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陕北方言与民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陕北方言与民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作为一种方言,陕北方言反映的是陕北人的服饰特点、饮食习惯、建筑住宅、婚礼习俗、地理地貌等文化内涵。解读陕北方言中的民俗词语,既有助于从民俗文化视角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陕北文化,也有助于深入理解民俗文化与方言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陕北方言;民俗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32-02

陕北方言与民俗,首先想到的是语言与民俗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关于这点,民俗学家马学良先生认为虽然语言学是一门后起的学科,但由于它利用比较方法研究语言,因而它走到其他社会学科前面,成为当代领先的社会科学,而在其他社会学科中比较先进、比较有成绩的几乎都是应用语言比较法来研究的,因此,他强调语言研究与民俗学的密切联系及其用的价值。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谈及民俗文化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时举例说明二者的亲缘关系:“《说文解字》之中,记述了大量有关我国古代动、植物字源以及民俗信仰的资料,它们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当时对动、植物形态、性质的认识和‘万物有灵’等的崇拜心理。许慎收录并解释了这些文字就为后人留下了解读古人思维的钥匙,一位语言学者如果运用民俗文化等的知识来研究《说文解字》,就会对许慎的工作成绩有新的认识。从另一方面讲,民俗文化学也需要借助上述相关学科的知识。”另一位民族学者陶立瑶提出各民族的民俗事像都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所以它始终离不开语言。即民俗传承靠语言,民俗调查整理也靠语言。在民俗调查中得到的语言现象对民俗学和语言学是同等重要的。另外,语言现象本身也是民俗现象,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操某种方言和民族语言,它本身就体现了这一地区和民族的民俗特点,民俗和语言的关系如此紧密,在研究民俗学时,不能抛开语言学的帮助。此外,著名历史一比较语言学者L.R.帕默尔在其论著《语言学概论》中提出“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种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这一点现在是十分清楚的了。”以文化视野研究语言的文化语言学代表人物申小龙在其论著《文化语言学》一书中专用一个章节,从1.语言是民俗的基本视野;2.语言是民俗的灵魂;3.语言是民俗历史的索引;4.语言是民俗心理的镜像;5.口承语言民俗对社会事象的广泛参与;6.语言与民间文学;7.文化样式的民族性与人类普同性。七个方面阐述了语言与民俗的密切关系。

可见,语言学与民俗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方言与民俗之间也必定存在着一种密切的关系。“方言”,简单来讲就是“地方语言”,或“一方之言”,是一区域存在的一种语言形态。在所有的符号工具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民俗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符号性,但是没有语言,民俗将无法运用。语言和民俗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活动、知识的积累,最重要的特征是习得性,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可以学习的。语言是习得的,是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形成和完善的,是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掌握的,所以它具有文化的基本特征。民俗也是习得的,通过学习模仿的,一切文化活动、文化创造都离不开语言的作用,并且所有民俗都保存在语言的信息系统中。因此,民俗的研究离不开语言的研究。语言是一个民族存在的DNA,而语言是民俗的一面镜子,所以语言是民俗存在的前提。即语言是民俗的依附。在我国,存在不同的民族,而各个民族又有着自己的方言,方言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如今许多人感慨,现在的年味儿越来越淡,民俗文化正在备受消失的威胁。地方方言节目可以将这些鲜明的文化遗产进行了继承,更助推了民俗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种民俗事项造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称谓,如婚礼、丧葬、时令等各种风俗称谓;还有各种行业用语。虽然说各种行话都是一种约定俗成,但是都是以语言作为最基本的媒介。从各民族的民俗信仰角度看,语言直接折射着民俗心理,比如各种禁忌语、吉利语等语言的民俗表现反应了历代传承的原始的信仰。无论是天象信仰还是大地信仰、山石信仰、动植物信仰、图腾信仰等最终都会通过语言的信仰来实现。美国学者阿兰.邓迪斯从所展示的民俗学范围来看,民俗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笑话、谚语、谜语、赞美、符咒、祝词、诅咒语、誓言、辱骂、反驳顶嘴、嬉笑漫骂、祝酒、绕口令、问候与送别的惯用语,还有其他的一些包罗万象的民俗事项中,语言显然起着核心的作用。所以,语言作为各民族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现象即是文化现象,又是民俗事项。语言作为民俗的传承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就拿民俗来说,民俗是一种悠久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相沿成习、积淀为俗的生活规范。而一个民族总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有其独特的社会生活方式,有着不同的习俗风尚和。而民俗的几点和传承又得依靠语言,所以语言在这里称谓了民俗与心理之间的中介,即心理信仰、心理定向都必须称谓一种民俗事像,而任何一种民俗事项的形成、发展和传承都是在语言的帮助下进行的,拿方言和民俗的关系来举例:用小麦磨成的粉,陕北方言叫“面”,广西柳州方言叫“面粉”或“灰面”;用麦面粉制成的条状食品,陕北方言叫“面条”,柳州方言只叫“面”。稻米和栗在陕北方言中分别叫“大米”、“米”,柳州方言则分别叫“米”、“小米”;用稻米煮成的干饭,陕北方言叫“米饭”,柳州方言只叫“饭”。这些名称的不同反映了陕北人以麦面为主食,柳州人以稻米为主食的不同饮食习惯。如果不了解方言之间的差异,那么很可能在他乡就会造成笑话。陕北人日常吃饭主要是吃以麦面制成的食物,所以吃用稻米煮成的饭时要说“米饭”,以示与日常的“饭”区别开来;而柳州人吃饭向来就是吃米饭,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必用其他词,只有偶尔吃面当饭时,才说“面”以示与日常的“饭”相区别。柳州地处华南——珠江流域,素来以产稻米为主,所以说“米”即指大米不会产生误会,但指称粟米时要冠以“小”,以示区别;而陕北是出产粟米的地方,说“米”即指粟米,但指称稻米时则冠“大”。这是由于不同饮食民俗文化结构造成的差异,从这种各地方言中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现象,我们已经体会到方言上的不同所反映出来的各地民俗文化风貌的差异。

在陕北民歌中,受种植农作物的限制,陕北人多食玉米、小麦、荞麦面以及高粱、小米等杂粮。主食以用小麦、荞麦制作的面食为主,如荞面、剁荞面、荞面圪坨,辅食有油馍馍、枣糕、黄米捞饭、小米干饭、糜子糕和杂面等。“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中赞道的“荞面圪坨”是陕北人的主食之一。陕北人将和好的荞面搓成长条,用大拇指捻成小指头蛋儿大小的卷儿,然后煮食。吃时浇上羊肉臊子汤,味美无比。吃荞面圪坨一定要配羊腥汤,圪坨与羊腥汤两者不可缺一。民歌中以此来比喻男女青年“死死活活相跟上”的忠贞不渝的爱情。陕北人素喜食用油糕,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糕”与“高”同音,寓有兴旺发达、节节高升的吉祥之意,表达了陕北人企盼步步高的美好心愿。逢年过节、祝寿满月、婚喜乔迁之际,糕馍为必备食品,因而亦称“年糕”、“喜糕”、“寿糕”。稠酒(又称米酒),是陕北人普遍饮用的一种家酿酒琪色泽黄亮,酸甜适度,口味绵醇,回味悠长,带有浓厚的地方风味特色,因而颇受群众喜爱。在订亲时,两家人面对面相坐,吃油糕、喝稠酒,决定儿女终身大事,“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滚滚的稠酒捧给亲人喝”,将人情、亲情、爱情和糕香、酒香有机地融为一体,更增加了爱情生活的情趣和欢快喜悦的气氛。陕北民歌把老百姓的家常饭菜摄入其中,使独特的陕北饮食文化得以记载传承。

综上所述,就语言与民俗的关系而言,民俗与语言学这两个相关学科的学者们都认同二者的密切关系,显示出方言映射民俗,民俗渗透于方言的方方面面这样一个共识。