犀牛青年会的活动,一样的主题,一样的一群爱好旅行的年轻人聚在一起,

间隔年的话题又一次被打开了……

第一个演讲的姑娘讲述了自己辞职去旅行的故事,讲了很多内心的纠结,以及偶尔的经济困难造成的困窘。姑娘看着挺小,估计是近90后,工作一年半攒了3W,独自旅行精神可嘉,在那些尼泊尔、泰国等国家笑脸照片的背后,我突然想起上一个公司的老板在前段时间与我的一段简短的对话:

老板:最近怎么样?

我:不怎么好,我又想去旅行了,不想上班。

老板:能afford吗?

我:你说钱吗?

老板:我说的不是钱,我是说你一次次出去,终究每次要回来,你如何处理一次次的旅行后与现实的再次融合。

在犀牛分享会的现场,我很突然地想起了这段对话,在那个姑娘讲故事的时候,然后我瞬间改掉了预想好的讲话内容,换成了下面的思考。

在这个物欲横流,人人压力巨大的时代,每个年轻人都自命不凡,都觉得自己有两把刷子不该悲催地坐在小格子间里填破表,做没完没了的PPT。要做,那也必须是高额的加班费,无限制的打车费,一年20天的带薪年假,外加各种诱人的诱惑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如若不然,便觉得生活是黯然苦涩的,没有希望的,自己的光芒是不被发现的。于是,每当有人环游世界,或是出去个一年半载,还能幸运地红极一时,便觉得自己也该拥有那样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媒体的极端宣传,比如:人活着就是要看看这个大千世界,不去旅行你会觉得世界就是你眼前的这个样子等。这些话说得真棒,一度成为我心中的名言。于是,我怀揣着这样的真理去上班,去生活,每当遇到不愉快就愤愤不平地想要走到其他的世界去,因为这世界好大好大,我要走到更远的地方去,那才是我应该拥有的人生,看曼妙世界,品人间风情。

今年5月去台湾签售回来,我换了更好的工作,所有人都觉得我太幸福了,要什么有什么,但是我发现,在过去长达四个月的时间里,我没有办法将注意力放在工作上,或者说我没办法把眼前每天的纠结与旅行在外的各种豁达、自由、无拘无束串联在一起。收放自如、能屈能伸这样的话对我显然失去了作用。开始我以为是工作本身的原因,可是仔细想想,目前的工作比起以前轻松很多,环境也更加自由开放,这都是我以前想要的,但到手之后我为什么会变得不快乐?现在我突然明白,是我没有afford起旅行的自由与现实的束缚,并且一意孤行地认为现实也应该是自由的,且我的价值就应该是旅行时展现的那样。于是,我一次次动了再出发的念头。于是,四个月的时间里,我去了四川、贵州和云南,每次离公司出去一周,但是每次回来并不觉得这些旅行缓解了什么,反而像是更加加重了些什么。看起来,我依然没能平衡这一切。

能否afford的似乎并不只是这些,对于年轻人,特别是像我这样工作还不到五年的年轻人,afford的还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说起职业生涯,似乎是个很俗套的词汇,很多新新人类唾弃之,觉得自己玩回来一样可以继续工作。对我而言,每次想到这个词,总会有些紧张,大概是我身在一个朝夕变化太快的行业里,没有什么安全感,但却有很强的紧迫感。

对于间隔年,我想说其实我更喜欢 “间隔月“的方法。因为一来没什么大刺激真需要我们用一整年去调整;二来对于工作五年以内的我们来讲,一年不断花钱还没收入,显然有点让人心慌;三来对于所谓的职业生涯,过长的断层会让自己的身心不在状态,对行业的人脉关系与业界动态发生严重断层与陌生感,这一点在我某次跳槽中间休息的一个月中感受最为明显。这背后还有一个隐秘但很犀利的事实是:刚开始工作时月薪大概是税后3k ,好不容易历练了一两年可以升职加一点点薪了,但是你离开了整整一年,或者三个月,市场会让你之前的努力几乎归零。当我们再次回来的时候,幸运的话能找到一份加了1k的新工作,坏的话只能找一个3K的工作继续做。辛苦赞了半年的钱,一出门机票签证先花掉了6k。如此循环,我们的旅行永远是穷游,这没关系。问题是当我们想要带父母一起去旅行的时候,却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来给他们更好的环境,该怎么办?我记得看到小S围脖的一句话,大约又是她从哪里奢华地带着全家人旅行回来,她写道:“我每天很努力地工作,所以我值得拥有这样完美的旅行!”这句话对我感触很深。

小A是我很好的朋友,我们虽不在一个城市,但却天天MSN聊彼此生活中的每一天。小A就职于一家500强的跨国大外企,工资福利没有不好的。但作为一个新新青年,蠢蠢欲动想要看看这个世界的心总会不由自主地冒出来,于是,在去年冬天的某一天,小A辞职了,并走上了自己看看世界的道路,这条路,他计划了6个月。我是有点羡慕他的,甚至也有冲动想拍桌子辞职走人!三个月后,小A提前回来了,我很惊异地问他为什么。他说他有点心慌,出门在外全是钱,眼看着钱如流水般地出去了,自己的心也一点点落寞下来,甚至没太多的心情再去观景或者吃美食了。有时候他上网看到之前同事们之间的谈笑风生,自己有一种被丢出来的感觉,很担心再回去的时候自己还能否跟他们像以前一样云淡风轻。同事间讨论的话题自己也开始慢慢陌生,往大一点说自己甚至对行业内的信息开始陌生。

每次小A想,大不了回去换一个行业重新开始,但却又不知道要去哪里。当这种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内心就会有恐慌与害怕。而这个时候,父母也快招架不住了,天天担心受怕地打电话,让他赶紧回家来。就这样,小A提前回来了。三个月后的前几天,他找到了一份工作,可是论物质条件不及以前,论他喜欢挚爱也谈不上,总之一切不如当初的那么好。小A开始厌烦工作,开始一次次跟我讲想要再去旅行,想要离开现在的环境。我惊然地发现,原来旅行实在是一个容易让人心智涣散的方法,跟散瞳孔似的,十分钟便散开了,收回来可就久了。我开始怀疑,所谓的旅行的意义,Gap year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所谓的间隔年,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期间,学生离开自己国家旅行,通常也适当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而对于我们来讲,似乎更多的有了逃避现实的感觉,虽然这么说有些决绝,但是毕业就去过间隔年的人毕竟是少数,很多同学都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开始间隔年。这样的间隔年或许也能培养出积极地人生态度和国际观念以及生存技巧与交流能力,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忽略掉“事业”在哪里?

所谓的间隔年,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想,我们应该推崇的人生。不是非A即B的极端,也不是放弃A奔向B的逃避。有一天,我们都要回来。你并没有甩掉这个让你不满意的世界,而只是让这个世界甩掉了喜欢逃避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